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碰到不少同学来抱怨自己的导师对于科研学术是惊人的无知,也没有像样的学术成果,但是却能评上副教授、教授,每天只会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然后指手画脚。为了保持体面和客观,我一般会帮导师找些理由开脱,比如导师研究方向不一样啊,导师看的层次更高啊,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一部分导师确实就是水平不够,说的难听一点,菜的抠脚。那么这些人是怎么评上教授,甚至还成为领域学术权威的呢?
一个比较现实的原因是我国的科研发展的太快了,30年前能够评教授的成果,放到现在连博士毕业都不够。大部分菜导是吃了时代的红利,在晋升门槛低的时候评上了教授,等科研整体水平上来以后,他又占据了领域的高点,课题、经费、人才、机会等学术资源向他倾斜,他完全可以通过侵占别人学术成果,摇身一变,成为著作等身的领域大牛。别的不说,有多少人发论文导师连摘要都没看过却挂着通讯的名头?你要是真问这些人学术相关的内容,人家早就不做具体的学术啦,人家现在关心的是领域发展,是培养新人。
这也导致了国内科研环境的进一步内卷,目前中国学术结构是一个金字塔形,上层依赖下层的供养,因为上述那些人的尸位素餐,导致真正有能力的人想有所突破只能拼命卷。所以现在大家对于导师的压榨见怪不怪,甚至习以为常。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国外的这种情况会相对较少,并不是外国人品德高尚,纯粹是因为外国发展的早,学术圈经过多轮的迭代,留下来的权威多少还是学术水平在线的。其实这几年国内的这种情况也在慢慢减少,就是因为某些老人退了,新鲜血液顶了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