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包振山、卢东祥、刘波:激发八小时外经济活力打造扩内需促消费长效机制
来源:长江产发智库 | 作者:包振山等 | 2025/8/12 14:38:59 | 浏览:23 | 评论:0

图片



图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作出全面部署,要求“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今年以来,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显效,消费潜力不断释放,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0.5%,拉动GDP增长3.0个百分点,为经济回升向好提供有力支撑。但二季度GDP增速出现回落,社零总额比上年同期回落4.5%。当前我国居民消费信心持续分化、消费预期谨慎、消费潜力未完全释放,亟需培育壮大消费新增长点,推动消费市场提质扩容。八小时外经济从单纯的“味觉经济”到“视听经济”再到“体验经济”,沉浸式、互动式、艺术式的经济模式不断涌现,成为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重要举措。


一是激发八小时外经济新活力,助推市场回暖有支撑。近两年来,在烟火升腾的青岛李村夜市,享受“大快朵颐”的快乐;与青春撞个满怀,解锁深圳汽车尾厢集市的流光溢彩;文化美宴轮番登场的“金陵梦华”,点燃城市消费激情;在多元化、差异化、特色化、品质化的业态融合和文旅交映下,八小时外经济解锁新消费。作为“八小时外”的“第二生活场景”,开封、菏泽分别借助“王婆”“郭有才”网红经济流量,引爆新热点不断激发消费动能;“首发上海”等解锁首店经济密码,创塑新场景不断释放消费潜力;“她经济”等拓展悦己共创和美消费,发展新业态不断优化消费环境。八小时外经济让各地的夜晚“亮”起来、美食味道“飘”起来、商圈人气“热”起来、烟火气息“旺”起来,带动文旅休闲、零售餐饮、交通出行、便民生活等多个行业创新发展,持续释放多元消费活力。


二是锻造八小时外经济新动能,助力经济向好显韧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落实好宏观政策,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我国人均GDP连续3年超过1.2万美元,拥有全世界人数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是最具潜力的超大规模市场。为激发消费对扩内需、稳就业、惠民生的支撑力和贡献力,一方面,各地坚持“政策+活动”双轮驱动,聚焦以旧换新,促进汽车、家电等大宗商品消费,稳住经济增长“基本盘”;另一方面,各地突出融合创新,扩大服务消费、拓展新型消费,做强经济发展“新引擎”。八小时外经济的霓虹点亮、人气聚集,无论是功能齐全的商业综合体,还是灵活便利的流动摊车,充分展现了内需消费市场的活力足、韧性强,助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图片


三是汇聚八小时外经济新流量,助势经济向新强动能。八小时外经济从小吃夜市延至覆盖旅游、精神文化、体育社交等多元需求,逐渐成为城市活力的新标志,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流量。今年是“消费促进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后,全国各地如“2024上海夜生活节”“2024水韵江苏·璀璨夏夜”“2024山东消费促进年”等系列政策举措,抓好“暑期”“中秋”“国庆”“双十一”等重要时间节点,以发放消费券、税费减免、以旧换新补贴等各种方式激发了消费潜力、延长了消费时间、拓展了消费空间、创新了消费场景、挖掘了消费潜力,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然而,当前八小时外经济仍存在“文化味”不足、“软环境”不优、“特色化”不亮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经济活力”有余,居民“信心预期”不足。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居民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富有城市特色、迎合多元需求的“业态”布局,激发了经济新活力,但在推动八小时外经济发展的消费动能边际走弱,消费升降级普遍存在,居民消费信心与预期距离常态水平仍有差距,消费的“文化味”不够浓。二是“硬”管理有提升,“软”环境需优化。八小时外经济发展中的商业布局、交通管制、协同治理等,提升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硬”管理,但也存在营商环境待优化、包容监管与柔性执法待提升等问题,亟需提升精细化、法治化、智慧化等“软”环境。三是有“同质化”倾向,缺“特色化”创新。现有的八小时外经济大多局限于餐饮、购物、灯光秀、游船等,经营内容同质化、业态单一化、缺少特色化等问题突出,缺少特色和情怀的融入,缺少富有本地特色的八小时外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如何更好激发八小时外经济活力,释放消费潜力并成为经济增长动力,仍待破题。


图片


为此,建议:


一、文化赋能,提升扩内需促消费创新机制。一是用好特色文化资源,创新八小时外消费产品。从各地水乳交融的红色文化、蓝色文化、民俗文化等中创新表达,在“有意思”和“有意义”基础上,让传统糕点变身“网红”,文物日历“寓教于乐”,“马面裙”成为国民顶流,利用“文创中国”“创意国潮”等,实现文化资源从形式到内容的重塑,创新富有地方韵味的八小时外消费产品。二是提高各地饮食文化辨识度,培育各具特色的美食品牌。要创新各地饮食文化的表达方式,打造融入城市记忆的武汉“楚风汉味”美食街,创新视听结合的文化表达模式的长沙火宫殿,大幅提高文化内容传播的时效性和广泛性。以传统文化节日“破局”,利用《舌尖上的中国》等挖掘饮食背后的历史文化,创新“北京烤鸭”“重庆火锅”等饮食文化的表达途径和品牌美誉度,创新“食”尚,消费新“味”来。三实现区域融合错位发展,共展多元文化魅力。文脉赓续彰显地方特色,积极打造多样化、主题性、特色类如“文创纸袋”“文创地标”等八小时外文创产品,利用《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节日》《中国诗词大会》等“破圈”传统文化节目,展现多时态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依托公共文化的生产机制,将公共文化延伸到八小时外消费,以文化“出圈”打造“故宫文创IP”“江南四大才子IP”等特色文化IP,锻造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工业游等新消费增长点。


二、数字赋能,完善扩内需促消费服务机制。一是数字赋能消费场景再造,解锁八小时外生活。运用数字技术赋能,用贵州“村超”“敦煌飞天”等现象级IP活动连接更多消费者;完善元宇宙技术创新《我在故宫修文物》《清明上河图》等,探索沉浸式体验新纪元;积极运用“采销东哥”等数字人直播,开辟电商直播新赛道;把握AIGC应用契机,更多拥抱新一代数智技术;向“新”而行、以“质”取胜,打通数字消费产业链;完成特色消费地标建设、消费时尚引领、区域品牌塑造、便利的消费环境、强大的消费供给能力等,持续培植八小时外经济增长新极点。二是数字赋能业态创新,优化体验拉动消费。数字赋能八小时外业态创新,聚焦文旅、养老、育幼、家政等服务消费和新型消费,打造从高阶智能驾驶新场景,到丰富家装家居消费场景,再到智能穿戴设备,发展无人超市、数字沉浸式餐厅、VR数字全感剧场等新业态,以数智化驱动居民消费提质扩容。三是打造特色消费矩阵,拓展数字消费新空间。以数字经济为引擎,促进科技与文化、创意、旅游等深度融合,创新《古籍寻游记》“浙里文化圈”等强化消费场景融合,将消费的“流量”变为消费“能量”和经济“增量”;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如扬州大运河文博游、漫步西安大唐不夜城、穿越千年杭州“宋城”等特色项目,用好“数字文旅+城市名片+破圈效应”三张王牌,让消费者引的来、留得住、还想来。


图片


三、管理赋能,完善扩内需促消费激励机制。一是多措并举锻造城市引力,提升城市消费形象。以创建国际(区域)消费中心为抓手,各地制定实施“美食地图”“特色消费地图”等,如上海以科技创新增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创新引领力,广州以扩大开放增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全球影响力,北京以体制创新增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力,对外成为连接全球(区域)消费市场、吸引全球消费者的枢纽和平台;对内全面促进居民消费,以消费为动力促进和带动经济的新增长极。二是激发消费“乘数效应”,为经济赋能添彩。聚焦八小时外经济,落地一批“互联网+家政”“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数字消费场景,让消费服务更加便捷化、人性化;以文旅消费券、惠民补贴券等方式激发消费的“乘数效应”和“杠杆效应”,放大政策红包的“网络效应”激发消费活力。三是强化政策集成创新,优化居民消费环境。减少制约扩大消费的限制性措施,借鉴“淄博尔滨阿勒泰”经验用心经营城市形象,完善配套设施,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参考“美酒+咖啡”的酱香咖啡、“珠宝+快餐”的营销有巧思,最大限度激发居民的消费欲望与需求。政策发力助推消费提质扩容,使居民“能消费”;增加财政在民生保障领域的投入,让居民“敢消费”;提高市场上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使居民“愿消费”;不断增多支撑消费的积极因素,更加凸显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


作者:

包振山,沿海发展智库、苏北现代化决策咨询培育研究基地、数字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卢东祥,沿海发展智库执行主任;

刘 波,盐城师范学院教授,苏北现代化决策咨询培育研究基地、沿海发展智库研究员。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许倬云走了,他曾喊话中国青年:我劝你们振作 2025-08-05 [148]
瑞士商会名誉主席:职业教育如何作为国家竞争力引擎 2025-08-05 [170]
梁文道:励志书读多了,人会变傻的! 2025-08-05 [136]
《陈志武教授:思辨能力才是核心能力,多数中国学生不善表达》 2025-08-05 [133]
耶鲁大学教授给博士新生的真诚建议:博士之路,选择与坚持的艺术 2025-08-01 [218]
张维迎:经济自由会带来政治自由吗? 2025-08-01 [249]
66届IMO中国全员金牌荣获团体冠军,满分学霸曾在北大蹭课韦神 2025-07-25 [556]
张斌:宏观经济学的多重困境和反直觉真相 2025-07-23 [560]
余永定:解析美国“大而美”法案 2025-07-23 [853]
朱云来:全球经贸格局重构与应对策略 2025-07-23 [536]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爱国,但是让他回国却不愿意?...“ :学术出版巨头Elsevier 彻查433名审稿人“强迫引用”黑幕 :中国3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中澳政府联合出手打击洗钱和逃税漏税 大量中国居民海外账户遭冻结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5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