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底寒流侵袭中国大地,“织围脖”(发微博)的人却是有增无减。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发布的《2010中国微博年度报告》说,中国微博的访问用户已超过1.2亿人。截至2010年10月,中国微博服务的访问用户规模已达12521.7万人,活跃注册账户数突破6500万。
考虑到一个人会在不同网站注册多个账户,1.2亿用户并不意味着有1.2亿人在用微博,但这无法否认微博在中国的超常规发展。一种传播媒介普及到5000万人,电视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而微博只用了14个月。微博于2007年进入中国,2010年在新浪网的带动下快速崛起,说2010年是中国的“微博元年”恰如其分。
微博的崛起,不仅是数量的增加,还因其囊括了各个阶层。胡锦涛和温家宝在人民网设了留言板,北京市公安局开通微博发布信息,大陆唯一的省级官方微博“微博云南”开通,大陆演员姚晨成为“微博女王”,因奥运退赛一度人气受损的刘翔在腾讯的微博竟然拥有900多万“粉丝”,如此大的数量除央视春晚和新闻联播外恐怕很少有媒体与之抗衡。
这一年,不少新闻通过微博爆料,通过微博传播;诸多明星通过微博曝光,通过微博炒作。
快速发展中的微博和微博带来的传播方式,甚至思维模式的变化,究竟会给中国带来什么?这是一个庞大的命题,不只是互联网专家思考,也不只是学界精英思考,每个人都可以思考,都可以写出140个字(中文微博的字数上限)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1.2亿微博注册用户每个人就此都写一段话,这就是一本厚厚的书,一本足以概括微博意义和精神的厚书。
是的,这就是微博带给中国的变化,信息的传播不再是从上到下,而是没有中心的开放式的传播,精英和大众之间的界限模糊了,权威和平民之间的界限模糊了。如果说,博客让不是记者的知识分子有了发表自己观点的地方,那么可以说,微博让不是知识分子的普通人也可以表达自己。毕竟,写篇1500字的博客和140字的“围脖”完全不是一回事。正因为快捷、简便,微博日益成为网民爆料的首选方式,对互联网舆论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种影响就是微博的力量所在。它可以聚沙成塔,它可以水滴石穿。这不是硬实力,而是软实力,用互联网评论家们的话说,这是“围观的力量”。
在西方社会,如古希腊,每个城市都有一个广场,谁要是有冤情、不满,就到广场振臂高呼;在古代中国,每个县衙门口都有一面鼓,谁要有事就可以击鼓让县太爷圣堂。微博,就是西方的广场和中国的击鼓之间的结合体。
一方面,它吸引民意的关注,让一些事件得以公开,形成舆论。当对作恶者的批评或谴责到达一定的量级时,这本事就是力量,因为社会本身有着趋正避邪的规律。另一方面,微博所反映的事件,很容易就获得官方的关注,从而得到迅速处理。当然,处理结果如果不公,也会在微博上被讨论、被批评。
温家宝在和国务院的参事们座谈时曾说,请大家围绕政府工作发表意见和建议,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这句话其实也适合微博,每个人都知无不言,最后正义的声音一定会压倒邪恶的声音。
不过,有人对微博上滋生的谣言担心,从“金庸去世”到“山西地震”、“筷子变笋干”,微博谣言层出不穷,涉及各个领域,而网络“水军”也对微博加以利用。这是微博发展过程中的挑战,值得注意,但不能因此而否定微博。这就如同夏天蚊子要进来时,我们要做的是安装纱窗,而不是关闭窗户,也不是给窗户捂上棉被。
记得2000年互联网还有些稚嫩时,一位负责网络的官员曾公开说,互联网像是新生的婴儿,需要照顾,让它健康成长,当我们老去时,互联网还会依然年轻。而今,10年之后,类似的话可以送给微博:每个人都会老去,而微博会绿树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