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追踪一个男孩的十年:剑桥本科、MIT博士、25岁成为哈佛助理教授,他经历了什么?
来源:留学杂志 外滩教育 | 作者:周滢滢 | 2024/8/27 20:06:00 | 浏览:1053 | 评论:0

十年前,上中国际毕业生Michael曾因IB满分、15门AP的成绩,被外滩君关注,彼时他刚刚拿到了剑桥大学的录取。


十年后,这个男孩不仅圆梦曾经失之交臂的梦校,从MIT博士毕业,还成了哈佛助理教授。这十年里,他经历了什么?探寻兴趣和人生方向的过程,又给了他怎样的感悟?


10年前,外滩君采访过一位学生,那时他还在上海中学国际部就读,不仅IB满分,还选修了15门AP课程,一度刷新了学校的历史纪录,并顺利拿到了剑桥大学offer。


一转眼十年过去,他已经从MIT博士毕业,还在25岁的年纪,从近200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功应聘上了哈佛助理教授,如今在哈佛商学院讲授数据分析课程。


追踪一个男孩的十年:剑桥本科、MIT博士、25岁成为哈佛助理教授,他经历了什么?
左图:十年前,接受外滩君采访的Michael

右图:十年后,Michael在哈佛校园


他的履历,听上去简直就是国际教育赛道最优秀孩子的成长范本。


可是,当我们联系到这位主人公,Michael,和他聊了聊自己这十年的留学、科研和求职经历,才发现,在这一路名校光环的背后,也有不为人知的挣扎和焦虑。


他的成长经历、在英美两国顶级学府的求学、实习和求职感悟,都能给后来者,尤其是同样走在国际教育这条路上的学生,诸多启发。


追踪一个男孩的十年:剑桥本科、MIT博士、25岁成为哈佛助理教授,他经历了什么?
Michael


01
应聘哈佛教职,

从上百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


2年前,正在MIT读博的Michael,看到哈佛大学招聘的消息。


按照要求,他准备好阐述自己研究理念和教学理念的个人简历,并挑选了自己过去发表过的2-3篇科研论文,以及3-4篇推荐信,一股脑儿发了过去。


“一般来说,应聘基础学科的教授岗位,比如数学系、物理学系教授,至少要做过三轮博士后,每一轮需要2-3年时间,而且竞争非常激烈。”Michael介绍说。


Michael申请的商学院教职岗位,虽不如基础学科那么竞争激烈,但也汇集了来自全世界近200位候选人,最终录取率差不多是0.5%,他开玩笑说,“比我高中时申请哈佛大学难多了。”


追踪一个男孩的十年:剑桥本科、MIT博士、25岁成为哈佛助理教授,他经历了什么?


在经历几轮面试初筛后,候选人中的胜出者会被请去做现场报告。那一天里,还会有20-30个小型Meeting,相当于全天候面试。


Michael没想到,自己真的收到了哈佛发来的录取邮件,成功应聘成为这所顶级学府的助理教授。年仅25岁的年纪,让很多哈佛老教授,惊掉了下巴。


美国大学的终身系统职位分为三等: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其中,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是中级职称,属于大学编制内教职员工。


助理教授有自己独立的教研室、实验室以及科研经费,可以指导硕士生、博士生。如果在规定年限(5-7年)不能晋升为副教授,学校也可以解除雇佣关系。


如此年轻、且几乎没有大学教职经验的他,究竟是怎么从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的?


Michael谦虚地表示,到了这个阶段,其实大家科研实力都差不多,很难量化和比较,背后还是有运气成分的。


他很庆幸自己的博士专业是运筹学,主要做技术和算法上的研究,而算法研究,是很多美国大学的着力发展方向,职位空缺会多一些,相对没那么卷。

运筹学Operations Research,是20世纪3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是现代管理学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该学科应用于数学和跨领域研究,利用统计学、数学模型和算法等,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特别是改善或优化现有系统的效率。


“一般来说,如果我们有一个还不错的博士研究项目,毕业前尝试申请30-50所美国大学的教职,起码会收到保底校的offer;运气不错的话,会拿到3-5份offer。”


至于能被哈佛青睐,Michael觉得,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自己的研究课题和方向,对学校来说很有吸引力。


追踪一个男孩的十年:剑桥本科、MIT博士、25岁成为哈佛助理教授,他经历了什么?
博士期间的Michael


运筹学专业需要将算法和模型,落地到实际应用中,区别就在于不同学生研究的方向不一样,有的尝试和能源行业相结合、有的人做航空业、汽车行业,还有人做农业...


而Michael一直对医疗行业感兴趣。他并非只是发了几篇相关论文,而是扎扎实实做了一些和医疗相关的研究项目,并运用到实际中。

剑桥本科期间,他用自己学的数学知识,做了一个关于埃博拉病毒的研究模型;


在MIT,他有一位同学是哈佛医学院的医生,两人合作将数学模型,运用到病情筛查、手术的改进、设备的优化等方面;


读博时,新冠疫情爆发,他设计出新冠疫情预测模型,为政府、医院、医疗机构提供了决策支持,并收到了来自白宫的感谢信.....


追踪一个男孩的十年:剑桥本科、MIT博士、25岁成为哈佛助理教授,他经历了什么?
对疫情研究曾收到来自白宫的感谢信


这些经历,为他的履历添了不少亮色。


在Michae眼里,自己并非最聪明的学生,但是他习惯于反思,经常会思考一些事情背后的底层逻辑。


这样的思维习惯,也让他在毕业后的十年里受益匪浅,并帮助他在是否读博、选择什么就业和科研方向等选择中,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比如,在申请哈佛教职前,他已经对自己为什么要进医疗行业;未来5-10年计划做什么;想要推动医疗行业发生怎样的变革...都有系统性的思考。


他观察发现,很多留学生的技术实力虽然很强,但是对于自己的研究方向、以及为什么要做这类研究欠缺考虑,“其实就是没把自己想清楚,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要做什么”。


图片


追踪一个男孩的十年:剑桥本科、MIT博士、25岁成为哈佛助理教授,他经历了什么?


放弃顶尖投行

用数学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时间回到十年前,那时,Michael心中的梦校是MIT。这十年里,他是如何从数学系,转战运筹学,还找到了自己热爱的领域?


他的答案是,做好眼下该做的事情,为机会的到来做好准备。


“机会并不时时都有,那也没关系,That’s not the right time。但我相信,一直往前走,就会有好事发生。”


一直往前走的Michael,也经历过很多学生都有的迷茫和挣扎。


高中时期,他曾凭借IB满分、15门AP选修(仅有一门是4分,其余都是5分)的出色成绩,拿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杜克、伯克利等一众美国顶尖大学乃至藤校的offer,却很遗憾地和MIT失之交臂。


辗转反侧下,自幼喜爱数学的他,最终选择前往英国,就读剑桥大学数学系。


虽说是剑桥是世界一等一的学府,可在Michael和很多首选美国的学生看来,英国的大学多少有点保守、落伍了,不如美国那般开放、多元、生机勃勃,这让他心里有点不是滋味。


好在,Michael并没有心灰意冷太久,而是很快就投入到了挑战性极高的剑桥数学系学习中。


与此同时,他也并非盲目学习,而是始终思考、探索自己的兴趣方向。


“我很早就想明白了,自己喜爱数学,并不是痴迷数学这门学科本身,而是享受数学作为一门工具,实现在实际场景中的运用。”


追踪一个男孩的十年:剑桥本科、MIT博士、25岁成为哈佛助理教授,他经历了什么?
课余时间,Michael(最右)和剑桥的同学

成功排演话剧《茶馆》,被BBC采访报道


但未来要用数学来干些什么?他还没想清楚。


和很多学生一样,他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无迷茫:高中时期,他曾对医学感兴趣,想过做一名医生,但是自觉拿不了手术刀......


大学阶段,他也和很多同学一样,拼命挤进那些最受欢迎、名校生扎堆的大公司实习,将投行、咨询、科技等行业,都试了个遍。


想要申请到这些头部公司的实习机会,并不容易。他也曾为了一个宝贵的跨国实习机会,付出了很多努力,经历了多轮面试,直到临行前,突然被通知取消实习,这让他一度焦虑失眠。


最终,临近毕业的Michael,以剑桥一等荣誉学位、光鲜的实习履历,收到了来自顶尖投行、著名科技公司的offer,薪资非常诱人。


追踪一个男孩的十年:剑桥本科、MIT博士、25岁成为哈佛助理教授,他经历了什么?
Michael(右)以一等荣誉学位从剑桥本科毕业


可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却选择了放弃。因为他心中升起的那个声音是:去MIT深造,读运筹学专业。


Michael也是偶然间,因为大二时跟着导师做和埃博拉病毒相关的数据模型,才了解到了这个博士阶段才有的小众专业。


这段项目经历,意外为Michael打开了一扇不一样的窗,也完美匹配了Michael的兴趣:以数学为工具,实现在其他行业的运用,比如医疗领域。


“很后悔,怎么才知道有这样一个专业,真是相见恨晚。”Michael欣喜地发现,目前全世界运筹学发展得最好的学校、也是最早成立该专业的学校,正是MIT。


命运就这样画上了一个圆,虽然晚了几年,他还是来到了曾经的梦校。


不曾想,MIT读博期间新冠疫情爆发,校园关闭,Michael的计划全被打乱。焦虑中,他决定行动起来,为疫情防控做点什么。


追踪一个男孩的十年:剑桥本科、MIT博士、25岁成为哈佛助理教授,他经历了什么?
疫情期间的Michael


因为有本科阶段的埃博拉项目经验,Michael主动向导师请缨,要贡献自己的所学,设计出一个帮助预测疫情的数据模型。


“从3月7号第一版模型上线,一直到七八月份,我基本上都在研究数据和建模,每周工作时长不低于100个小时。”


他介绍说,过去传染病的防控,往往仅限于传染病学专业的工作;但现在,通过优化数据模型,可以更精准地实现预测,提供防疫决策。


比如,医院每一天需要准备多少床位、呼吸机该怎么分配;疫苗该如何分配、疫苗生产的选址;乃至美联储是否需要降息......


这也意味着,他需要和美国疾控中心、美国紧急管理处、医院、药企、美联储等进行多方合作沟通。


经此一疫,Michael不仅收到了来自白宫的感谢信,也真切感受到,运筹学在优化决策上的作用。


03
剑桥一等荣誉毕业,意味着什么?

关于英美教育差异


除了Michael的实习、求职的故事,让外滩君感兴趣的,还有他在英国剑桥大学数学系的学习经历。


在这里,擅长数学的Michael,惊呼自己经常有一种被碾压的感觉。


“我身边的同学参加IMO(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拿个金牌、银牌,简直太稀松平常了......仿佛全欧洲的IMO获奖选手,有一半都在我们系。”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连IMO选拔赛都没摸到边的大男孩,却从剑桥大学数学系,以一等荣誉学位本科毕业(只有学业成绩位于年级前20%的学生,才会被授予)。


追踪一个男孩的十年:剑桥本科、MIT博士、25岁成为哈佛助理教授,他经历了什么?
Michael(左)和剑桥教授


“参加过IMO的同学,已经超前学习了很多。因此整个大一,我基本都在补之前没学过的内容。只有第一年下足功夫,后面才会轻松一些。”


在Michael眼里,以剑桥大学为首的英国大学的数学教育,和美国大学有不小差异。


首先,专业性强,基础扎实;


英国大学的学制大多是三年,而美国大学是四年制。且在英国大学,没有通识教育这一说法,学校默认通识教育应该在高中阶段完成;相反,它更强调学生在本科阶段,打好专业基础,成为更专业化的人才。


也因此,剑桥大学的数学系学生,需要在3年时间里,密集地上完20-30多门数学课程;而美国顶尖大学,可能只学8-12门数学课程,剩下的时间可以自由选课,接受通识教育。


Michael在剑桥的三年里,更是扎扎实实学了30多门数学课程,几乎涵盖了数学的方方面面。


“你不能说,因为自己不喜欢理论数学、不喜欢场论、或者不喜欢群论,就选择不上这门课,所有内容考试都要考的。我们只有到了大三最后一年,才可以选择一些更细化的数学方向。”


等来了美国,他赫然发现,相比MIT的本科生,自己在剑桥学的内容更为全面、也更扎实。


其次,学业要求更高、挑战性更大;


Michael来了剑桥发现,那些能坚持下来的学生,不一定是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反而是真心热爱数学的学生。


“不夸张的说,我大学期间,最典型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上午上课,下午写作业,吃过晚饭回寝室接着做题。”


Michael提醒,如果对数学没有兴趣,仅凭自己过去数学成绩还不错的话,很可能无法承受每天都在上数学课,会觉得很痛苦。


他回忆,自己曾想去蹭一些物理系的课程,校方的反应是,“什么?你觉得数学课还不够多是吗?”


而且剑桥大学的学位等级,会根据期末考试成绩每年评定一次,学位等级不仅影响学生实习、找工作,还会影响考研深造。“一些顶级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都会要求有一等本科荣誉学位,比如MIT。”


这也导致,剑桥学生对每一场期末考试,都非常谨慎。Michael开玩笑说,“本科阶段,我们相当于要经历‘三次高考’。”


追踪一个男孩的十年:剑桥本科、MIT博士、25岁成为哈佛助理教授,他经历了什么?
Michael和剑桥同学在一起讨论


此外,理论性更强,应用性则弱一些;


Michael发现,英国大学的学科内容更偏向理论,虽然也有一些很好的项目,但整体上可能不像美国大学有更多偏向应用的学科。


不过辩证来看,Michael觉得,自己能有今天的发展和成就,反而要感谢在剑桥本科阶段打下的专业基础。


如今,他不仅在哈佛商学院教授数据分析课程,还在哈佛医学院领导着一个人工智能团队,将医疗与AI、算法相结合。


日常工作中,他需要和美国的医疗机构、医药机构、政府部门、监管部门打交道,尝试将人工智能算法运用到医疗领域的各个方面,推动系统性的变革。


追踪一个男孩的十年:剑桥本科、MIT博士、25岁成为哈佛助理教授,他经历了什么?
Michael


在采访的最后,外滩君问Michael,对正在为留学做准备的学弟学妹们,有什么建议?


他再次诚恳地表示,如果说自己取得了一些成绩,也不可否认努力背后的运气。希望大家对未来能抱有一种松弛的心态。


“没录取心仪的梦校、没得到某一份实习、暂时没找到人生的方向...都没关系。不要害怕走错了一步,人生就毁了。”


04
故事的另一面

“普娃”是如何成长起来的


在过去外滩君报道的很多学生故事中,总会有读者询问,这样优秀的孩子是怎么培养?


这次,外滩君也联系了Michael的母亲,希望能从另一个角度了解,这位堪称精英教育成功范本的大男孩,如何成长为今天的他。


追踪一个男孩的十年:剑桥本科、MIT博士、25岁成为哈佛助理教授,他经历了什么?
Michael硕士毕业,和父母在MIT合影


没想到,在妈妈眼里,Michael完全就是一个“普娃”:


小初阶段,成绩一直都处于中游,除了在数学上小有天赋,语文和英语都不冒尖。


可到了高中阶段,他却像一匹黑马,GPA冲进年级前十,还拿下IB满分、15门AP。


逆袭是怎么发生的?


聊起孩子的成长,Michael妈妈表示,自己一直坚持“扬长避短”,不去破坏孩子对学习的内驱力。虽然大环境往往要求孩子全面发展,但是她完全接纳孩子在数学以外的学科,存在短板这一事实。


“小时候的Michael,经常一个人安安静静地捧着一本数学书在看。旁人可能难以想象,这个看上去学霸范儿的小男孩,可能语文考试还没及格。”Michael妈妈笑着说。


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孩子在其他学科上的成长。Michael是小学二年级跟着妈妈从温哥华回到上海读书,只能从最简单拼音、汉字开始学起。


即便如此,她也坚持不将焦虑传递给孩子,而是让他按照既定的节奏,不骄不躁,日积月累。


在时光的雕琢下,Michael妈妈欣喜地看见,Michael已然成长为一位双语双文化人才。


在一众世界顶级学府,他可以用接近母语的英文水平,在生活和学术领域游刃有余;另一方面,他的中文表达在留学生中也属于佼佼者,日常还在公众号上写作,探讨自己感兴趣的热点话题。


“对于接受国际教育教育的孩子来说,双语双文化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在海外无论是求学、求职,还是建立人脉社交资源,都需要孩子有真正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Michael妈妈发现,孩子身边不乏一些很优秀的同龄人,他们专业能力很强,却因为语言能力不足,难以真正融入海外,失去很多宝贵机会。


追踪一个男孩的十年:剑桥本科、MIT博士、25岁成为哈佛助理教授,他经历了什么?
Michael和导师之间的学术讨论


除此以外,Michael妈妈也很注重,在运动和艺术中培养孩子的耐力。


不同于很多父母会在孩子年幼时,一股脑儿报很多兴趣班,Michael妈妈则坚持“少而精”。在她看来,如果孩子选定了一行,就要鼓励他坚持下去,这是一种“耐力”的培养。


小时候,Michael的兴趣班,基本上只有两个——游泳和钢琴。

小学阶段,他有幸被选进了游泳校队。虽不指望走特长生道路,他还是每天坚持训练2个小时,寒暑假还要参加集训。


不指望出成绩、完全将体育运动当成对毅力的磨练,这样一心态,也养成了Michael不轻言放弃的性格。


钢琴学习也是如此。一位温哥华的钢琴老师,曾提醒Michael妈妈,“孩子没必要太早学琴,男孩子更要推迟一点”。因此,Michael从7岁才开始学琴。妈妈对他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将每日练琴变成一种习惯,不要半途而废。


如今,钢琴已经成了Michael生活中的一部分。无论在剑桥读书,还是在波士顿求学,他都觉得空气中不能少了钢琴的音符。


写到这里,估计很多人和外滩君有一样的感触:优秀人才背后的养育之道,好像并没有什么深文大义,遵循的也是一些很朴实的教育规律。


不过,Michael的故事倒也提醒我们,孩子未来的成就,并非当下的状态就能决定。培养的方式多种多样,成长的节奏也可能千差万别。


正如Michael所说,人生不会因为哪一步没走好,就被毁掉。恐惧和焦虑不可避免,但更重要的是思考和行动。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费曼不怎么读书,也不怎么听讲,他想要的是自己动手的乐趣 2024-09-29 [124]
刚刚!Sam Altman发表雄文:AI 奇点近在咫尺,准备好迎接“智能时代” 2024-09-29 [136]
LLM和‘语言’没啥关系?Andrej Karpathy :名字起错了,误导了所有人 2024-09-27 [108]
为什么梅宏院士说AI泡沫太大? 2024-09-28 [141]
阿伦特:只有思考(thinking/Vernunft)才能够抵抗平庸之恶 2024-09-28 [153]
海森伯:我的真正科学生涯从那个下午开始 2024-09-25 [204]
斯坦福教授一天作息时间表:坚持7天,或许能获益一辈子 2024-09-25 [224]
清华教授:AI将取代95%的教师 2024-09-25 [234]
美国文化灾难----宾大教授瓦克斯被停职(附瓦克斯教授2017文章“资本主义文化崩溃付出的代价”) 2024-09-26 [194]
50岁才成为博士的单亲妈妈,是怎样拿到2024拉斯克奖的? 2024-09-26 [175]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慕波:爬取7万条帖子  看看人们都是怎么吐槽相亲的 :陈文玲: 必须推动中美关系回到正确轨道 Colleen Flaherty 翻译 刘勤:MIT教授发文《美国经济评论》 :生命科学受益于明星科学家们的死亡 :北京和上海金融人的最新鄙视链 :日本政府《氢能利用进度表》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