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两岸三地百家论坛
关键字  范围   
 
我们和外部世界在脱节
来源:维舟 | 作者:维舟 | 2025/2/20 15:57:44 | 浏览:80 | 评论:0

我们和外部世界在脱节《哪吒之魔童闹海》已经不只是一部动画了,它成了一个现象,一种象征。

连日来,微信群里满屏都在讨论它,百度热搜前五的话题竟有四个和它相关,还有无数人相约去电影院,一刷再刷,为的是证明国产片票房可以压倒好莱我们和外部世界在脱节

到目前为止,这部电影已占据全国各省份票房冠军,唯一尚未征服的例外就是上海,于是这俨然成了文化认同的标志,不乏有人对此冷嘲热讽:“上海哪里看得上国产”、“喝咖啡是要配外国电影”,被骂是“崇洋媚外”。

本来上海挨骂也早不是头一回了,但这次居然要“上观新闻”站出来自辩,强调爱国情怀是一种“朴素的情感”,但“绝不等同于盲目自大和狭隘排外”,进而提醒“电影这一工业技术和表达形式,本身来自国外。电影诞生后仅一年,国内首次放映就在上海,这里也成为孕育中国电影的摇篮。”

这似乎也是近年来通俗文化的宿命:一旦它成为现象级的作品,就不可避免地要被政治化,因为有太多观众,在意的既不是作品的艺术性,甚至都未必是娱我们和外部世界在脱节
不可否认,这部电影的成功并非偶然,它确实激起了许多国人的共鸣。日前谈起,还有群友很好地总结了一番:
耽美天花板、小镇做题家、多少罪恶以大义之名行之、既得利益阶层仙兵们蝗虫化、蚍蜉撼树、家庭之爱、社区情感、带娃的爹还很帅, 最后还有战狼幻觉——可共情的要素不要太多啊,能够engage的人群非常多样,再加上剧本完整、技术优异,票房当然可以大爆。
然而,反过来说,这也正是其局限所在:它太依赖特定的观众,但如果没有这些情结的人,可能完全无感。就像当年“伤痕文学”轰动一时,但如今时过境迁,年轻一代根本就无法理解,这样味同嚼蜡的作品,当年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
好的作品是超越时空限制的,也就是说,它能让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人都产生共鸣。然而,《哪吒2》尽管在中国备受追捧,但在海外却很受冷遇:在全球百亿票房电影中,只有它本土票房占比高达99.97%,其它没有一部超过50%。
我们和外部世界在脱节
当然,肯定有人觉得这只是美国的文化霸权使然,是对华语电影的压制,但问题如果只是这么简单就好了。
国内的排片肯定没有压制它,日前也有几个美国人在深圳看了,我有朋友好奇问起他们感受如何,他们虽然情节看不太懂(因为没有英文对白),有些笑点get不到,但也觉能给7-8分(10分制),“Impressive” (印象颇深)是核心词。他们是把这片当超级英雄类型片来看待的,但也因此,无法理解片中的某些设点。
对他们来说,最离奇的情节是陈塘关百姓被屠了,“这实在不是大部分美国超级英雄电影的情节走向”(That’s not really how most American superhero movies go. ),因为美国超级英雄都是去阻止灾难,哪怕灭霸那一部算是坏结局(bad ending),钢铁侠没了,半数人没了,但也很少这样团灭的,不太理解这种事前不干预,出事了去报仇的情节设定。
我朋友解释说,其实故事主线是两个主角带着妖去对抗伪善的神(the two main characters lead the monsters to fight against the hypocritical gods.),然后老外就问了个很直接的问题:“但我们是普通人,对吧?那普通人怎么办?”(But we are the people, right? How about the people?)
对海外观众来说,这是一个bad ending,普通人被屠城,也没安排个复活啥的(参考火影的忍界大战),主角也没干死反派(反派跑了,而且似乎没受什么致命伤),做了坏事的人没得到惩罚;但问问大陆这边朋友的观后体验,大多数却觉得是合家欢的快乐结局,因为哪吒敖丙手牵手再一次拯救了世界。
这差异确实耐人寻味:在这片里,哪吒的形象设定其实是蔑视乃至敌视群氓的,因为他一出生就遭受周围人的成见。很多人看得热血,是代入了哪吒,但他们忘了,现实中自己只是陈塘关百姓。
我们和外部世界在脱节
这当然只是一个很小的切片,但以小见大,可以窥见我们当下的一个时代症结: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已经形成一个封闭孤岛,和外部世界很不一样了——这边狂热追捧的,在海外看来可能都莫名其妙,无法共鸣。
本来,差异倒也没什么,日本文化也很有特色,但并不妨碍其它国家欣赏它。所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国际的”,其实意味着在一个国际结构之中,表现或再现自身的独特性。反过来说,本土与国际的交流也会影响本土的文化生产,宇文所安对此曾有准确的概括:“就像食廊里卖的食品那样,它们必须占据一个标志差异的边缘空间:不能太缺乏民族色彩,也不能太富有民族色彩。”
然而,这是在审美意义上的文化多元,但当下我们所见到的,却往往呈现为一种政治认同,俨然看不看《哪吒2》,都成了鉴别“爱国”还是“崇洋媚外”的标志。这其实是一种绑架,因为可想而知,越是以此来区分“我们”与“他们”,那么被排除在外的“他们”当然愈发无感。
讽刺的是,哪吒原本是一个源出印度的异域神灵,但现在不但成了“我们”的标志,很多人甚至拒绝承认其跨文化背景。
我撰文解释了其形象流变,但底下一条高赞评论仍然说:“怎么说他是异神灵,我从小都听他的故事,没觉得他是外来的。”这倒让人想起美国一个老笑话,说是有个德州佬,听说圣经竟然是从别的语言翻译成英语的,大吃了一惊。
我知道,大多数人(也许是绝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这次《哪吒2》的爆火无论如何总是好事,老外不爱看,那又怎样?我们自己喜欢就行了。以前在国际上获奖的那些中国影片,倒是得到认可了,但国内对它们的质疑、谴责之声就从未断绝过,那多多少少被看作是卑躬屈膝地向洋人呈现中国奇观化的、落后的一面,是“自我东方化”。
表面上看,现在的中国人“文化自信”了,不再寻求外部肯定,也不在乎别人爱不爱看,但更深一层看,那道近代以来刻下的内心创伤仍未愈合:自卑和自傲一体两面,我们太渴望拥抱那些让我们感觉良好的符号,因为那是“我们”的。
到这一步,“越是民族的”,就“越难成为国际的”了。文化身份成了一道高耸入云的围墙,想取悦这边的,就会在那边冷遇,反之亦然,而这种选边站要选哪一边,到最后通常是没什么悬念的。在这样的动力机制作用下,文化的自我整合逐渐加速,形成了一个有别于外部的特定生态,代价则是自我封闭。
这远不只是一部电影如此,类似的时代征象,在不同领域都不时可见。可以说,这就是集体无意识正在做出的日常选择。很多人会把这看作是走向新未来,但从文明的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历史的回归,然而我们毕竟应该意识到,我们完全可以有不同的选择。

相关栏目:『百家论坛
体育卷出新高度?北京家长直呼“天塌了”! 2025-02-21 [25]
学历为什么会贬值?知识和技能会不会贬值? 2025-02-21 [27]
论文图表配色 2025-02-21 [24]
写得很好,全部删掉!导师写的论文批注能有多损?文化人骂人就是绝 2025-02-21 [26]
考研数学救命帖!DeepSeek5年押题神话继续 2025-02-20 [24]
一觉醒来发现导师发了N条信息🤯,怎么办?好忐忑不敢点开🤒 2025-02-20 [39]
2026考研科普||考研一区、二区分数上的区别,如何划分? 2025-02-20 [36]
做一个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人有多难? 2025-02-20 [40]
早读:雨水无声润万物,人间安暖又逢春 2025-02-20 [39]
《别让内耗偷走你的能量,是时候和它说再见了》 2025-02-20 [37]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天安门广场喜迎“十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马亮:做院长就能够发更多论文?论文发表是不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5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