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学一名(化名)安旭的博士后因成功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后,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条颇具争议的“求助帖”,内容为:“中了国自然青年基金项目,该怎么退?” 这一举动瞬间引发了舆论热议。
01
凡尔赛式发言引发网友不满
安旭的发文表面上是出于困惑和求助,但很多网友将其解读为一种“凡尔赛”式的炫耀。这类炫耀往往是在表面上表现出“无奈”或“困扰”,实际上却在不经意间展示着自己的优越性。安旭的“如何退基金”之问,正是击中了众多科研工作者的痛点,特别是那些申请未中标的研究人员。
2024年青基的通过率仅为15.54%,在这样竞争极其激烈的环境下,许多申请未中标的科研人员不仅感到沮丧,甚至可能面临职业危机。因此,安旭此举引发了大量负面评论:“不想中就别申请,纯浪费资源”、“讨厌装的人”、“快点退,马上退”等等,甚至有人将其称为“科研绿茶”。
或许安旭觉得获得青基资助意味着科研压力骤增,需要在规定时间内产出科研成果,并接受同行和公众的严格审查。对于一些刚刚踏入科研世界的青年学者,过度的科研压力可能导致他们产生退缩情绪,甚至在心理上倍感负担。
然而,科研资源本就有限,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青基项目中,每一个名额都是无数科研人员日以继夜努力的成果。无论安旭的初衷如何,公开表示“想退”的行为在目前的舆论环境下显然很难得到理解和支持。
02
面对网络暴力:安旭的回应与澄清
面对铺天盖地的指责和网络暴力,安旭选择了接受《中国科学报》的专访,首次对事件做出回应,详细解释了他发帖的初衷与背后的真实故事。
并非炫耀:发帖的初衷
在专访中,安旭坦诚地讲述了自己发帖的原因。他表示,自己并非故意炫耀,而是处于迷茫的状态中,真心想要寻求帮助。安旭回忆道,今年3月他申请青基项目时,仍然满怀对科研的热情。然而,到了4、5月间,由于科研瓶颈和生活压力的多重打击,他开始对学术道路感到灰心,甚至决心放弃。正是在这种心境下,他发布了那条引发广泛关注的求助帖。
安旭的发帖初衷与他所面临的困境密不可分。尽管他曾全力以赴投入科研工作,但身体和精神上的疲惫让他对未来感到彷徨。他坦言:“当时我真的在求助,因为我不确定自己能否继续坚持下去,青基项目的成功反而让我感到更大的压力。”他进一步解释,自己并非在炫耀,而是希望获得一些实际的建议来应对这个艰难的选择。
科研背后的付出与痛苦
安旭的专访中还提到了他在博士期间的工作经历,让人们看到了科研背后的艰辛与付出。他详细描述了自己在读博期间的工作强度,表示每天早出晚归,几乎没有休息时间。五年的博士生活中,他几乎将所有时间都投入到了实验室里:“前四年我拼命工作,每天早上七八点到实验室,晚上十一二点才离开,中午也不休息,唯一的放松时间是周日下午打两个小时篮球。”
不仅如此,安旭还分享了自己因高强度科研工作带来的身体问题。他提到在博士三年级和四年级时,明显感受到身体素质的下降,尤其是长时间工作后,眼睛会感到剧烈疼痛。“晚上八九点时,我的眼睛疼到流泪,血丝满布。但为了继续做实验,我只能去卫生间用凉水冲眼,这样就能多坚持两个小时。”他强调,正是通过多做实验、多得结果,才能提高科研工作的进展。
网络中的支持与质疑
尽管安旭遭遇了大量的批评与攻击,但随着更多人了解他的故事,一部分网友也开始表达对他的理解和支持。一些人认为,科研工作确实充满压力,尤其是对于年轻学者来说,青基项目虽然意义重大,但也带来了巨大责任,退缩的想法并非不可理解。有人表示:“在面对科研瓶颈和生活压力时,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路,无需被舆论裹挟。”
然而,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安旭应该坚持下去,毕竟青基项目的成功申请来之不易,放弃意味着浪费资源。有网友评论:“如果已经取得了成功,为什么不继续坚持下去呢?科研需要的是毅力和恒心。”这些声音提醒我们,科研项目的获得不仅仅是个人的成就,也关乎整个科研体系的资源分配与效益最大化。
03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科研成长的“种子基金”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作为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为35岁以下的青年科研人员提供支持。自设立以来,青基项目不仅在资金支持方面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更成为众多青年学者迈向科研成功的重要“助推器”。它被誉为科研成长的“种子基金”,为年轻科研人员的职业生涯和学术进步注入了无限动力。
青基的科研转化率:职业晋升的跳板
统计数据显示,曾获得青基项目资助的申请人,其成功获得后续面上项目的概率显著高于未曾获得者。特别是在青基项目结题当年及之后的一年内,首次申请面上项目的转化率尤为显著。青基项目通过帮助青年科研人员在学术研究的起步阶段积累成果,提升了他们在后续科研竞争中的成功率。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青基项目的转化率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根据2011年至2015年的数据,只有25.65%的青基获得者成功转化为面上项目资助。这一数据提醒我们,尽管青基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起点,但青年科研人员仍需不断提升科研能力,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随着申请人数的不断增加,青基的优势逐渐减小,如何在青基资助后继续打磨科研实力,成为获得后续资助的关键。
不止于资助:青基的职称晋升助力
青基项目不仅帮助科研人员提高后续项目的申请成功率,更在职称晋升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数据显示,63.49%的成功转化项目负责人都实现了职称的晋升,绝大多数从中级职称晋升至副高级职称。这种职称晋升为科研人员申请更高级别的项目提供了有力支持,形成了科研资助与职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青基项目通过资助科研成果的积累和推广,为青年学者在职场上的晋升打下了坚实基础。科研职称的提升不仅是对科研工作的一种认可,也是获得更多科研资源和支持的重要通行证。这无疑为青年科研人员的职业生涯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使他们在未来的学术探索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竞争愈发激烈:科研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青基项目竞争的日益激烈,科研人员需要更加悉心打磨自身的科研能力,才能应对来自评审专家的挑战。虽然青基项目为许多青年学者提供了崭露头角的机会,但要在后续的学术道路上取得更大成功,科研人员需要不断努力,不仅在科研成果上继续精进,更要在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等方面积累经验。
评审专家越来越注重申请者在青基项目中的表现,因此,青基项目的完成质量将成为未来申请面上项目的重要考量因素。那些在青基项目中表现出色、成果丰硕的科研人员,将在未来的资助竞争中获得优先支持。这一趋势也激励着青年科研人员在青基项目期间全力以赴,为后续的科研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青基项目不仅是科研资助,更是科研成长的“种子基金”。它承载着科研人员的希望与梦想,助力他们迈向更高的科研平台。对于青年科研人员而言,青基项目的资助不仅提供了启动资金,更是打开了通往科研成功的大门。无论是科研成果的积累,还是职业晋升的机会,青基项目都在支持青年学者的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不难理解久申不中的科研人,看到安旭发帖后的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