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作《如果没有中毉,我的祖先是怎么活下来的?》发表后,遭到了很多传统毉学爱好者的反驳。
一种比较典型的说法是:
“古代预期寿命低主要是因为新生儿死亡率高。”
按照这种说法,古代人成年人的平均寿命并不低,之所以整体预期寿命低,是被早夭的新生儿“拉低”了,所以,不能说明传统毉学水平低。
稍有逻辑常识的人都能看出,用成年人的平均寿命来代替整体预期寿命,属于典型的幸存者偏差,以此理由为传统毉学的水平辩护,明显属于诡辩。
更何况,“古代预期寿命低主要是因为新生儿死亡率高”,不正说明古代的毉学水平低吗?
由于古代毉者没有细菌感染的概念,更缺乏现代医学中的妇产科技术,不仅新生儿死亡率高,因生产导致的产妇死亡也不在少数,以至于生产在古代有“大命换小命”的说法。
即便新生儿和产妇度过了第一道鬼门关,因为医疗护理水平的低下,很多婴儿往往活不到三个月便夭折了,所以民间才有婴儿活过100天,就要“过百岁”的庆祝习俗。
上述现象,在拥有现代医学呵护的今天是不可想象的。
除了用“新生儿死亡率高”进行诡辩,另一种典型的辩护说辞是:
林万孝《我国历代人平均寿命和预期寿命》[1]中的数字不准确。
有人更是用不知道从哪里引用来的数据,言之凿凿地说:
“西汉人平均寿命是60.5岁,东汉时64.5岁,三国时57.3岁,西晋时52岁,隋朝时55.3岁,到了唐代达到了65.6岁。而明清时期更是达到了惊人的71岁。”
这种为维护传统毉学捏造数据的历史虚无主义言论,若家族三分之二人口死于瘟疫的东汉“医圣”张仲景在天有灵,看到“东汉64.5岁”这个数据,棺材板恐怕是盖不住了。
之所以有这种随口编造数据的情况存在,确实有年代过于久远,以至于缺乏有效统计数据的因素,不过,民间的数据确实难以统计,但那些有明确记录的特殊人群的寿命,完全是可以用来参照的。
这个寿命有明确记载的人群是:历代皇帝。
与地位低下、缺吃少穿、动辄因被豪强欺压而性命不保的普通百姓不同,作为古代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不但拥有高人一等的社会地位、优越的生活条件、充足的营养摄入,最重要的是,还有那个年代最高级别的医生——御医为其延年益寿。
所以,每个朝代皇帝的平均寿命,理应远远高于同时代的整体平均值。
于是,我手动统计了中国历代皇帝的平均寿命,然后被统计结果震惊了:
自中国第一位皇帝秦王政,到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所有寿命有明确记载的皇帝共291位,平均寿命为39.8岁。
需要说明的是,所流传下来数据是以传统的虚岁进行记载的,如果按照周岁的话,需要减去一岁,例如汉昭烈帝刘备,出生于公元161年,去世于公元223年,记载寿命63岁,实际去世年龄62岁;又如乾隆皇帝,出生于公元1711年,去世于公元1799年,记载寿命是89岁,实际去世年龄88岁。
因为数据量较大,我以不同朝代为单元分别展示:
秦汉共30位皇帝,平均寿命35岁,按周岁为34岁。
三国及两晋共26位皇帝,平均寿命39岁,按周岁为38岁。
五胡十六国共28位皇帝,平均寿命43岁,按周岁为42岁。有趣的是,与东晋同时代、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的五胡十六国,皇帝平均寿命居然高于东晋,莫非胡人拥有更好的医疗条件?
南北朝56位皇帝,平均寿命32岁,按周岁为31岁。南北朝期间社会局势动荡,这个最低值按下不表。
隋唐共26位皇帝,平均寿命45岁,按周岁为44岁。
五代共28位皇帝,平均寿命45岁,按周岁为44岁。
宋代18位皇帝,平均寿命48岁,按周岁为47岁。
辽、金、夏共30位皇帝,平均寿命48岁,按周岁为47岁。相比辽、金、夏这样的“鞑子”帝国,我大宋皇帝的平均寿命居然毫无优势,敢问御医何在?还是说御医也被抓走了?
元代17位皇帝,平均寿命40岁,按周岁为39岁。
明代20位皇帝,平均寿命42岁,按周岁为41岁。
从隋唐到元明,皇帝平均寿命基本在40多岁,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
清代12位皇帝,平均寿命53岁,按周岁为52岁。
对比历代皇帝的寿命,所谓“东汉64.5岁,三国57.3岁,唐代65.6岁,明清71岁”的说法,诚可笑耳。
如果民间平均寿命能比皇帝多出近20年,帝王将相们还有什么必要穷尽心力问鼎中原?求少活20年吗?
古代文学家诗词中官府欺压百姓,以至于民不聊生的画面,莫非应该反过来理解?
即便皇帝这个群体属于“幸存者”,其平均寿命之短也足以让人匪夷所思,结合皇家新生儿早夭的状况,相比之下,林万孝《我国历代人平均寿命和预期寿命》中周、秦20岁,汉代22岁,唐代27岁,宋代30岁,清代33岁显得更加接近。
以清代为例,虽然清代皇帝平均寿命高达53(周)岁,但由于样本量较少,我们需要参考同样生活条件优越的清宗室平均寿命。
根据江桥的《清朝前期宗室人口状况的初步统计与分析》[2],从努尔哈赤到乾隆年间,清宗室人口总数约为8300余人,从数量较多的顺治一辈开始,男子平均寿命36岁,女子34岁;康熙一辈男子28岁,女子38岁;雍正一辈男子32岁,女子26岁;而到了乾隆时期,虽然其本人寿命达到88岁,但同时代的皇族,男子仅32岁,女子26岁。
由这份样本量足够大的数据统计可知,清代宗室的平均寿命,与林万孝统计的清代平均预期寿命,相当接近。
也就是说,尽管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更优越的生活条件,更高的营养水平,以及“更好的医疗条件”,清宗室的平均预期寿命仅有30多岁,与民间相当。
另一份研究《清代皇族人口统计初探》[3]的也印证了这些数据。
除了进行纵向对比,这份研究还对比了同时代英国贵族的平均预期寿命。
结果发现,同时代英国贵族男性的预期寿命比清代皇室高出整整10岁。
要知道,那个时代的西方医学水平与现代医学相去甚远,诸如疫苗、抗生素等医学手段尚未诞生,但即便如此,依然远胜于我国传统毉学。
御医呵护的“老佛爷”[4]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清代宗室在各项生存条件远超民间水平的情况下,却并不拥有更高的平均预期寿命?
社会地位带来的安全保障、生活条件、营养水平等都是放在明面上的,清宗室拥有更为明显的优势,把两个阶层平均预期寿命拉回到同一水准的,只剩下唯一一项:医疗水平。
与拥有完备医疗条件的清宗室不同,清代及更早时代的绝大多数平民,并不具有接受医疗服务的条件,这一点,我们从鲁迅先生《父亲的病》可知——在旧社会,普通人是看不起中毉的。
结论如此明显:所谓的传统毉学服务,不但没有让古代皇室拥有更长的预期寿命,反而可能起到了缩短的作用。
对于这个结论,我知道某些不服气的传统毉学爱好者仍然会以各种弱智理由提出反对,例如皇帝工作压力大所以寿命短、皇室纵欲过度以至于活不长,皇室宫斗频繁因而皇子公主们早夭,御医们压力过大不敢给皇室用“猛药”等等。
对于这类拥有《甄嬛传》《延禧攻略》《还珠格格》智商级别的读者,我懒得浪费口舌。
但在文章的最后,我还要再次强调:
如果您真正热爱我国传统医学,请您明白,真正要使中医获得长远发展,绝不是抱残守缺拒绝任何改变,也不是投机取巧把西药添加到中药,更不是直接把中药制剂制造成注射剂,而是舍弃以阴阳五行为纲传统毉学理论,并借助现代科学的手段,对中药典籍中记录的药方,进行有效性和毒副作用的分析、检验。
在这个现代化的时代,拥抱科学,才能拥有未来!
参考资料
[1] 林万孝.我国历代人的平均寿命和预期寿命[J].生命与灾害,1996,0(5):27-27
[2] 江桥.清朝前期宗室人口状况的初步统计与分析[J].人口研究, 1986(1):5.
[3] 《清代皇族人口统计初探》作者李中清、卡梅伦-坎贝尔、王丰;《中国人口科学》1992年第1期《总第28期》
[4] dragonsarmory.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