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时代》周刊发布AI影响力100人名单,4位中国入选者有哪些共同的管理逻辑?
来源:沈素明 | 作者:沈素明 | 2025/9/11 22:55:26 | 浏览:26 | 评论:0

《时代》周刊发布AI影响力100人名单,4位中国入选者有哪些共同的管理逻辑?环球时报9月1日消息,美国《时代》周刊发布了2025年度人工智能领域最具影响力的100人名单。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以及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等入选。且他们被归于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导者”类别,同样在这一类别的还有xAI创始人埃隆·马斯克、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奥尔特曼、英伟达联合创始人黄仁勋和Meta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等。

《时代》周刊相关消息的官网链接:https://time.com/collections/time100-ai-2025/

人工智能领域最具影响力100人中4位中国入选者

姓名                   公司                    类别                 关键词
任正非                华为                    领导者        昇腾芯片、全栈 AI
梁文锋            DeepSeek               领导者        20 天全球 3000 万

                                                                   DAU、V3.1 大模型
王兴兴              宇树科技                领导者        四足机器人、年营收 10

                                                                          亿、拟上市
彭军                 小马智行                创新者              L4 Robotaxi


《时代》周刊发布的这个人工智能百人榜,不是一份简单的荣誉名单,它更像是一份全球AI版图的战略观察报告。美国的影响力一骑绝尘,而入选的中国的这四位管理者,年龄跨度从七十多岁到三十多岁,所处的行业也横跨通信、大模型、机器人和自动驾驶等领域。

今天我们超越这些表面信息,深入他们的管理实践,会发现,他们四个人身上都带着一套独特且高度一致的管理逻辑——慢思考,快行动。

我认为,它是一种深植于中国商业文化土壤、又高度适应AI时代技术特性的独特管理模式。它既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年磨一剑”的耐心和定力,又有现代商业世界里“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执行效率。它值得所有身处变革中的管理者,去深入剖析和借鉴。


一、榜单上的四名中国人,代表着四种实践
在深入剖析他们的管理逻辑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四位入选者,他们分别代表了中国AI发展的四个独特维度。

任正非,作为华为的创始人,他入选的理由在于华为在AI芯片和全栈AI领域的战略布局。年逾七旬的他,代表了中国企业在AI领域的宏大叙事和长期主义。他所领导的华为,早在2009年就启动了昇腾芯片的研发,那是一个连“AI”概念都还不普及的年代。华为的AI实践,不是一个跟随潮流的战术选择,而是一个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

梁文锋,DeepSeek的创始人,则代表了中国AI领域的新生力量。他的团队以惊人的速度,在短短20天内就让DeepSeek大模型获得了全球3000万日活用户。这背后,是年轻一代管理者对技术趋势的敏锐洞察和对市场机会的极致把握。

王兴兴,宇树科技的创始人,他的入选证明了中国在AI硬件领域的崛起。宇树科技专注于四足机器人,这是一家将高精尖技术与商业化落地完美结合的公司。年营收已达10亿,并计划上市,这本身就是对中国硬科技创业者最好的注脚。

彭军,小马智行的创始人,他所专注的L4级自动驾驶技术,代表了AI在交通领域的未来。L4自动驾驶需要巨量的资金、漫长的研发周期和严格的监管。彭军的入选,也从侧面印证了中国在无人驾驶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

这四个人,任正非代表战略,梁文峰代表速度,王兴兴代表硬科技,彭军代表未来。我认为,这才是他们的入选影响力100人名单的基本理由。

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其成功都不是靠简单地复制和模仿,而是通过一种独特的管理节奏,把技术积累和市场爆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二、共同特点:慢思考,快行动
这套“慢思考,快行动”的管理逻辑,在任正非和梁文锋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但实际上,它也贯穿在王兴兴和彭军的实践中。

我们先看任正非的管理实践。华为做AI不是跟风,而是早在2009年就开始布局昇腾芯片。这个项目投入了长达10年时间和数百亿资金,期间没有什么声响,甚至在外界看来,这笔投入似乎遥遥无期。

然而,一旦华为的AI产品正式决定推向市场,其执行速度令人瞠目结舌:从立项到上市,只用了短短3个月;从测试到量产,只用了1个月。这正是典型的“慢思考,快行动”。在战略层面,华为秉持着极度的耐心和远见,不急于抢占热点,而是静待时机;但在执行层面,一旦方向确定,华为的组织机器就会以最快、最有效率的方式全速运转,确保每一次出击都能快、准、狠。

再来看梁文锋的管理实践。DeepSeek也是如此。在大模型领域竞争最火热的2022-2023年,梁文锋和他的团队选择埋头做技术,不追风口,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沉默。团队花了3年时间,在核心技术上进行深度积累,优化算法,打磨产品。

这种“慢思考”,让他们拥有了坚实的技术护城河。

当产品正式上线后,他们的执行密度和速度令人咋舌:在短短20天内,团队连续更新了50多个版本,几乎是每隔几小时就有一个小版本更新,团队更是24小时轮班进行优化和迭代。最终,他们凭借这种极致的“快行动”,在竞争红海中杀出一条血路,20天内就获得全球3000万日活用户,成为现象级产品。

这种逻辑同样体现在王兴兴和彭军身上。宇树科技的四足机器人,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制造出来的。它需要对材料、结构、控制算法进行长期的研发和测试。而小马智行的L4级自动驾驶技术,更是需要数年甚至十多年的技术积累,才能在安全和可靠性上获得突破。然而,当这些技术一旦成熟,他们的商业化速度却快得惊人。

宇树科技能够迅速将其技术转化为商业产品,并在短短几年内实现年营收10亿元;小马智行则快速与车企、出行平台合作,将技术落地为可运营的服务。他们都遵循着同样的节奏:技术上长期深耕,商业上快速转化。


三、为什么这套管理逻辑在AI时代特别有效
这套“慢思考,快行动”的管理逻辑,并非是凭空产生的,它与AI这个行业的底层技术特点和竞争环境高度契合。

1. AI的技术特点决定了管理方式

AI与传统的互联网产品有着本质的不同。传统的互联网产品,比如一个社交APP,可以先做一个MVP(最小可行产品),然后通过快速迭代来优化用户体验。但AI产品的核心是算法和模型,这些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海量的数据和长期的技术积累。一个优秀的AI模型,不是靠几周的快速迭代就能搞定的,它需要数年时间的沉淀和打磨。因此,如果一个管理者一味地追求“快速试错”,很可能会因为基础不牢而浪费资源,最终一事无成。

2. 竞争环境的特点

AI领域的竞争呈现出“赢者通吃”的特点。技术突破往往是跳跃式的,而不是渐进式的。一旦某家公司在核心技术上有突破,它就能很快形成巨大的技术优势,从而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去进行长期积累,以等待和创造那个“跳跃式”的技术突破。但与此同时,他们又必须要有极强的执行力,一旦机会出现,就要像猎豹捕食一样,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这正是“慢思考”和“快行动”的完美结合。

3. 组织文化的支撑

这种管理逻辑也需要一个成熟且坚韧的组织文化作为支撑。它要求员工能够理解和认同公司的长期战略,不被短期的风口和竞争所干扰;它也要求组织能够保持高度的灵活性和执行力,能够迅速调动资源,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窗口。这种文化是靠管理者日复一日的言传身教和制度建设建立起来的。


四、如何借鉴?
“慢思考,快行动”是一套系统的管理方法论。它给所有身处变革中的管理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1. 双轨时间管理

在公司内部,我们需要建立两套不同的时间管理体系。战略规划必须以年甚至以十年为单位来思考,确保方向的正确性。而具体执行任务,则必须以周、以天为单位来推进,确保效率的最大化。这就像一个钟摆,一端是遥远的未来,另一端是当下的行动。管理者必须同时握住两端,才能保证组织既有远见,又有执行力。

2. 强化分层决策

战略层面的决策权应该相对集中,由少数有远见、有经验的管理者来决定。因为战略一旦出错,代价是巨大的。而执行层面的决策权则应该高度分散,让身处一线的团队能够根据市场的瞬息万变,快速做出反应。这样既能保证战略的一致性,又能保证执行的灵活性。

3. 容错机制

既然是“慢思考”,就意味着战略一旦确定,就不应该轻易更改。但“快行动”必然会带来一些试错和失败。管理者必须建立起清晰的容错机制,区分战略性错误和执行性错误。对于执行中的小错误,应该给予充分的宽容和鼓励,让团队没有后顾之忧地去尝试和创新。

4. 长期主义人才

最好的管理,是把对人的管理变成对人性的理解。而这套“慢思考,快行动”的管理逻辑,也需要一套与之匹配的人才体系。我们需要的,不是那些急功近利、只追求短期回报的员工,而是那些愿意为长期目标而努力,能够沉下心来做事的“千里马”。作为管理者,需要为他们提供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长期的激励机制和持续的学习机会,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努力,终将获得回报。


从追求“快”,到追求“对”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商业世界都在追求一个字:“快”。快速融资,快速扩张,快速上市,仿佛只要速度够快,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但AI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种游戏规则。

AI时代的管理,不是比谁更快,而是比谁的节奏更对。

任正非、梁文锋、王兴兴、彭军这四位入选《时代》AI100人影响力榜单的中国管理者,用他们的管理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他们所代表的,是一种更成熟、更理性的管理哲学。在技术变革的浪潮中,真正的成功,不是靠投机取巧,不是靠一时的运气,而是靠长期的积累,靠对技术和商业本质的深刻理解,靠一种既能沉下心来思考,又能快速行动的独特节奏。

这种节奏,正是一个成熟经济体、一个成熟企业所应具备的。它让我们有耐心去等待一棵树的成长,也有能力在果实成熟的那一刻,迅速将其转化为价值。

这些,才是中国管理者在AI时代,真正应该追求的成功之道。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薛澜:AI治理并非创新对立面或附属议题,需要回归到全球合作轨道 2025-09-11 [16]
刘元春:“十五五”锚定三大主线,治理体系改革是内部结构转型的破局核心 2025-09-02 [2201]
黄奇帆的最新报告 2025-08-20 [1302]
当年大批乌克兰专家来华援建,如今状况怎样? 2025-08-21 [739]
哥大教授:美国的大学不扩招 2025-08-21 [593]
包振山、卢东祥、刘波:激发八小时外经济活力打造扩内需促消费长效机制 2025-08-12 [909]
许倬云走了,他曾喊话中国青年:我劝你们振作 2025-08-05 [1048]
瑞士商会名誉主席:职业教育如何作为国家竞争力引擎 2025-08-05 [1092]
梁文道:励志书读多了,人会变傻的! 2025-08-05 [1099]
《陈志武教授:思辨能力才是核心能力,多数中国学生不善表达》 2025-08-05 [1072]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日本政府《氢能利用进度表》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天安门广场喜迎“十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马亮:做院长就能够发更多论文?论文发表是不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5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