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海牙后乘火车向东,傍晚抵达中国驻在东柏林的大使馆。第二天一早,那一对未婚夫妇就带我去参观西柏林,大使馆为我们办好了过柏林墙的手续。
1979年的柏林墙是一道具有政治、历史和人文意义的分隔墙,它不仅是东西柏林之间的物理障碍,更是冷战时期欧洲分裂和对立的象征。当时正处于冷战的高潮时期,柏林墙高约3.6米,厚约1米。这使得墙体具有坚固的结构,难以被摧毁。
(历史上的柏林墙,图片来源于网络)
柏林墙是冷战期间民主德国政府环绕西柏林边境修筑的全封闭的边防系统,将其与联邦德国管辖的西柏林市分割开来。柏林墙的存在主要是为了阻止民主德国的居民逃往西柏林,维护东德的统治和稳定。柏林墙成为了冷战期间东西方对抗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成为了分割东西欧的铁幕的一个象征。沿着柏林墙设置了警卫塔,配有武装士兵,监视和阻止人们试图越墙逃离东柏林。墙的周围还设有壕沟和铁丝网,加强了封锁和防卫。
柏林墙成为冷战时期的象征,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西方国家谴责墙的存在,认为是对人权和自由的侵犯。西柏林一侧的墙上覆盖着涂鸦、标语和艺术作品,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分裂的愤怒和对自由的呼吁。这些涂鸦和标语成为了柏林墙的标志性特征之一。
(柏林墙上的涂鸦,图片来源于网络)
英国首相丘吉尔在1946年发表 “铁幕演说”:“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副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这张铁幕后面坐落着所有中欧、东欧古老国家的首都——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这些著名的都市和周围的人口全都位于苏联势力范围之内,全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不仅落入苏联影响之下,而且越来越强烈地为莫斯科所控制。”
(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图片来源于网络)
铁幕和柏林墙的存在标志着冷战的开始:它象征着东西方之间的巨大分歧和对抗;加剧了东西方之间的意识形态斗争,使得国际局势更加紧张。铁幕和柏林墙的存在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反思。它们提醒人们要珍惜和平、促进合作、尊重差异和多元性。
铁幕和柏林墙的存在加剧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分裂。美国和苏联分别领导的两个阵营——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在经济上进行了竞争和封锁。这种分裂导致了许多国家必须在两个阵营之间选边站队,从而限制了它们的经济发展和市场选择。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技术交流和合作也受到了阻碍。这种限制不仅影响了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也阻碍了科技的进步和创新。
另外,美苏两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军备竞赛,包括核武器和传统武器的发展。这种竞赛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资源,也对各国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各国为了维护自己的安全和地位,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军事建设,从而影响了其他领域的发展。
我们在柏林的第一天主要参观了柏林墙,特别是从两侧不同角度观看了勃兰登堡门。勃兰登堡门亦称“凯旋门”,是柏林的城市地标,也是德国众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有着希腊雅典卫城的柱廊建筑风格,前后各有6根多立克式的立柱,支撑着11米深的5条通道。门顶部高5米的青铜雕像,女神头戴桂冠、背插双翅、驾驭四骏马的双轮战车,右手高举立着展翅雄鹰的十字架,象征着普鲁士国王统一德意志战争的胜利。
(今天的勃兰登堡门,图片来源于网络)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座象征着和平胜利、凯旋归来的雕像,曾于1806年,被占领柏林的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在战胜普鲁士后,作为战利品带回了巴黎,这对德国来说,可谓奇耻大辱。1814年,拿破仑战败于普鲁士后,才被法国送回。1945年,凯旋门被苏联红军炮火击毁,直到1958年由东德政府修复并重铸。东西德分裂时期,这座仅存的柏林城门成为了分界点,几十年中再无人通过。直到1989年柏林墙倒塌之后,勃兰登堡门成为了两德统一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