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黄益平老师《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政策框架》的要点
来源:丹江湖上钓鱼翁 | 作者:寇文红 | 2025/2/8 4:04:58 | 浏览:146 | 评论:0
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黄益平老师,近日在长安讲坛第415期发表演讲,主题是《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政策框架》(点击),长1.2万字,有理论有实践,指明问题、分析透彻,非常值得学习。
黄老师谈到的问题,我基本上也都讨论过,但我人微言轻,《蘩華漸逝》还被删了。希望他的建议能引起决策者重视。
黄老师建议设置CPI目标在2-3%之间,这也是我希望的,我认为中国应该考虑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但是这需要央行有很强的独立性,将来会展开详细讨论。
下面是我为了学习他的文章,专门做的摘要。只保留与中国当前经济有关的部分。文中的超链接是我此前对相关问题的讨论。
一、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框架的三个特点
中国是一个转型经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运行中存在一些独特的机制。因此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框架,从政策目标到政策工具,从决策过程到执行方式,有很多独特之处。最突出的有三个:
(一)存在一些非价格甚至非市场的政策工具
与西方相比,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种类更加多样化一些,包括政策利率、数量工具甚至行政手段。即便政策利率也相对复杂。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转型中经济,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利率传导机制还不够顺畅。有时采用数量工具、窗口指导更容易见效。
或许未来货币政策框架会更加接近欧美日(点击),但这个转型尚未完成。到目前为止,这套调控体系总体是有效的,但在灵敏度、准确性上确实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二)决策过程中的部门站位
我国财政部和央行在实际工作中协调并不好,可能会存在部门站位问题,希望对方多出力,自己“保存政策空间”,以备未来的不时之需。如果因为“保存政策空间”而影响了“宏观经济稳定”,就有点本末倒置。
“政策稳健”与“经济稳健”之间要取得恰当的平衡,保持“政策稳健”的目的是将来还有支持“经济稳健”的政策空间。但是,如果政策偏保守,影响了“经济稳健”,也就不会再有“政策稳健”。例如,我国狭义财政赤字率较低,特别国债不直接计入财政赤字,但分配、使用的门槛比较高,直接影响了财政扩张的实际效果。财政部短期不愿扩张太多,看似有利于财政健康,但如果经济不活跃,反而有可能提高将来财政状况恶化的概率(点击1、2、3)。
(三)“中央决策、地方行动”
过去地方政府通过GDP锦标赛、土地财政放大中央的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在放松的时候。但是在中央政府决定紧缩宏观政策时,这种放大作用就不太显著。
这种放大作用也会有后遗症,比如产能过剩、高杠杆、僵尸企业、房地产泡沫、金融低效、通胀压力等等。这可能是很多官员对过度的刺激政策心存疑虑的原因。
二、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面临的新挑战
(一)2022年疫情结束之后,宏观经济政策过于温和
2022年底以来经济增长力度不足,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资产负债表的收缩。疫情、房价下跌导致居民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受到挤压,导致总需求偏弱。
2023年初以来,宏观经济政策刺激的力度一直低于市场主体的预期。2023年全年广义的财政支出仅增长1.3%,而支出扣除收入后的净支出下降了1.3%。货币政策利率虽然经历了几次小幅的下调,但因为通胀率下降幅度更大,实际利率有所抬升(点击1、2、3、4、5)。总体看,宏观经济政策尚未从根本上扭转经济的疲软态势。
我国宏观经济从过去的“易热难冷”过渡到了现在的“易冷难热”,消费、出口甚至投资不再像之前那么强劲,这对宏观经济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
不过宏观政策力度偏弱,还有一些更为具体的原因。
【1】有些人担心刺激政策的副作用,比如高杠杆、低效率、资产泡沫等。
【2】有些官员认为GDP还有5%,不算糟糕。
【3】宏观政策擅长于支持供给,不擅长支持消费。当前我国存在严峻的过剩产能,进一步刺激很可能会加剧产能过剩的矛盾。
【4】我国政府的行政动员能力很强,宏观经济政策放易收难,因此决策部门采取相对审慎的态度。
这些理由看似有道理,但都是有特定的背景和条件。如果那些背景和条件发生了改变,那可能就需要调整决策的思路。
(二)宏观政策管理市场预期的功能
过去中央出政策、地方出行动,效果非常好。行政动员能力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方政府在积极作为。但现在地方政府因为财政能力匮乏和市场纪律约束,无法再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发挥放大作用(点击)。
2023年、2024年,中央政府都表明要支持经济增长,但实际政策效果一直非常有限。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地方政府不但没有帮着扩张,实际上做了很多紧缩的事情,比如“查税30年”、渲染“过紧日子”。(点击1、2,3)这意味着传统的宏观经济政策思路需要调整。
宏观经济政策改变总需求有两个机制,
一是财政或货币政策调整,直接增加或减少总需求。
二是改变市场参与者的预期。宏观经济政策的力度一定要足够大,让市场参与者认为经济将发生方向的转变。如果大家都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政策力度不足,就很难改变市场参与者的预期与行为,政策效果就会事倍功半(点击)。
(三)低增长风险还是低通胀风险
2024年一季度我国的GDP增长达到5.3%,但市场主体的感知却相去甚远呢?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价格下降。我国的PPI已经经历了20个月的负增长,CPI也一直十分低迷。更重要的是,经济中尚存在一系列收缩性的机制,包括房地产价格下行压力造成的需求减弱以及在钢铁、氧化铝、新能源等领域的过剩产能增加。要警惕我国像当初的日本一样走入“低通胀陷阱”(点击1、2)。
(四)资产负债表衰退的风险
当前我国家庭、企业和地方政府的三张资产负债表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如果资产负债表稳不住,经济活动就很难真正稳住。在辜朝明看来,这个时候需要更大程度地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当市场上优质的借款人越来越少的时候,政府就应该发挥最终借款人的功能(点击1、2)。
三、改进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框架
(一)两种流行的观点
一种观点强调,结构性改革远比宏观刺激重要。问题是,结构性改革是需要条件的,见效更需要时日。重要的是先把经济态势稳住,而这正是宏观经济政策的责任。
第二个观点认为,欧美的激进的货币与财政政策宽松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害人害己。但在次债危机和新冠疫情期间,欧美各国非常果断地采取大力度的财政、货币政策举措,有效地稳定了经济与金融条件。危机结束之后,又迅速实现财政、货币政策的正常化,并没有引发严重的后果。起码从“逆周期”调节的角度看,这段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有效的(点击)。
(二)问题与改进的方向
最近一段时期,我国经济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令宏观经济政策成效打了折扣。
第一,跨周期调节的视角可能削弱了逆周期调节的效果。跨周期调节与逆周期调节之间的协调,是一个新的挑战,不能因为担心跨周期问题而放弃逆周期调节。
第二,地方政府缺席近年的宏观经济调节。中央政府应该承担更大的宏观政策责任(点击1、2、3)。
第三,过度重视政策稳健而影响了对经济稳健目标的追求。
政策工具的稳健是表,宏观经济的稳健才是本。以财政政策为例,在经济疲软的时候,财政赤字率提升到3%以上,表面看是降低了财政政策的健康度,但如果财政刺激政策最终稳住了宏观经济,财政政策空间一定会变得更加更大。如果经济稳不住,财政政策空间也就无从谈起(点击1、2)。
第四,行业政策调整影响了宏观经济稳定。前几年的专项整治政策,针对的房地产、金融、教培、平台经济等都是最活跃的经济部门,现在专项整治已经结束,但市场尚未感受到监管政策环境的宽松。专项整治是行业性政策,但客观上产生了紧缩的宏观效果(点击)。
我国可以考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政策调整,改善宏观调控的效果。
一是重视对市场预期的引导。改变预期,首先要求加大宏观经济政策力度,给市场情绪足够大的冲击(点击)。如果整天渲染“过紧日子”、降薪、补税,市场主体不可能对未来变得更加乐观。
二是中央政府和中央银行承担宏观经济调控的主体责任。如果中央政府要刺激经济活动,就必须有足够大规模的财政开支,预算必须要做足,而且要能够落得下去(点击1、2)。
三是对“逆周期调节”的关注要放在“跨周期调节”的前面。
四是加强财政、货币与行业政策之间的协调。
(三)三点短期的政策建议
第一,应把追求温和通胀的重要性提高到与追求中速增长一样的地位。建议将CPI增长2%-3%明确为刚性政策目标。
第二,要加大宏观经济政策的力度,特别是尽快把已经安排好的财政开支落实下去。应该改变“重投资、轻消费”的政策理念,理直气壮地采取支持消费增长的财政手段,包括让农民工在城市落户和直接给老百姓发钱(点击)。
第三,发挥主权信用的作用,修补脆弱点,降低资产负债表风险。如果不能及时止住资产负债表恶化的趋势,很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可以考虑更好地发挥主权信用的作用,由中央政府承担一定的责任,稳定市场,稳定信心(点击1、2)。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厦大教授宣布退出学界:对学术体制已经完全绝望!(附校方回应) 2025-02-21 [26]
唐江澎:AI时代的学生应该是什么样 2025-02-21 [26]
才女田晓菲:13岁被北大破格录取,赴美留学期间嫁大25岁博士导师,入籍美国后坚称自己是中国人 2025-02-21 [26]
Matter:中国科学院理化所刘静团队实现趋化性液态金属仿生白细胞“化学代谢”催生类生命活性 2025-02-20 [21]
211硕士学历的袁征,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 2025-02-20 [41]
董小红:执笔人生 潇洒告别 2025-02-20 [34]
一夜解雇2000多名科学家!特朗普政府“血洗式”裁员NIH、美国CDC及FDA | 科研圈日报 2025-02-20 [50]
巴黎AI峰会,李飞飞开幕演讲:AI正在掀起一场深度和广度空前的革命 2025-02-20 [51]
张锋三位学生创立RNA设计制造公司,利用AI加速RNA疫苗和疗法走向临床 2025-02-20 [26]
赵晓:川普俄乌战争政策交锋:到底是 SB 还是 NB? 2025-02-19 [39]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天安门广场喜迎“十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马亮:做院长就能够发更多论文?论文发表是不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5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