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理学院博雅教育理念源于古希腊,学院模式发端于欧洲12世纪的大学。美国独立前作为英国殖民地,学院模型主要仿效英国大学学院结构,为教会培养人才,课程照搬英国。美国取得独立后,文理学院在西进运动中迎来了爆发式增长,从1820年至1860年之间,各州文理学院纷纷涌现,四年制文理学院在美国高等教育中占取主导地位,美国赢得了“学院之国”的美誉。19世纪下半期,美国高等院校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文理学院地位略受负面影响。二战后,美国高等教育走向繁荣,在实用主义思想影响下,文理学院地位有所削弱,但仍坚持博雅教育、小规模办学特色。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高等教育为了加强本科教育,博雅教育重振旗鼓,回归正常,文理学院颇受青睐。

图源:Carleton College, https://www.usnews.com/best-colleges/carleton-college-2340
根据肯德基教育促进会统计,美国现有228所文理学院授予学士学位,它们录取率较低,师生比却很高,是美国精英教育的重要部分。文理学院一般规模不大,学生平均人数约2000人,校园面积也不大,但布局紧凑、合理、对称,建筑风格多样,既有古典的欧式建筑,也有现代简约的大楼设计,多为红砖建筑,带有浓厚的学术气氛。多数文理学院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偏僻乡村,如科尔比学院坐落在森林环绕的五月花山上,湖光山色兼具,多次被媒体评为“全美最美校园”之一。有的学院位于宁静的小镇,有的靠近山区或海边,为学生提供了舒适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文理学院非常重视学生阅读与写作,将读写能力作为核心素养来狠抓、猛抓,贯穿四年教学不断线。课程设计中,教授会布置大量阅读材料,包括经典著作、论文、文学作品等,学生每周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课前阅读,为课堂讨论和完成作业做好准备。以史密斯学院为例,学生每周阅读量大概是2-3本书,外加数百页补充材料。从课程角度来看,对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阅读量往往较大,而对自然科学类课程,每周也要阅读上百页专业文献,以了解学科前沿研究进展情况。
写作被视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学院普遍设有写作中心,配备全职教师,负责教授写作课程,通常每门写作课程要求学生完成四篇论文,每篇论文4000多字,每学期要求学生撰写1.6万-2万字的文章。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学院免费提供“一对一”写作辅导,绝大多数国际学生,包括中国留学生均对文理学院的阅读与写作课程予以高度评价,认为该课程对他们融入学校学习、生活颇有帮助。美国知名华裔教授徐贲先生在其著作《阅读经典》中指出,美国文理学院的课堂讨论和写作课,两者都是以大量阅读为基础的,学院将“阅读与写作”两门基础课程紧密联系起来,深化融合,以授人以渔为目的,帮助学生提高独立思考、逻辑分析和表达交流的能力。有统计显示,美国文理学院毕业生在写作方面的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其他类别大学毕业生,如在GRE写作考试中,文理学院学生平均分为4.8分(满分6分),显著高于全美研究生申请者3.6分均值。
美国文理学院在跨学科学习和文理兼容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课程设计上刻意打破学科壁垒,鼓励学生融合多学科知识,让学生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学科等领域自由衔接,比如学生可以将生物学与伦理学两门学科自由结合来研究生命科学伦理,或者用统计方法来分析文学作品,这种学科交叉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避免单一学科视角的局限性。文理学院尤其强调文理兼容教育模式,注重学生全能培养,旨在通过人文、社会学课程帮助学生提升批判性思考和表达能力,通过自然科学课程强化逻辑分析和实证能力,两者相互滋养,互补不足。比如,卡尔顿学院要求学生攻读不同学科课程,倡导文理兼修,具体地说,理科生要具备人文素养,文科生也要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和方法。小班化教学(平均15人)和高师生比(平均1:8)也为跨学科学习和文理渗透创造了便利条件,课堂上师生互动频繁,交流密切,教师能够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开展跨学科设计实施,部分学院还常设有跨学科专业和辅修课程,如环境研究、认知科学等,帮助学生整合多学科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复杂议题中提升全面认知。记得2010年,我作为驻纽约总领馆教育参赞访问了知名的鲍登学院,校长向我详细介绍了一名中国留学生成长经历,说他根据自己爱好和特长,选修了地理、摄影两门课程,并加入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科考组赴南极开展为期两年的实地考察,其表现优异,成绩突出,许多照片被该杂志录用,最终被聘为正式员工,他是鲍登学院第一位获得地理(摄影)专业的学生。此事虽时隔多年,校长笑容盈盈的模样至今仍清晰如昨。

图源: Bowdoin College, https://www.bowdoin.edu/news/2023/06/newly-opened-arctic-museum-surprises-delights-and-challenges-assumptions.html
美国大部分文理学院拥有丰富的博物馆(艺术馆)资源,常常与教学活动进行深度融合,构建起独特的教学场景。比如,威廉姆斯学院收藏了大量欧洲绘画和美国艺术珍品,学生可以在莫奈、霍默等世界知名画家作品前,由教授现场介绍构图与色彩理论,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世界艺术史中的不同流派演变与脉络。鲍登学院自然历史博物馆拥有恐龙化石与人类学文物,学生在上生物学课程时得以近距离观察标本,触摸千万年前的动物骨骼结构。有一次,我访问瓦萨学院,正值同学们在博物馆内上中国文物修复实践课,观察到学生借助数十件破损的明清瓷器,学习考古学与材料学的跨学科修复技术,教授引导学生在藏品前开展讨论,鼓励他们从材质、工艺等细节切入,分析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语境,让知识在实践探索中变得更加鲜活、生动和立体,这些学院将丰厚的实物资源转化为“行走的课堂”,学生通过触摸实物、观察实物在脑海中形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具象图画,提高了认知和美学鉴赏力,讲课内容“入耳、入脑、入心”,铭刻于胸。
美国文理学院享有丰富的国际化资源,校园内构建起多元包容的学术生态。一方面,文理学院国际生占比显著,一般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8%~10%,比如威廉姆斯学院国际学生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汇聚于此,形成悦耳动听的“交响曲”。在课堂讨论时,学生可以在知识海洋里尽情畅游,从欧洲历史到亚洲哲学,从非洲社会议题到美洲艺术潮流,多元思维的碰撞为学术活动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另一方面,文理学院大力推行出国留学项目,与全球高校和教育机构开展合作,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海外学习机会。比如,卫斯利安学院与欧洲、亚洲、非洲等30多个国家开展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学生可往法国研习艺术,到非洲探究生态保护,赴中国学习传统文化和现代经济,纽约总领馆每年赠送给该院的三个中国政府奖金颇受欢迎,年年名额告罄。一些学院还自筹资金,设立专项奖学金支持学生参与海外研学,并将海外研修纳入学分体系,确保学生在沉浸式环境中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全球视野,真正实现“小校园,大国际”梦想。
文理学院还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校园设有完善的宿舍、食堂等设施,餐饮品种繁多,风味迥异,宿舍造型颇具特色,各有千秋,常配有健身房、文艺活动室和社团组织,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别小瞧美国文理学院规模不大,学校数量仅占美国高校总数的3%,能耐却巨大,堪称培育社会精英的摇篮。在历史的长河中,文理学院源源不断地向社会各界输送了卓越优秀人才。历届美国总统中,有19%毕业于文理学院,像柯立芝、尼克松、里根等,他们在政治舞台上施展才华,影响着美国乃至世界的格局;在文化艺术领域,文理学院影响力同样不容小觑,普利策奖作为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有23%的获奖者毕业于文理学院;在商业领域,《福布斯》全美最富有的CEO排行榜中,有8%的CEO毕业于文理学院,这些数据不仅直接展现了文理学院的教育成果,更是彰显了其独特的教育模式和文化价值。
复旦大学前校长杨福家描述美国文理学院特色最典型的一句话是:“博”是指文理融合,学科交叉,在广博的基础上求深度;“雅”是指“做人第一,修业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