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9月1日消息,美国《时代》周刊发布了2025年度人工智能领域最具影响力的100人名单。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以及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等入选。且他们被归于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导者”类别,同样在这一类别的还有xAI创始人埃隆·马斯克、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奥尔特曼、英伟达联合创始人黄仁勋和Meta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等。
《时代》周刊相关消息的官网链接:https://time.com/collections/time100-ai-2025/
人工智能领域最具影响力100人中4位中国入选者
姓名 公司 类别 关键词
任正非 华为 领导者 昇腾芯片、全栈 AI
梁文锋 DeepSeek 领导者 20 天全球 3000 万
DAU、V3.1 大模型
王兴兴 宇树科技 领导者 四足机器人、年营收 10
亿、拟上市
彭军 小马智行 创新者 L4 Robotaxi
《时代》周刊发布的这个人工智能百人榜,不是一份简单的荣誉名单,它更像是一份全球AI版图的战略观察报告。美国的影响力一骑绝尘,而入选的中国的这四位管理者,年龄跨度从七十多岁到三十多岁,所处的行业也横跨通信、大模型、机器人和自动驾驶等领域。
今天我们超越这些表面信息,深入他们的管理实践,会发现,他们四个人身上都带着一套独特且高度一致的管理逻辑——慢思考,快行动。
我认为,它是一种深植于中国商业文化土壤、又高度适应AI时代技术特性的独特管理模式。它既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年磨一剑”的耐心和定力,又有现代商业世界里“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执行效率。它值得所有身处变革中的管理者,去深入剖析和借鉴。
一、榜单上的四名中国人,代表着四种实践
在深入剖析他们的管理逻辑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四位入选者,他们分别代表了中国AI发展的四个独特维度。
任正非,作为华为的创始人,他入选的理由在于华为在AI芯片和全栈AI领域的战略布局。年逾七旬的他,代表了中国企业在AI领域的宏大叙事和长期主义。他所领导的华为,早在2009年就启动了昇腾芯片的研发,那是一个连“AI”概念都还不普及的年代。华为的AI实践,不是一个跟随潮流的战术选择,而是一个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
梁文锋,DeepSeek的创始人,则代表了中国AI领域的新生力量。他的团队以惊人的速度,在短短20天内就让DeepSeek大模型获得了全球3000万日活用户。这背后,是年轻一代管理者对技术趋势的敏锐洞察和对市场机会的极致把握。
王兴兴,宇树科技的创始人,他的入选证明了中国在AI硬件领域的崛起。宇树科技专注于四足机器人,这是一家将高精尖技术与商业化落地完美结合的公司。年营收已达10亿,并计划上市,这本身就是对中国硬科技创业者最好的注脚。
彭军,小马智行的创始人,他所专注的L4级自动驾驶技术,代表了AI在交通领域的未来。L4自动驾驶需要巨量的资金、漫长的研发周期和严格的监管。彭军的入选,也从侧面印证了中国在无人驾驶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
这四个人,任正非代表战略,梁文峰代表速度,王兴兴代表硬科技,彭军代表未来。我认为,这才是他们的入选影响力100人名单的基本理由。
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其成功都不是靠简单地复制和模仿,而是通过一种独特的管理节奏,把技术积累和市场爆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二、共同特点:慢思考,快行动
这套“慢思考,快行动”的管理逻辑,在任正非和梁文锋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但实际上,它也贯穿在王兴兴和彭军的实践中。
我们先看任正非的管理实践。华为做AI不是跟风,而是早在2009年就开始布局昇腾芯片。这个项目投入了长达10年时间和数百亿资金,期间没有什么声响,甚至在外界看来,这笔投入似乎遥遥无期。
然而,一旦华为的AI产品正式决定推向市场,其执行速度令人瞠目结舌:从立项到上市,只用了短短3个月;从测试到量产,只用了1个月。这正是典型的“慢思考,快行动”。在战略层面,华为秉持着极度的耐心和远见,不急于抢占热点,而是静待时机;但在执行层面,一旦方向确定,华为的组织机器就会以最快、最有效率的方式全速运转,确保每一次出击都能快、准、狠。
再来看梁文锋的管理实践。DeepSeek也是如此。在大模型领域竞争最火热的2022-2023年,梁文锋和他的团队选择埋头做技术,不追风口,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沉默。团队花了3年时间,在核心技术上进行深度积累,优化算法,打磨产品。
这种“慢思考”,让他们拥有了坚实的技术护城河。
当产品正式上线后,他们的执行密度和速度令人咋舌:在短短20天内,团队连续更新了50多个版本,几乎是每隔几小时就有一个小版本更新,团队更是24小时轮班进行优化和迭代。最终,他们凭借这种极致的“快行动”,在竞争红海中杀出一条血路,20天内就获得全球3000万日活用户,成为现象级产品。
这种逻辑同样体现在王兴兴和彭军身上。宇树科技的四足机器人,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制造出来的。它需要对材料、结构、控制算法进行长期的研发和测试。而小马智行的L4级自动驾驶技术,更是需要数年甚至十多年的技术积累,才能在安全和可靠性上获得突破。然而,当这些技术一旦成熟,他们的商业化速度却快得惊人。
宇树科技能够迅速将其技术转化为商业产品,并在短短几年内实现年营收10亿元;小马智行则快速与车企、出行平台合作,将技术落地为可运营的服务。他们都遵循着同样的节奏:技术上长期深耕,商业上快速转化。
三、为什么这套管理逻辑在AI时代特别有效
这套“慢思考,快行动”的管理逻辑,并非是凭空产生的,它与AI这个行业的底层技术特点和竞争环境高度契合。
1. AI的技术特点决定了管理方式
AI与传统的互联网产品有着本质的不同。传统的互联网产品,比如一个社交APP,可以先做一个MVP(最小可行产品),然后通过快速迭代来优化用户体验。但AI产品的核心是算法和模型,这些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海量的数据和长期的技术积累。一个优秀的AI模型,不是靠几周的快速迭代就能搞定的,它需要数年时间的沉淀和打磨。因此,如果一个管理者一味地追求“快速试错”,很可能会因为基础不牢而浪费资源,最终一事无成。
2. 竞争环境的特点
AI领域的竞争呈现出“赢者通吃”的特点。技术突破往往是跳跃式的,而不是渐进式的。一旦某家公司在核心技术上有突破,它就能很快形成巨大的技术优势,从而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去进行长期积累,以等待和创造那个“跳跃式”的技术突破。但与此同时,他们又必须要有极强的执行力,一旦机会出现,就要像猎豹捕食一样,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这正是“慢思考”和“快行动”的完美结合。
3. 组织文化的支撑
这种管理逻辑也需要一个成熟且坚韧的组织文化作为支撑。它要求员工能够理解和认同公司的长期战略,不被短期的风口和竞争所干扰;它也要求组织能够保持高度的灵活性和执行力,能够迅速调动资源,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窗口。这种文化是靠管理者日复一日的言传身教和制度建设建立起来的。
四、如何借鉴?
“慢思考,快行动”是一套系统的管理方法论。它给所有身处变革中的管理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1. 双轨时间管理
在公司内部,我们需要建立两套不同的时间管理体系。战略规划必须以年甚至以十年为单位来思考,确保方向的正确性。而具体执行任务,则必须以周、以天为单位来推进,确保效率的最大化。这就像一个钟摆,一端是遥远的未来,另一端是当下的行动。管理者必须同时握住两端,才能保证组织既有远见,又有执行力。
2. 强化分层决策
战略层面的决策权应该相对集中,由少数有远见、有经验的管理者来决定。因为战略一旦出错,代价是巨大的。而执行层面的决策权则应该高度分散,让身处一线的团队能够根据市场的瞬息万变,快速做出反应。这样既能保证战略的一致性,又能保证执行的灵活性。
3. 容错机制
既然是“慢思考”,就意味着战略一旦确定,就不应该轻易更改。但“快行动”必然会带来一些试错和失败。管理者必须建立起清晰的容错机制,区分战略性错误和执行性错误。对于执行中的小错误,应该给予充分的宽容和鼓励,让团队没有后顾之忧地去尝试和创新。
4. 长期主义人才
最好的管理,是把对人的管理变成对人性的理解。而这套“慢思考,快行动”的管理逻辑,也需要一套与之匹配的人才体系。我们需要的,不是那些急功近利、只追求短期回报的员工,而是那些愿意为长期目标而努力,能够沉下心来做事的“千里马”。作为管理者,需要为他们提供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长期的激励机制和持续的学习机会,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努力,终将获得回报。
从追求“快”,到追求“对”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商业世界都在追求一个字:“快”。快速融资,快速扩张,快速上市,仿佛只要速度够快,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但AI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种游戏规则。
AI时代的管理,不是比谁更快,而是比谁的节奏更对。
任正非、梁文锋、王兴兴、彭军这四位入选《时代》AI100人影响力榜单的中国管理者,用他们的管理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他们所代表的,是一种更成熟、更理性的管理哲学。在技术变革的浪潮中,真正的成功,不是靠投机取巧,不是靠一时的运气,而是靠长期的积累,靠对技术和商业本质的深刻理解,靠一种既能沉下心来思考,又能快速行动的独特节奏。
这种节奏,正是一个成熟经济体、一个成熟企业所应具备的。它让我们有耐心去等待一棵树的成长,也有能力在果实成熟的那一刻,迅速将其转化为价值。
这些,才是中国管理者在AI时代,真正应该追求的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