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在典型的东亚生活里是一个不怎么讨喜的词。我们总在想办法避免「落单」:从小学开始,体育课怕没人组队,上厕所要拉着一个人去。大了以后,会怕同事拉群没有我,朋友都结婚了只有自己还单着。我们的许多人生选择背后的心理动机,可能都是害怕孤独。
但,孤独其实是一个贯穿人生的课题。
一项发表于心理学权威刊物《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调研了16000名德国人的人生。结果发现,不管在几岁,不管在什么时刻,都有人在感受深刻的孤独,而孤独感的高峰出现在两个年龄段,30岁左右,和50岁左右。
其实,孤独并不等于孤身一人,寂寞终老,如果我们能够正视这种感受,转换视角体验这种感受,孤独不仅可以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也能够成为生命力的源泉。
孤独,能让我们更专注自我
一个可能会反常识的发现:能自主选择孤独的人,其实会更容易感受到幸福。
美国心理学家Deci Edward L. 和Ryan Richard M. 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塑造了真正的幸福感,分别是:
胜任
了解自己的能力,在做事情的时候感觉自己有效。
自主
感觉自己的行为是自愿的、有选择的,并且与自己本心一致。
归属
体验和他人的互动和联系。
而自发选择的孤独,恰好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满足这三个基本需求。
独自一人时,一个人可以自由地做自己,选择自己想要承担的事情,满足了自主和胜任的细腻需要。而这种自主选择的孤单,又往往能够让人进入一种低唤醒的积极情绪里,也就是俗称的放松,没压力。
图片来源:unsplash
这也是一种更加成熟的情感状态。擅长享受孤独的人,也往往更能够搭建成熟的亲密关系,获得归属感。
如果把人心想成是一间悬崖边的小屋,当风暴来袭的时候,我们总需要有关闭门窗,修复房屋的那个人。如果我们有了安抚自我,稳定自我的能力,那么自然不需要对亲密关系的另一方产生过多的要求,也不会用控制、消耗对方的方式展开自己。因为在内心深处我们确信,自己可以在一个人的时候也过得很好。
一项前沿心理学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这项研究调查了涉及2035人的样本,参与者年龄从13-16岁的青年人,一直分布到65岁以上的老年人。研究发现,在青少年时期,更早体悟到独处妙处的孩子往往会减少合群的焦虑,发展出更好的创造力、反思自我,有更高的自主性。
一些对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的品质,比如独立、自主选择、自我减压等都能从自主选择的孤独中习得。比如一个人在花园里闲逛、独自写东西画画、听音乐、在公园里散步,观察植物和鸟……这些看似孤单的行为,其实培养了一个人的创造力,沉浸其中进入心流的过程,也是自我培养的减压方法。
图片来源:电影《小森林》
一个人看电影,可以不再纠结,随时出发,选自己喜欢的电影看;独自旅行,不必强迫去游客扎堆的景点拍照打卡,按照自己的节奏走走停停……独自一人的时刻,也是独自思考,探索自身力量的黄金阶段。
成长本来是一场孤独的冒险,但是太多人把融入群体看作必须,过分在意他人的看法,这才让孤独成了一条少有人走的道路。
孤独,让力量更为集中
很多研究发现,独处时,大脑会进入一种似真似幻的状态里,想象和现实产生不断的交互,时而感受到现实,时而沉溺于幻想。在这样的孤独中的人,能够避免注意力的分散,从而更好地完成任务。
这样的体悟往往在艺术从业者,极限运动爱好者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在孤独里摸索,更在孤独里重新获得崭新的生命力。
图片来源:unsplash
著名自由潜水极限运动员William Trubridge曾经18 次打破世界纪录,在不携带任何氧气设备,脚蹼的情况下,不依靠任何辅助器械下潜至 102 米。当别人好奇问起,为什么要选择一项如此孤独,如此危险的运动时,他表示,深入下潜的时刻,他感到无比孤独,但也无比有力量。
“自由潜水的时候,你必须抛下自己一部分的感受,抛下自我、抛下遗憾、愿望、担忧,甚至是一部分呼吸的本能。
此时此刻只剩下海水和你,你变成沉没在寂静中的寂静,终于和深井一样的潜意识共处,这是我永远对这项挑战上瘾的原因。”
图片来源:William Trubridge TED演讲
这也是最近看过的一个视频给我的感受。在视频里,著名中国现代舞者大朱在黑山尝试用现代舞的方式演绎了一次越野跑,与沙石互动,与篝火跳双人舞。
不知道人生去往何处的时候,他最经常做的事就是一个人呆着。跳舞,一直跳舞。人在山上,只能和树、风对话的时候当然是极度孤独的,但也给他能够掌控生活的原始力量。当下要面临的问题都在脚下,下一步要踏在哪里,步子要迈开多少......全身心都在投入想一件事、做一件事的时候,人的状态会更加敏锐、轻盈、高效。
图片来源:凯乐石
主动选择的孤独,其实是一种获取力量的源泉,越早投入的人,越能够找到内心的稳定,构筑自己坚强的精神堡垒。
仍然是上面提到的那个访问年龄遍布13岁到65岁以上的研究,研究者在访谈中发现,当人逐渐步入老年,社会关系自然减少,那些在青少年时期就主动选择孤独,享受独处的人,在老年时更容易感到平静,也更少感到消极意义的寂寞。
也许是因为年纪渐长后,我们对时间的控制能力更强,认知和情感技能也更好,可以帮助我们更有建设性地利用时间,激发灵感。而这些,都是生活的重要养料。
我准备好了,
那......如何与孤独共处呢?
讲了这么多主动选择孤独的力量,但一个难以回避的话题是:“我就是没办法自己呆着,怎么办?”
别担心,害怕孤单是人的本能,这没什么好羞耻的。如果你想试试看锻炼自己的独处肌肉,不如试试看下面的几件小事:
- 有意识地制造一些机会独处,沉浸于自己的爱好中。
不管你有什么爱好,给自己一个完整的时间,纵容自己沉浸进去吧。打游戏也好,玩拼图,养植物,做饭,捏泡泡纸……不管是哪一种,都可以给自己一段时间沉浸的体验下去。感受一种一个人呆着的彻底的放松,然后再重新回到人群中去。
图片来源:凯乐石
多尝试几次,也许这时候一个人呆着的焦虑感就会慢慢褪去。
- 走入自然、户外是独处的好地方。
户外大神蓝迪·摩根森的传记《山中最后一季》中,描述了山野的治愈效果:
“只要走进荒野,感官就会平静下来,变得格外敏锐,犹如禅悟一般……在山野间,有真正的平静和自由。只要独自在山里待久了,心境自然会空灵起来。”
独处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结论。在自然环境里,人们更容易找到独处的乐趣。春天了,看小草的萌芽,小花的绽放,多去公园里走走,虽然是一个人的散步,但其实有许多生机勃发的自然生命陪伴。
- 尝试一种新的运动,感受自己和身体的连接。
很多越野跑爱好者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一个人跑步很上瘾。因为那时候眼前只有道路,内心只有自己的声音,在极度安静的时候,听到的只有自己咚咚的心跳和喘息。重新找到自己和身体的连接,也是一种力量感的来源。
孤独,是一个向上的推手,当你可以和它自由共处,你会发现你比自己想象中更强大。
图片来源:凯乐石
中国著名的短片导演和舞蹈艺术家江雄也有类似的体会。最近在黑山拍了纪录片。初见黑山,他被这片无人区的荒茫震撼了,每一座山都相隔很远,各有各的气质和质地。他站在不同的山上,由日到夜,感受环境、气候、光线的变化。
置身比我们自身更宏大的存在之中,人会自然地产生一种敬畏感,同时与开阔对比下的孤独,也会消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困扰,帮助我们找回自己内心的声音,确定自身的坐标。
在文章的最后,想要分享一个最近看到印象很深刻的画面。那是舞者大朱,在凯乐石的邀请下,来到山顶、篝火边、荒漠里独舞。我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坚定震撼了,原来一个人的起舞,可以比一群人更有力量,他的腿扫过沙石,扬起的尘土和火星成为了舞蹈的背景板,肌肉和大地共振,孤独在此刻自有雷霆万钧之力。
图片来源:凯乐石
去越野跑吧,
轻踏山巅的厚重,感受孤独的力量。
春天来了,换上新装备,在庞大面前,在寂静中,在开阔里发现内心蕴藏的力量。愿我们都能穿越人生的高峰低谷,突破内心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