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科技前沿
关键字  范围   
 
极端天气是不是越来越频繁了?
来源:格上财富 | 2025/7/23 11:53:46 | 浏览:164 | 评论:0

极端天气是不是越来越频繁了?作者:九边

来源:九边(ID:ertoumu893)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这些年好像类似全球变暖的话题很少了?


我甚至看到有不少人在那里说“气候变暖”本身是个骗局。其实稍微了解相关论文和研究结果,就知道不但不是骗局,而且“全球变暖”这事已经彻底变成了现实。


现在主流学界普遍的观点是:气候已经大幅变暖,并且在加速变得更暖,由此产生的极端气候也在变多。


这就衍生出来三个问题:


1、为啥会这样?


2、全球变暖为啥会导致极端气候?


3、有啥影响?


咱们一个一个讲,首先第一个问题,气候变暖的原因是啥?


我看不少人说“气候变暖”这东西有争议,因为地球本来就是每隔一些年变暖,一些年变冷,这也是为啥河南的简称教“豫”,以前温暖的时候有大象。


也就是说,可能气候变暖并不是人类导致的,而是自然节律的一部分。


其实在科学界争议并不大,科学界压倒性的共识是,人类活动导致温室气体暴涨。包括NASA、NOAA、英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局等200余家机构一致确认全球变暖由人类活动主导。当前升温速度是地球自然变暖的50倍,这个几乎没啥争议。


温室气体排放,就是人类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和甲烷,这些气体跟个罩子似的扣在地球上,可以防止热量辐射到太空,然后地球越来越热。


工业排放二氧化碳倒是很好理解,燃烧化石能源,就会排放二氧化碳。可能很多小伙伴不知道的是,畜牧业,尤其养牛,会排放大量的甲烷。也就是牛把草吃进去,然后再经瘤胃发酵,产生了甲烷排放到大气里。每头牛产生的甲烷倒也不多,但全球养着十几亿头牛,积少成多,每年排放出来的甲烷非常多。


但还是得先强调一下,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可能文明发展不起来。咱们地球表面的年平均温度是14℃。如果没有温室效应,这个温度会骤降为-18℃。很明显,那真成了冰河世纪了。


也就是温室效应这东西并不是个坏东西,它跟所有的事物一样,在一定范围内对人类有益,过了这个范围就有危险了。


那如果温室气体持续变多,最后会成啥样?


那应该就是金星了。可能大家不知道,金星就是个地狱:高温,金星表面的平均温度约为460℃,跟个烤箱似的。高压,金星表面的大气压是地球大气压的92倍,大致相当于在一个普通人的头顶放上一辆坦克。而且还在不断下硫酸雨。


那为啥会这样呢?


最早是著名的天文学家兼科普作家卡尔萨根通过逻辑推理推出来的,他1961年在《科学》杂志上发了一篇论文,说是金星上边二氧化碳含量太高了,导致热量散不出去,而且高温导致水蒸气之类的密度较小的气体都跑掉了,剩下了高密度气体,加上高温加压,金星大气压也就上来了,最后变成了个地狱。随后人类发射的探测器证实了他的推断。


举这个例子,主要是为了给大家描述失控的温室效应会炼狱化星球,温室气体从保温毯变成了高压锅。当然地球不会如此极端,最起码短期内不会。


那问题来了,全球变暖对人类世界有啥影响没?


可能绝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是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其实漂在水面上的冰融化后,水平面并不会上升,这个属于高中数学的范畴,大家有兴趣可以算一下。主要是喜马拉雅冰山什么的,这些冰山上的永久冰层融化后,水流到海里,海平面上升。此外海水热胀冷缩,温度变暖,也会导致水平面上升。


这事被提到最多,给人感觉是全球变暖最大的后果就是这个,其实这事麻烦大,但不急。真急的,是极端天气越来越多,包括但不仅限于暴雨、干旱、高温天气,极寒天气,台风等等。这就有点奇怪了,为啥全球变暖,怎么出来这么一堆妖魔鬼怪?


首先是全球变暖导致热浪频率增加,台风能量也增强了。这个理解起来比较费劲,主要是台风能量主要来自海洋热量(水温>26.5℃时易形成)。全球变暖使暖水层更厚、范围更大,为台风提供更多"燃料"。暖空气携带更多水汽,台风通过水汽凝结释放潜热获得能量,湿度升高可增强其强度。


然后会产生俩截然不同的结果:干旱和洪灾。


干旱倒也好理解,全球温度上升了嘛,全球变暖导致蒸发加剧,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这不仅仅是单次降雨量增加(导致洪涝),也意味着当降水没有发生时,干旱会更快、更严重地形成(因为土壤和植被水分蒸发损失更快)。


也就是说,干旱和洪灾就是温度升高的一个硬币的两个面——水循环加剧导致极端干湿事件都更易发生。


而且增加的温度把大气也给加热了,大气里的水蒸气更多,单次降雨也会更多,很容易形成大暴雨。妥妥的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这也是为啥很多人纳闷,为啥这两年动不动就会出现百年或者几百年一遇的大暴雨?因为这几年确实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估计大家对2021年郑州暴雨、2023年北京洪灾还有印象吧,这些情况再全球都越来越普及。


就在前几天,黔东南正在经历百年一遇的大暴雨。


这也提出来了一个新的挑战,咱们之前的建设的公路房子,很多都是根据过去百年的数据和经验,所以今后可能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当然了,其他国家的基建更老一些,他们的挑战也更大一些。


另一个更离谱的事情是,全球变暖可能会出现极端低温。


这个详细过程描述起来比较费劲,我尝试写了几版,都不太理想,枯燥又冗长,还说不太明白,干脆跳过吧,大家知道这个结论就行了,有兴趣自己查一下吧。


其实这些都不是最危险的,最麻烦的是一个叫“临界点”的东西。


也就是说,如果当前的升温导致格陵兰/南极冰盖不可逆融化、亚马孙雨林退化,到时候永久冻土融化释放巨量甲烷等温室气体,到时候地球的升温会越来越快。升温的同时会伴随各种更加极端的气候。


当然了,科学家也不知道会多久会出现,可能几十年,可能上百年。


那全球变暖有啥好处没?


最大的好处可能就是降水线北移,全球变暖和降水线北移关系比较复杂,但学术界这些年基本上确认他俩正相关。


中科院去年发布过一份《西北气候暖湿化评估报告》,里面提到1961-2020年西北降水增幅约10%,但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部降水反而减少,而毛乌素沙地增加明显,这也是为啥这些年我们能大力改造沙漠。


但是降水线北移并不代表沙漠什么的自然而然就绿了,大家别忘了,升温会导致土地表面蒸发也加重。


咱们正是抓住这个自然机会,通过加大人力植树造林和沙漠锁边,一举收复了大量的沙漠。毛乌素沙地80%被固定,库布其沙漠植被覆盖率从3%→53%。现在河北著名的旅游景点,塞罕坝,以前也是个沙漠。


很多人指望降水线北移会导致经济重心北移,这个想多了,全球现在主要经济带普遍围绕着大海和大河,这个格局改变不了。


还有人说,北方变暖,可能今后北方粮食会增产。这个确实是,但这些年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高温可能会先毁掉传统产粮区。


尾 声


有种预感,接下来大家会对极端气候的感受越来越深,并且可能形成一些新的生活模式。


很多地方会越来越不适合人类居住,比如印度这两年很多地方动不动飙到50度,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极度影响睡眠和散热了。


咱们这边这两年也动不动出现极热,下图是我去年截的,那个标题触目惊心,《河北河南山东地表温度超60度》:


极端天气是不是越来越频繁了?


其实这两年已经有很多不太依赖办公地点的自媒体搬到云南去了,说不定将来东北也会成了避暑圣地。有上亿人过着候鸟的生活,夏天去东北,冬天去南方。


不过东北好像这两年也不那么凉快了,这段时间东北那边好像也挺热,大学生想装空调。但对于户外工作者、低收入人群、老弱病残等群体,极端高温/寒潮/洪水会直接威胁生命安全和生计。这会加剧社会不平等。


但是说真的,我国在治理全球变暖方面的努力举世瞩目,比如为了节能减排搞环评,关了那么多重工业企业,在华北大规模植树造林改造沙漠,还有大规模部署风能和太阳能可再生洁净能源,如果大家都像我国这么上心,可能就不是现在这样了。


相关栏目:『科技前沿
苹果、谷歌、微软和 OpenAI——巨头之战 2025-07-03 [651]
刚刚,马斯克切脑全场震撼!插脑只要1.5秒,26年治愈失明,28年全人类变AI 2025-07-01 [943]
参半CEO尹阔:三年做到线上第一的增长密码 用科技思维重构传统日化 2025-07-03 [568]
Meta最强AI天团首次曝光!8名华人扛把子,集齐清北浙,扎克伯格挖遍硅谷墙角 2025-07-03 [678]
重大发现!“超级地球” 2025-06-12 [1195]
如果AI已经无法阻挡,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2025-06-11 [1162]
十五年技术突破,重新定义机器人精度与寿命,开启定制化机器人、超低温、耐腐蚀机器人新时代。 2025-06-03 [1556]
为何物理学能给数学带来更多突破的灵感? 2025-05-28 [1512]
DeepSeek推荐:能养你一辈子的9个好习惯 2025-05-06 [2172]
构造“姚-李”量子自旋液体 | Ising专栏 2025-04-28 [2189]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大数据分析图解:2019中国企业500强 张梦然:英国惠康桑格研究所:人体内的微生物与出生方式有关 :美众议院将调查华裔部长赵小兰“利用职权为家族谋利“ :UCLA CCS 2019 Fall Quarter Lecture Series Overview 谭晶晶:美国科技界高度关注中国科技创新进展 :推荐:2019年底前中国高校重要学术论坛(10月 - 12 月) :黄奇帆:今后10年,中国经济将发生5个历史性变化 :为了在外太空住,人们都设计过怎样的房子?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5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