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明建立在启蒙运动的核心价值观之上:自由、理性与个人权利。这些理念曾照亮欧洲大陆,推动了进步与繁荣。然而,如今一股阴影悄然笼罩,那是一群并非寻求和谐共存的客人,而是挥舞圣战之剑的征服者。这些寻求庇护者并非渴望融入当地的移民,而是披着受害者外衣的入侵者,他们的目标是征服与取代。左疯势力的多元文化神话成了他们的特洛伊木马,他们侵犯普通民众的女儿,还要求法律屈从于沙里亚法,甚至密谋西方文明的消亡,而全球主义左疯精英们却将其美化为“多样性”。
今天我想聊聊这一时代最大的欺骗,揭示极端伊斯兰主义对西方的系统性入侵。

历史回响:古老征服的现代回音
历史往往是未来的预言。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陷落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军围城55天,最终攻破拜占庭帝国的古城墙,将基督教圣地圣索菲亚大教堂改为清真寺,数千基督徒被奴役或屠杀。
这不仅仅是城市沦陷,更是文明的更迭。今天这些历史事件在西方重演:没有大规模军队,只有“移民”潮水般涌入边境,他们在索取福利的同时,谋划着夺权。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曾夸口:“清真寺是我们的兵营,宣礼塔是我们的刺刀。”这不是巧合,而是帝国梦想的复兴。
近期英国的内阁重组更印证了这一担忧,首相基尔·斯塔默任命巴基斯坦裔穆斯林女性沙巴娜·马哈茂德为内政部长,负责警察、边境安全和移民管理,她曾积极支持巴勒斯坦解放运动并参与街头抗议;同时任命圭亚那裔黑人大卫·拉米为副首相兼司法部长,这位黑人副首相公开鼓吹变性议题,声称“男人变成女人后,虽然可能没有卵巢,但可以通过手术和激素建立宫颈”。这些任命进一步暴露了西方精英的背叛,推动文明向伊斯兰主义和激进意识形态倾斜。
美国副总统万斯曾预言,英国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核武器的“伊斯兰”国家,如果工党内部声誉上升的穆斯林人物如伦敦市长萨迪克·汗成为下一任首相,这一预测很可能将成真。尽管2025年民调显示斯塔默的支持率下降,但萨迪克·汗作为三度连任伦敦市长的穆斯林领袖,其政治影响力不可小觑。
移民潮:从难民到征服者
当今的极端伊斯兰入侵不再依赖军队,而是通过“难民”与“庇护寻求者”的名义悄然进行。在瑞典,这个曾是和平灯塔的国家,马尔默等穆斯林聚居区已成为“禁区”,警方畏惧进入,由帮派暴力和沙里亚巡逻队统治。Rosengård社区被描述为平行社会,毒品交易和民族隔离盛行,尽管一些媒体称其为“神话”,但当地居民报告显示,暴力事件频发,瑞典人和移民间的紧张关系加剧。
在法国,超过751个“敏感城市区”存在,这些区域被官方定义为城市政策的高优先级目标,移民集中导致法国法律形同虚设,伊斯兰激进分子施行自己的规则。妇女因未戴头巾而遭骚扰,犹太人面临类似大屠杀的攻击。
这些不是同化,而是殖民,将巴黎郊区变成小型哈里发国。据估计,这些ZUS平均人口达6000人,失业率和贫困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进一步加剧社会分裂。在英国,这一趋势通过高层任命加速:沙巴娜·马哈茂德作为首位穆斯林女性内政部长,其过去参与反以色列抗议(如2014年针对超市出售西岸产品的示威,被指鼓励“暴民统治”)引发质疑,她将如何处理边境安全和反恐?
强奸作为战争工具:系统性羞辱
最令人发指的证据是极端伊斯兰帮派对西方女孩的系统性强奸,将她们视为战利品。在英国罗瑟勒姆,从1997年至2013年,超过1400名白人女孩(多为寄养家庭背景)被巴基斯坦裔穆斯林男性诱拐、强奸。当局知情却视而不见,担心被指控“种族主义”。女孩们被称作“白人垃圾”,像财产一样被传递。类似模式在罗奇代尔、牛津、特尔福德和纽卡斯尔重复:在特尔福德,长达40年,约1000名女孩遭虐待,受害者若开口便遭汽油弹威胁。这不是孤立犯罪,而是“集体性骚扰”,一种源自中东的群体性侵,作为征服手段。
在德国,2015年科隆新年夜袭击震惊世界:超过1200名女性遭北非和阿拉伯移民性侵和抢劫,警方报告显示492起包括强奸和骚扰的案件。默克尔的开放边境政策将庆典变为噩梦。在芬兰,2015年移民浪潮后,性侵案件激增1000%,主要受害者为本土女性,嫌疑人多为伊拉克和阿富汗庇护寻求者。
要问当局的回应?他们居然是开设“同意课”而非进行驱逐,这暴露了西方的软弱。女权主义者对“毒性阳刚”大加挞伐,却对这些暴行保持沉默,只因施暴者是“受保护少数族裔”。

沙里亚法的悄然渗透:法律的腐蚀
沙里亚法的蔓延如藤蔓般侵蚀西方平等基础。在英国,已经超过85个沙里亚理事会运作,处理一夫多妻、强迫婚姻和不平等继承等事务,这些与西方平等原则背道而驰。妇女被困在虐待婚姻中,被告知要“服从”。政客们以“文化敏感性”为名纵容,导致英国法律基础动摇。这些理事会虽无官方统计,但研究显示它们从1982年起便在英格兰和威尔士运作,提供调解却往往偏向男性。类似现象在其他欧洲国家蔓延,蚕食启蒙遗产。新任命的副首相大卫·拉米,其对变性议题的激进观点(如称反对者为“恐龙囤积权利”)进一步弱化传统性别规范,可能为更多文化多元主义打开大门。
此外,人口征服是他们的长远游戏。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穆斯林人口已占25.5%-30%,预计到2030年将成为多数。清真寺数量超过教堂,学校菜单中清真食品取代猪肉。这不是融入,而是取代。2005年布鲁塞尔穆斯林人口达25.6万人,出生率高于本土居民,进一步加速转变。埃尔多安的言论印证了这一点:通过生育和移民,实现无剑征服。在英国,萨迪克·汗作为穆斯林市长,其潜在首相之路(尽管当前民调未明确支持)与万斯的警告相呼应,预示着英国这个拥核国家向伊斯兰转型的风险。
不仅如此,移民从伊斯兰热点地区涌入,不仅带来混乱,还耗尽数十亿福利。在瑞典,58%的福利支付流向移民,许多人拒绝与信仰冲突的工作。2022年,瑞典外国出生人口达214万,占总人口20%以上,高失业率导致依赖福利系统。移民出生率高于本土,构成“福利圣战”,他们通过繁殖超越本土人口,无需武器即可征服。英国的新内阁变动,或将进一步放宽移民政策,加剧这一负担。
精英的背叛:自杀式联盟
当极端伊斯兰主义者在2016年奥兰多脉冲夜总会屠杀49名同性恋者,或2020年在法国斩首教师塞缪尔·帕蒂时,左翼往往归咎“心理健康”或“孤立事件”,而非承认其激进伊斯兰根源。例如,2015年巴黎巴塔克兰袭击(130死)后,左翼强调“社会边缘化”而回避宗教极端主义。这种淡化助长了与圣战者的“自杀式联盟”,甚至将恐怖分子描绘为受害者。
教堂被破坏、十字架被移除以“不冒犯”他人,这几乎重现了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悲剧。在当代欧洲,此现象频发:过去5年,法国超1000座教堂遭破坏,罪犯多涉及非法移民;2025年8月,西班牙报告7起天主教教堂袭击,包括涂鸦毁圣像;德国美因茨教堂遭尿液粪便亵渎和暴乱。当局淡化处理,以避“冒犯少数族裔”,侵蚀基督教遗产。
全球主义者如乔治·索罗斯通过基金会资助开放边境政策,将批评者贴上“偏执”或“种族主义”标签,这就是背叛,是这些所谓的精英对于自身文明的背叛。他们的背叛直接削弱了国家主权,导致边境松懈,放大了极端伊斯兰入侵风险。

觉醒时刻:保卫西方文明
庇护寻求者并非来建设,而是来埋葬西方文明。从强奸流行到恐怖窝点,从沙里亚区到人口转变,证据确凿。欧洲和美国必须觉醒:驱逐入侵者,封锁边境,否则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女儿们的未来被夺走。
不要忘了还有1683年的维也纳保卫战。当时,奥斯曼帝国大军围攻维也纳,意图将伊斯兰旗帜插遍欧洲大陆。在卡伦山附近的决战中,波兰国王约翰三世·索别斯基率领的基督教联军以压倒性优势击败奥斯曼人,阻止了他们的扩张。这场战役标志着奥斯曼帝国在欧洲的转折点,拯救了西方文明免于伊斯兰征服。
历史在呼喊,我们不能再装聋作哑。英国的最新变动证实,曾经的欧洲文明正在加速滑向不可逆转的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