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两岸三地大陆评述
关键字  范围   
 
破“四唯”、“五唯”后,评职称变简单了吗?
来源:学术评审邦 | 2024/11/6 18:46:25 | 浏览:578 | 评论:0

在以往的职称评审中,被人诟病最多的就是“弟子三千不如论文一篇”等现象。所以,当“破四唯”、“破五唯”被提出时,一度受到大家的好评。但是在这之后,评职称真的变简单了吗?我们来听听一线老师怎么说……


破“四唯”、“五唯”后,评职称变简单了吗?

@破晓黄昏:
对于青椒来说基本没变化。


高校教师成果基本为:教学、科研两部分。教学包含上课,指导研究生,教改类项目,带学生参赛获奖。科研包含文章,主持项目,专利(软著)和科研奖励。

说是不唯论文,但其实青椒评职称还是论文为主要评价标准。可以仔细分析一下:


1.教学难量化:各个课程学时不等,难度不一,难以量化,更何况现在大量高校推崇师资博士后,更是淡化了教学在副高的比重。教学奖更不必说,一般不是青椒可以获得。教改项目钱少,虽然也算国家级项目,但是一般很难与国家级科研项目相比。


指导学生参赛获奖需要课题组较长时间,特别是省部级和国家级,需要教师将自身的部分成果作为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成果进行参赛,性价比较低。但是在评正高时,教学和教学奖项是重要一环,主要学院有学科评估压力,教学分数青椒比较难获得,因此对评正高的老师其实有更高的要求。


2.科研项目:青椒的基础一般就是国青,作为国青作为基本的基金是评职称的标配,每人都有基本等于大家都没有,抵消了。剩余就是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博后基金等,金额较少。横向则一般需要课题组大佬带路,自己被企业,研究所找上门的概率极低。


剩余经费比较高的例如科技委等基金虽然钱多,但申请难度大,普通985高校的中级青椒都很难申请到,因此基本等于大家都互相抵消。


专利申请时间过长,发明专利至少需要2年,等于入职第一天就要找中介,提申请,而且也不太认可,当然专利如果可以成果转化,那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大部分专利都是没啥用的混子,所以没有成果转化的专利一般被视为一篇普通ei期刊。软著门槛太低,有多少都无所谓,只要没有成功转化就是废物。


科研奖励,一般是各种比赛参赛获奖,或者各类期刊、会议的最佳论文之类的,需要有大佬傍身,普通青椒可遇而不可求。


综上所述,其他成果难以量化,或是难以取得优势。而论文不同,同一个聘期内差个3-4篇1区论文是常有的事情,因此副高评职称重点仍是论文,也是拉开青椒差距的最重要评判标准,特别是高水平论文,多几篇中科院1区期刊,那在评职称时是明显的优势。


@林林林:
1.新的入围积分制复杂到整个办公室都没看懂…我拿着小本本硬生生画了幅算法图。


2.论文减成了一篇,一半看期刊一半看内容。如何断定内容是高质量成果?请校外同专业专家组。


3.以前是论文和项目或比赛或著作等等,现在是论文和项目和比赛和著作和社会服务。


4.要评职称必须搞教学思政,怎么体现你搞了?参加教学比赛,怎么证明你参加了?拿名次。


如果有boss问我的意见(青椒的幻想),我真的想说:还是就评论文吧(仅是我这个学科赛道的想法)我也不是哪吒有三头六臂。知道学术圈卷,但哪位大神可以上课论文比赛横向纵向项目并举?全面开花?如果有的话…烦请评论我一下让我学习学习,激励我成长。


@敬而为真:
只知道个别学校的情况,有如下变化:


1.原来省和国家人才项目入选者,根据政策或惯例,是可以单列指标参加职称评审的,当然,达到职称评审所要求的业绩数量是前提条件。基本上入选了人才项目就进入绿色通道,不必pk每个学科组的少量名额。破四唯后,入选省级国家级人才项目者,入校定级(比如讲师、副教授)以后再参与评审下一级别不再能享受单列指标评审的优待,必须和其他人一样竞争少量名额,变数就比较大了,不见得赢得过其他资深讲师、副教授。


实例,国家级青年人才过去给有编制正教授流程:入校定级先给副教授,最近一次评审单列指标评正教授,也没有教学相关的硬性要求,基本必过。但现在入校定级还是给副教授,最近一次评审就不再能单列指标参加(省里还有绿色通道的政策,但学校不执行了),只能参与竞争。最要命的是有几个教学条款现在是硬性要求,根本不是刚入职一两年所能达到的。当然,唯一一种例外,学科急需人才可以打报告,但这个不是学科说了算,是学校综合所有学科来审核是否算“急需”,算是帽子选手内卷。


2.原来的评审办法中,关于论文数量和分区是有明确规定的,比如参评门槛10篇一作或通讯sci,那么1篇一区可以顶5篇,二区顶3篇等等,都说明白了。破四唯后,新评审办法只笼统说提供x项代表作,这个代表作范围就很广了,教学成果、论文、科研奖励都可以算,但不再明确列出分区、项目的三六九等,描述性文字很多,类似于“具有领域内公认的xxx”,“解决了xxx难题”等等。


3.提升了对教学的要求,比如要求的x项代表作中,必须有1项教学类代表作。值得玩味的是,哪些教学成果够得上“代表作”,倒是给了一些较为明确的参考,比科研代表作细致很多。虽谈不上变成“唯教学”,但“数据化”倾向是存在的。


4.评审时,虽然评委还是看重文章刊物级别和项目级别,但同时也开始考量参评人对学科发展的历史贡献和未来潜力,除了最顶尖的好论文和大项目之外,有一些非顶尖的好文章和项目不再那么无往不利。比如,就有文章很好的讲师评副教授时败给了教学贡献大但文章很一般的同龄讲师。


总之,各个学校都还在摸索,这个时期的职称评审文件可能会经常变动,做好本职工作,获得校内或领域内好评,注意信息搜集很重要。


@张文远:
缺乏硬性量化指标,相对更容易滋生腐败。


破四唯不是问题,问题是有没有新的更加合理的评判标准来替代?没有标准就没有规矩!


看到很多人诟病90年代南大引入SCI评价机制就想笑,引入评判标准不是错,往评判标准注水才是错,没有南大的开山之举,不知道今日中国基础科研以何评价,靠主观声誉?


@叨叨镇:
破四唯=唯四唯,破五唯=唯五唯


破四唯,破五唯,原本说的是,之前只看论文项目,有些擅长教学的,有些擅长横向的,有些擅长对策建议的,就没办法评职称。


这不行,得破掉,要不拘一格降人才……


结果,好调子自然是会被唱歪的,破四唯,破五唯,直接变成,唯四唯,唯五唯……


以前,某一方面做的足够好就行。


现在,得每一方面都擅长才行。


以前擅长科研的只要做好科研,就至少能有个职称。


现在不行,科研之外,你还得教学(这个好歹也不算离谱),你还得评奖,你还得横向到账,你还得当辅导员做思政……


这能带来啥趋势?想想就知道。


在顶尖高校比如985以上的,情况还好,有顶尖文章,重大项目,顶尖人才帽子,随便一项都能有绿色通道,一事一议。还算不拘一格降人才。


普通高校,发好文章拿好项目已经很困难了,现在又强制你得全方位出成绩,少一方面都不行,于是直接就演变成老人对新人的合法盘剥。


破五唯了,所以五唯少一样都不行,你连上会被评审的资格都没有,回去老老实实的把苦活累活都多干点吧。


老人老办法,早就过了职称评审,原本按照岗位比例要求,还要竞争上岗。


现在省心了,新人新办法,直接卡死新人上升路径,老人悠哉悠哉可以继续混日子了。


没个五年十年的积累,你新人想突破五唯限制?


门都没有……


于是,死水微澜直接变成了一潭死水……


@小般般:
变化很大,以前是只看教学、文章和纵向项目,其他的都是锦上添花,必要条件只有教学文章项目这3项。


现在又多了个企业横向项目要求和学生培养评优的要求。


破五唯之后,成了五个全唯了。以前可以不拘一格降人才,现在只要全才。


而且职称只要评上就是终身的,现在评副高的要求都要超过前几年评正高的要求了。

现在生不逢时,正赶上内卷,太惨了。评不上副高,中级职称的收入就非常低。国内房价物价都这么高,真是全靠情怀活着。


再补充更新一点吧。—————————


其实破五唯之前,我也申请过副高,之前的关我都过了,最后一步学校高评委就是不给过。说什么我不接“地气”,咱也不知道暗示我接啥“地气”。反正很多水平不如我的或者和我差不多的反而评上了,就我没评上。


后来破五唯之后,新的评审文件出台,要求突然大幅提高,我就又不够条件了,又没法申报了。


我们这种不接“地气”的,在国内真的很难。


@有意思:
破四唯的结果,就是人才评定标准的去国际化。


sci论文是国际通用的评价标准,虽然存在缺陷,即使被国内用各种手段如自主分区、划定top期刊、操纵同行评审、人工高被引论文等一系列措施影响,仍然有一大批热爱科学的国际同行在使用、发表、评价、分享和质疑,仍然有无法忍受高额出版费或过高的接受率的编辑愤然离职,仍然有数千名科学家联名支持Bik博士的打假。


巧合的是,破四唯正好把论文的分量大幅度降低,取而代之的是项目、人才帽子和科技奖,直接跟职称、博士点、招生名额等挂钩。然而这三项,都需要所谓的圈子文化,即便是能力再强除非强到逆天,不服从的话是连肉汤都没有的喝。


前段时间基金委出了一个文件,要求不允许“围会”。这个词对基层科研工作者可能比较陌生,申请项目的时候哪天会评在哪会评,很多人都不知道,怎么可能去围,去了围谁怎么个围法都不知道。


然而上述三个只要你经历过一个,你就会明白,你不想办法入圈,去围,是根本没戏的。


不是有一个说法吗,通过六个人,就能认识全世界的每一个人。说的一点都没错,这会儿就靠着这句话支撑着自己的信念。会评竞争的惨烈程度远远超乎你的想象,有的时候酒店前台工作人员也得沟通,以便第一时间给你提供信息。


前一段时间校领导给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培训,我看了演讲稿,原话大概是这么说的。


项目是跑出来的,青年教师应该多走动。五十多岁快退休的科研人员还都在跑项目,你作为青年教师,不跑显得说不过去。


看了这段话其实我有些伤心,虽然他说的是实话。


至于冷板凳,简直比老虎凳还扎屁股。


@小熊君:
现在提得更多的是破“五唯”(唯论文、唯“帽子”、唯学历、唯奖项、唯项目)。但是教育部考核高校的时候、排名机构搞高校排名的时候,还是看这几项。所以,事情就起了变化。


高校最想要的肯定是全能五边形战士。但是吧,全能五边形战士太少了。高校一般就退而求其次,招一些在某一个方面非常突出的人,凑一起,就能把评估的数据搞得很好看。破“五唯”以前,高校也乐意这么做,你论文多项目少,他论文少项目多,你们都还是能上的。可见,破“五唯”以前,你只要在某一个方面非常突出,其他方面拉胯,也是可以高升的。


但是现在,中央已经钦定啦,把这种现象批判了一番。中央批判“五唯”的初心是很好的,目的是要改变学术圈发论文自嗨的现状,把一批科研工作者从繁重的指标和考核中解脱出来,让他们能真正解决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实现一些重大科技突破。但是,教育部考核高校的时候、排名机构搞高校排名的时候,不还是看这几项吗!那么,高校一方面要响应破“五唯”、另一方面又要应付教育部的考核和评估(指标不能不抓啊),咋整?


高校表示:我真的太难了!高校一合计,那就压力下沉吧,苦一苦青椒。以后搞晋升的时候,做到“名校博士学历打底、既要论文、又要项目、也要奖项、还要帽子”,那不就既破了“五唯”又保住了指标吗?


@ASCE:
看到很多答案提到破四唯之后学术腐败。其实治理学术腐败跟治理其他领域腐败是类似的:透明+严酷的惩罚性处罚。而透明这一步基本就是媒体监督曝光加言论自由。


比如搞一个学术媒体或者论坛,哪个人靠什么样的手段评上了什么职称,校方必须透明地公布出来。媒体或者论坛可以让任何人注册评论,评论也是公开的,不得删帖。

不过,我说的这个方法很可能不会被实施。

相关栏目:『大陆评述
上海比北京文明,但不及北京有文化 2024-11-06 [595]
新中国75年出国留学大事记(1949年-2024年) 2024-10-06 [933]
现存的国自然基金申请书的歪风邪气有哪些? 2024-09-22 [319]
35岁副教授:科研没劲,不如当官 2024-08-27 [542]
被“双开”的李佩霞, 揭开了女官员群体的一个内幕 2024-08-25 [505]
中国最早的人是谁?云南元谋人?北京人?其实都不是!因为专家说...! 2024-08-20 [643]
大学生最佳就业城市排行榜出炉,杭州排第三,南京排第八,第一名真的实至名归! 2024-08-21 [638]
被官媒点名批评的4所大学,毕业证形同废纸,每年大量学生被坑! 2024-08-18 [306]
高校每次改革从不触碰行政人员,只拿教师开刀! 2024-08-18 [317]
炸了锅,北京教委扔下“惊雷弹”!宣布义教阶段全面禁用洋教材 2024-08-19 [257]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爱国,但是让他回国却不愿意?...“ :学术出版巨头Elsevier 彻查433名审稿人“强迫引用”黑幕 :中国3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