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对 3000 多名 60 岁以上老人的调查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认知衰老过程中,似乎存在着一种“蒲公英与兰花现象”。
这项研究不仅为我们揭示了不同性格类型老人在晚年的认知储备差异,还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如何度过高质量老年生活的新见解。
蒲公英—兰花理论是啥?
蒲公英—兰花理论最早是在儿童心理学领域提出的。想象一下,蒲公英,这种普通的小草,无论风吹雨打,总是能在路边、田野甚至石缝中顽强地生长。而兰花,虽美却娇嫩,需要精心的呵护和适宜的环境才能茁壮成长。这两种植物的形象,恰如其分地描绘了儿童群体中存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类型。
蒲公英—兰花理论也可以应用在老年人及其他年龄段群体中。它强调的是个体对环境的不同反应性,即某些人可能因为生物上的敏感性而在逆境中受到更大的影响,同时也能在支持性的环境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蒲公英 or 兰花,如何判断?
在这套理论中,蒲公英型老人被描述为那些即使面对不利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也能保持相对稳定认知能力的群体:
1、他们通常拥有良好的社交网络,能够与家人、朋友和社区保持积极的互动。
2、他们往往更开朗,愿意向外界进行多种多样的沟通,如拥有多种爱好或事业等等。
3、他们倾向于看到生活中的积极方面,并从中找到满足感和快乐。
相反,兰花型老人则是更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影响的群体:
1、他们与外界的沟通较少,社交网络较为单一。
2、他们可能有一两项十分深爱的爱好或潜心钻研的事业,但往往专注在这些深爱的领域中而很少有其他与外界交流的方式。
3、他们在熟悉友好的环境里可能展现出更高的认知能力,但在不利环境下,他们的认知功能可能无法很好地展现。
简单来说,蒲公英型人格倾向于建立更复杂的外界沟通渠道(社交、爱好、亲缘关系等)并因此可以适应更复杂的环境;兰花型人格则钟情于特定领域而建立了较为单一的外界沟通渠道,并因此对环境要求较高。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描述简单地判断自己及家人属于哪种人格,为调整我们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提供参考。
兰花型老人可能更加内省和深思熟虑,他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可能更高,对细节的关注也可能更敏感。这种类型的老人需要更多的关心和支持,特别是在面临健康问题或生活压力时。
不同类型的老年人
如何提高生活质量
蒲公英型的老人往往擅长建立与外界的联系,他们可以主动参与社区活动及家庭聚会,保持社交圈的活跃度;或者通过培养兴趣爱好,如园艺、绘画或音乐等,来丰富自己的生活;或者选择教授某些技能给年轻一代,以此建立跨代沟通的桥梁,增强自己的价值感。
习惯“热闹”的蒲公英型老人有时会难以忍受孤独,此时适当向家人或朋友寻求帮助也是必要的。通过平衡独立性与社会支持,蒲公英型老人能够更好地享受充实和谐的晚年时光。
而兰花型的老人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他们需要一个稳定而充满关爱的环境才能绽放他们的美丽。为了实现高品质的老年生活,兰花型老人应当学会调整自己对环境的期待,避免对小事情过度反应。他们可以通过练习冥想、瑜伽或其他放松技巧来管理自己的情绪,减轻压力。
同时,兰花型老人需要寻找较为稳定且友善的外界环境。这其中亲朋好友的支持对兰花型老人尤为重要,因此他们需要与家人保持开放的沟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家人们也需要保持耐心和尊重,更好地理解和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此外,兰花型老人可以加入兴趣小组或者志愿者组织,与他人共享经验和感受,这样不仅能获得情感上的支持,还能增加生活的满足感和快乐。
最后,老年人一定要拥有积极的心态。无论自己是蒲公英型还是兰花型,保持积极的心态都是关键。积极心态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强应对挑战的能力。
每个人都会经历生命的春夏秋冬,而在我们年轻的时候学会关爱和理解,将会使我们的未来更加美好。蒲公英—兰花理论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让我们认识到性格类型可能对老年人的认知健康和晚年生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通过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并采取相应的生活方式调整,老年人可以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享受一个健康、快乐的晚年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