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并非一篇反对留学的文章,本人曾经也是留学生,在国外的学习经历让我受益匪浅。本文的目的是分享一些留学经验以及个人对留学的看法,以供读者参考。
不得不说,如今留学的门槛很低,有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项目可以将一个人以“学习”的名义送出国,只要拥有“钞能力”,四大洲任君选择,老外向来是喜欢用“教育”这种方式来赚快钱的。
对于大部分家庭而言,留学是一笔很大的开销。以留学加拿大为例,加币汇率约为5人民币兑换1加币,相较于欧洲或美国其经济压力小很多,与澳洲相当。
那么在加拿大的留学生一年会花掉多少钱呢?取中位数约为20万人民币,如果留学生的专业是理工科、商科、医学,那么这个数字很可能会超过30万,四年下来会超过120万。
注意,这里的120万属于正常开销,如果留学生本人对生活质量要求较高,住宿只选市中心的Condo,餐餐出门享受美食,时不时去Yorkdale购物… 那开销将无法估量。
教育是一种投资,是投资就该有回报,正因为家长们看好留学的回报,才愿意掏钱给孩子“塑金身”。
当我们思考留学的回报时,无法绕开两个问题:学生能否顺利毕业?毕业后是否具备竞争优势?
对于能否顺利毕业这个问题,答案明显是因人而异的。
以加拿大为例,我们可以参考一组数据:2013年入学的国际生(本科)在4年内完成学业的人数比例为44%,73.3%的学生需要6年时间才能完成学业。
根据2019年QS世界大学排名数据,加拿大国际生(本科)的毕业率为78.5%,平均5人中有1人无法毕业。
那么,什么样的学生大概率无法毕业?
自身不愿意出国:出国意味着跳出舒适圈,独自去应对未知的世界。如果孩子被父母强制要求出国,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很容易放弃,并将留学的失败归因于父母;
缺乏自制力:缺乏自制力的人无法规划好自己的生活。无论在国内或国外,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休息,什么时候锻炼,这些都需要自己安排。
如果娱乐无节制,饮食不规律,夜晚不睡白天不醒... 从长远来看,这样的状态无法持续,也无法获得理想的结果;
基础薄弱:这里的“基础”包含语言能力与基本知识储备。语言是留学的基础,以雅思为例,6.5分是基本门槛,如果无法达到这一水准,意味着学生难以使用英语这种工具去学习。
除了语言能力外,学生应至少具备国内高一(传统公立学校高一,非国际学校)程度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应对国外大一的课程难度;
未充分准备:留学并不是在下飞机后才开始的,前期需要很多准备。除了护照、签证、体检、资金证明、公证书这些基本项目外,留学生还需主动收集学校相关信息,比如课程选择、居住环境、交通出行、饮食购物等。
我见过许多过于乐观的人(其中包括我自己),他们认为所有问题都能自然而然的被解决,直到后来手忙脚乱,凭空给自己制造一堆麻烦;
其他原因:留学并非一条轻松的路,除了应对语言障碍、文化冲击、难以下咽的食物外,孤独的外界环境与高强度的学习压力都是留学生的日常标配。
不信去看看留学生们的朋友圈,他们在假期秀美食秀旅行,平时却是销声匿迹的,因为今晚他们在赶essay的deadline,明天上午group work下午presentation,后天有一个midterm… 在这场持久战中,并非所有人能挺到最后。
那么,熬到毕业的留学生在进入职场后是否具备竞争优势呢?
领英发布的《2024中国留学生归国求职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洞察报告)指出:84%的留学生会在毕业后回国就业。
他们的直接竞争者是2024年全国1179万普通高校毕业生,而在这一千多万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之前,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超过2亿,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根据洞察报告的问卷统计,虽然有一部分的留学生对就业有明确的规划和较高的信心,但大多数仍感受到激烈竞争的压力。56%的留学生对自己的薪酬不满意,超过三分之一的留学生认为工作岗位匹配困难、对国内就业环境不适应。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不少留学生因此感到迷茫和焦虑,这种复杂的情绪和认知可能影响他们的职业选择和发展路径。
薪资水平是衡量留学生竞争力的指标之一,新东方发布的《2023中国留学白皮书》显示:留学生中位数工资区间为7000~9999元,在此区间的留学生人数比例为25%,同一工资区间国内学生的比例为22%,两者差距不大,留学生的优势并不明显。
那么,留学是否是“亏本的买卖”?对于这个问题,很难有确切的回答。
“留学”只是一个中性词,学生认为利用它可以绕开国内教育的卷,使自己轻松愉悦(其实不能);
家长觉得通过它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让孩子在未来更有竞争力(大概率一厢情愿);
更多的学生与家长或出于从众心理,或只是单纯希望“有书读”(中高考分流,很无奈);
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明确自己留学的目的,并主动踏上这条充满艰辛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