“世界上只有一种难治的病——穷病”,这句玩笑式的话出自电影《我不是药神》,但却是当时中国处境的真实写照,很多患者因没钱购买昂贵的进口药而有病难医。
在11月13日-18日举行的香港桂冠论坛期间,面对搜狐科技等媒体,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晓东谈到在中国艰难的药物自主研发历程时还是有些眼眶泛红。
他表示,“以前(药物研发)这个game是几乎没有中国人入场,现在不仅是有License-in(引入方付费向授权方购买许可),也有License-out(授权方收费向引入方授予许可),还会到欧美和其他国家去commercialize(商业化)。”
“我认为game的趋势就是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入场,一旦入场,将会把整个行业disrupt(彻底改变)。”
谈及中国药物研发现状,王晓东说,“中国本土自主研发,首先从质量上来讲已经很好了,另外中国自主研发的很多药物都已纳入医保,更多的群众都能享受到自主新药研发的红利。因药贵买不起药,得不到医治的情况会越来越少。”
王晓东被称为“改革开放后获美国科学院院士的中国第一人”。这一切殊荣,都归功于这位走在国际前沿的生命领域科学家,刻在骨子里的“探索”精神。
1974年,对于11岁的王晓东来说,是难以忘却的一年。
那一年,王晓东的母亲身患癌症并随后离世。从那时起,他便下定决心用功读书,在生命科学领域要走出自己的一条道路,要为更多饱受疾病困扰的人们找到“救命丹”。
1991年,博士毕业后的王晓东进入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分子遗传系,师从诺奖得主约瑟夫·戈尔茨坦、迈克尔·布朗从事博士后研究。
不负众望,2004年,41岁的王晓东,凭借细胞凋亡领域的杰出贡献,当选美国院士。
不惑之年,王晓东在收获了诸多荣誉后,跟随自己的内心选择了回国发展。王晓东幽默着说道“too young,too simple,sometimes naïve(太年轻,很傻很天真)。”他表示,自己当时才40出头,再加上自己是一个比较佛系的人,觉得第一次回国工作是一种挑战,想到就去做了。
其实能明白,王晓东还是想在学成之后为自己的祖国多做些什么。2019年,由王晓东带领的研究团队,自主研发的抗癌新药BTK抑制剂泽布替尼,成为第一个在美获批上市的中国本土自主研发的抗癌新药,改写了中国抗癌药“只进不出”的历史。
回国工作已近20年,王晓东总结这20年来在中国的工作感受时对搜狐科技表示,“Everything is difficult, but nothing is impossible.(做任何事都有困难,但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谈及现阶段中国在生命科学领域与国际上前沿国家的发展差距,王晓东坦言,“咱们的起步时间是比较晚的,但从追赶的形式上来看,我们是最快的。"
“但我觉得还面临一个问题需要解决,中国的一些传统思维方式和科学思维是不适配的,这也是最终我们能否做出突破的关键。简单来说,科学文化是一个突破性的文化,就是要打破大家的认知,允许新生力量做出创新,而不是一味遵循‘权威文化’。”
他认为,科学研究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战斗恐怕是不行的。大家能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肯定是很重要的。“以前我们看领导过小分子药物项目的华人有几个,可能一只手数的过来。现在随着这些领导者逐渐培养一个又一个团队,成熟的人才越来越多,不可同日而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