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族研究领域顶刊发表周敏主编的《反思分层同化理论论坛》专辑
今年一月,国际种族和移民研究领域顶尖学刊《民族与种族研究》(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发表了周敏主编的《反思分层同化理论论坛》(symposium on segmented assimilation)专辑。
本专辑反思了分层同化理论创立三十年多来的发展以及根据此理论而引发的学术辩论和对于当代国际移民和第二代的实证研究。老中青三代的国际移民研究学者(Kasinitz、Imoagene、Roth、Fitsgerald)分别对分层同化这一开创性理论提出了富有批判性和建设性的评论,得到了该理论原创者波特斯和周敏(Porte & Zhou)的积极回应。
2024年8月在加拿大满地可召开的美国社会学年会国际移民分会“反思分层同化理论”论坛,周敏主持论坛
2024年8月在加拿大满地可召开的美国社会学年会国际移民分会“反思分层同化理论”论坛(前排左一Portes,左二Imoagene,左三Kasinitz;后排左一FitzGerald,左二周敏)
美国社会学年会国际移民分会“反思分层同化理论”论坛会场(前排左一Roth,左二Kasinitz,右一FitzGerald,右二Imoagene)
照片来源:由周敏老师提供
《反思分层同化理论论坛》专辑包括
六篇文章
周敏(Min Zhou)《专辑概述:反思分层同化理论》“Reflecting on the theory of segmented assimilation: an introduction”
Philip Kasinitz《分层同化理论的今昔对比》“Segmented assimilation, then and now”
Onoso Imoagene《不仅仅是“黑”皮肤:受种族、阶级和民族互动因素影响的黑人移民第二代》“More than “just Black”:the Black second generation at the intersections of race, class, and ethnicity”
Wendy D. Roth《内部与外部的分层同化:民族融合与无法实现的种族融合》“Segmented assimilation within and without:within nationality groups and without racial incorporation”
David Scott FitzGerald《分层同化理论的局限性与可能性》“The limits and possibilities of segmented assimilation theory”
波特斯、周敏(Alejandro Portes and Min Zhou)《分层同化:对这个三十年前提出的概念的再思考》“Segmented assimilation:some reflections on a three-decade concept”
研究发现
波特斯和周敏在回应中指出,分层同化理论并不质疑移民及其后裔能否最终实现文化和语言方面的同化,它关注的中心问题是他们在移居国教育和经济方面的同化结果,解释三条不同的同化路径如何导致不同的结果、以及导致族群之间同化结果差异的原因。
第一条路径是向上同化(upward assimilation),但第一条路径,即移民子女利用父母的人力资本和经济资源获得教育和经济方面的成功,几乎没有任何争议。这并不奇怪,因为这是经典同化论所假设的“规范”路径。
而第二条路径,即族裔资源(主要是同族社区中的社会资本)对移民及其后裔获得教育和经济方面成功的不同影响,则常常被忽视。这条路径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很重要。第一,族裔资源可以弥补移民父母有限的人力资本和经济资源。第二,这些族裔资源不是基于个人的努力而获得,而是基于族群身份(主要是同族社区)而获得的。第三,族裔资源的多寡因族裔社区的组织结构、群体平均社会经济地位以及移民筛选性的不同而不同。虽然在许多情况下,族裔资源能够促进移民的向上社会流动,但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这些资源也有可能仅仅足以维持移民的基本生存需求而致使他们社会流动停滞。移民研究中忽视第二条路径的原因之一,就是把个体而不是把基于国籍的群体(national origin)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基于国籍的群体与决定同化成功与否的三个重要因素: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融入模式(modes of incorporation)不断产生互动,不仅影响个体的社会流动结果,也导致族群之间社会流动结果的差异。
第三条路径是向下同化(downward assimilation)。向下同化路径吸引了大部分学者的注意力和质疑。许多学者质疑第三条路径的代表性,认为移民第二代向下同化只是发生率极低的“稀有”现象,是一种例外结果。波特斯和周敏不同意这个观点。他们指出,向下同化指的是被困于社会底层以及伴随而来的一系列不良结果,这种情况一直都在发生,对移民第二代部分成员的社会流动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向下同化之所以 “稀有”是因为隐形(invisibility)效应,大多数向下同化的受害者早已从研究者的视野中消失,不在数据收集的抽样框之中。总而言之,无论通过定量数据分析或基于深度访谈和实地观察的田野调查都发现不同族群的移民第二代的社会流动结果存在明显差异,而这些差异不是随机现象、而是有规律的真实存在。所以移民第二代面临是否面临向下同化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结构因素而非文化因素。
作者简介
周敏(Min Zhou),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社会学与亚美研究学终身讲座教授及亚太中心主任,社会学研究学会(Sociological Research Association, SRA)会长。她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国际移民社会学、种族与族裔关系、新移民第二代、海外华人研究、亚洲与美国亚裔研究以及城市社会学。她的主要著作包括《唐人街》(1992年英文版、2024年中文重译版)、《当代美国华人社会》(英文)、《美国亚裔成就悖论》(英文)、《海外当代华人社会》(英文)、《长为异乡客?当代华人新移民》(繁体中文)、《超越经济移民》(英文)等。
波特斯(Alejandro Portes),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荣休教授、迈阿密大学法学院研究教授。曾是美国社会学会(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ASA)会长。主要研究领域国际移民、社会变迁与发展、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城市化、经济社会学等。他出版了 30 本学术专著和特刊以及250多 篇学术论文。他的主要著作包括《新兴的全球城市》(Emerging Global Cities)《边缘城市》(City on the Edge)、《移民美国》(Immigrant America)、《拉丁之旅》(The Latin Journey)等。
Philip Kasinitz,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中心(CUNY Graduate Center)社会学系教授,研究生主任
Onoso Imoagene,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New York University—Abu Dhabi)社会学系副教授
Wendy D. Roth,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社会学系教授、研究生主任
David Scott FitzGerald,圣地亚哥加州大学(UC San Diego)社会学系教授,比较移民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