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华夏文明的承继者,中国自古便是世界文明发源地,“四大发明”更是恩泽普照,润物无声。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经历了明代中后期之前的辉煌后,中国逐步陷入了“闭关锁国”的困境。
深植于民的“天朝上国”意识,无不束缚了国家的视野。领先群雄的优势不再,历史给我们上了沉重的一课。
西来的传教士携带的先进仪器,犹如异域珍宝,引起了朝廷上下的追捧。然而,这些仪器终究未能在神州大地上开花结果,科技进步更是无从谈起。
康熙帝,对西洋的新知新学抱有兴趣,包括历法、几何等。但遗憾的是,到了乾隆朝,那些曾经备受尊崇的科学知识,却被列为旁门左道,逐渐被历史的尘埃渐渐掩埋。
尽管如此,但中外贸易未曾完全断裂,中国茶叶、瓷器以及其他工艺品,仍在英法等国广受欢迎。
同时,英、法、俄、意大利等国纷纷派遣使节前往大清,企图开启外交往来。然而,这些尝试性的对话与接触,每一次都重重困难,甚至以失败而告终。
岁月流转,时光荏苒,1793年乾隆五十八载之际。
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马嘎尔尼使团,以献上“贺寿”之名,复启东方之旅,再探华夏之博。
这次乾隆皇帝未再闭门谢客,而是允其自广州登岸,循着皇家驿道,一路北进。尽管如此,期间发生的各种事仍旧让他们感到难以接受。
在每个落脚点,当地官吏总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使团进行搜查,索贿。
当他们得悉在乾隆帝面前,必须行三跪九叩之礼时,更是让他们难以忍受。
然而,为了逾越文化障碍,英方不遗余力。
他们以黄金为钥匙,重金行贿权臣和珅及福康安,甚至编造了一个荒诞不经的借口,声称英国人用布裹腿,此风俗使得膝盖难以弯曲,不能行跪拜之礼。
据史料显示,最终,英国使者未能逃避三跪九叩之礼。乾隆对此颇为得意,龙心大悦,为示皇恩浩荡,修书一封于英国君主,彰显其天朝上国的威严。
通过这封信,历史的尘埃揭开了大清朝的狭隘无知和盲目自大。这封用汉字、满文写的函件,如今被英国皇家珍藏,其内容令人深思:
“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肫恳,具见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
“天朝扶有四海,惟励精图治,办理政务,奇珍异宝,并不贵重”。
从这些摘录中,我们可以一窥当时大清对外界以我中心的姿态。
文书内容引人哂笑,然而其书法之妙,实不可言。
字里行间,透露着笔墨之美,笔画遒劲多姿,架构端庄中正,毫无僵硬之气,脱俗于“馆阁体”的呆滞。
此作取自颜真卿、柳公权之法,在法古中蕴含灵动,别具匠心。
字迹虽小,笔触丰富工致,彰显其精细。对于研习小楷之士,此书无疑是练习中的“佳品范本”。
英国使团的贺礼,宛如璀璨星辰,数之不尽。如战列舰模型、天文演示仪、力学架、火枪,以及赫舍尔反射望远镜等。 乾隆帝则挑选茶叶、丝绸、糖块回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