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台湾学者潘光哲:为什么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热衷于改造国民性?
来源:美中科教 | 2025/9/15 23:45:28 | 浏览:20 | 评论:0

台湾学者潘光哲:为什么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热衷于改造国民性?
潘光哲(1965年- ),男,生于台北。台湾大学历史系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档案馆主任、胡适纪念馆主任。著有《晚清士人的西学阅读史(1833—1898)》等专著。主编《傅斯年遗札》《殷海光全集》《容忍与自由:胡适思想精选》等。本文原载《开放时代》2003年第6期,原题为《近现代中国“改造国民论”的讨论》。
【正文】
首先,从中国思想史的脉络中来看,此一论述的基本意涵,当是继承传统“民为国本”之论而别发意蕴。传统中国的“民本”思想,倡言以民为本,然其视角系以君主为主体,故历代名儒论此,率皆陈言君主应视民如子,博爱泛仁,以免失其国本遂至招亡。所谓“民犹水也,君犹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正系此意。所以,探讨这一个课题时,当对传统中国思想相对应的范畴例如,“民本”思想进行分析,以解析其与中国传统思想渊源在与差别所在。

“改造国民”论述,虽亦将国家视为一整体,民为根本,本若不固、不振,国必亡矣,然则此处所谓之亡国,与一朝一姓之倾覆无涉,而是国家整体之不存。其所意欲实践、改造之标的,则为国民(而非君主)。思惟之所在,引证之论点,大有出入,此则与近代以来西方思潮进入中土,渐为国人所熟知,并引为鉴证此一态势的发展,有密切的关联。因此,有必要考察关于改造国民之论述,是如何以西洋的发展经验与理论作为对照的蓝本,成为批判现实的参照架构,并提出其言论与行动。
例如,孙隆基在讨论晚清时期“社会心理学”与“改造国民”论述及教育改革、革命运动关系的专文中即追本溯源,指出法国心理学家吕邦(g. le bon, 1841~1931)的影响。像梁启超即深受吕邦的影响,甚至在梁启超的论述中还直接采用吕邦的观点,足可证明梁启超关于“改造国民”之论述,所受西洋的发展经验与理论影响之深。他的研究取向,为探讨这个课题起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提醒我们在进行近现代中国史“改造国民”论这个课题的研究时,应重视分析是否有西方思想的根源与互动关系。
以严复为例,即应注意其论述与西方思想的关连。严复以为,西方之富强有其根本之道,在他看来,中国当时首应措意的便是拟擘一套治本之法,择善去恶,以臻于成:

国之强弱贫富治乱者,其民力、民智、民德三者之征验也,必三者“既立而后其政法从之。于是一政之举,一令之施,合于其智、德、力者存,违于其智、德、力者废。
他又说: 盖生民之大要三,而强弱存亡莫不视此:一曰血气体力之强;贰曰聪明智虑之强;三曰德行仁义之强。西洋观化言治之家,莫不以民力、民智、民德三者断民种之高下,未有三者备而民生不优,亦未有三者备而国威不奋者也。
就目前掌握的资料而言,严复的论证与根本思路所在,则充分地显示了受到英国社会学家斯宾赛(hebert spencer, 1820~1903)观点的影响,而又有自己的创见。

在探讨严复“改造国民”论的思想起源方面,前此的研究者都强调斯宾塞对严复的影响,但是,前辈学人之解析,或可再从另一个视角做进一步的省思。斯宾塞做为社会达尔文主义(social darwinism)的普及者,影响深远。从19世纪英国思想界的脉络中来看斯宾塞的思想定位,可以发现,他被认为是当时英国“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论的代表人物,反对国家(政府)干涉(state intervention),因为斯宾塞认为国家(政府)干涉,会对个人之发展带来负面的作用与影响。严复固然认识到斯宾塞本人有这样的观点(所以他说斯宾塞倡“任天为治”),但是,当严复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时,在他心目中,肩负起责任的主要承担者(the agent)却是政府。这是完全同斯宾塞本人的观点背道而驰的。也就是说,即令斯宾塞提出社会总体之品质系于单位或个人、细胞品质良劣之见解,对严复的“改造国民”论述有影响,但是二者的结论却是完全相反的。很明显的,严复身居濒临亡种灭族之忧的中国,与斯宾塞身处19世纪的大英帝国则是当时世界首强的“日不落国”,二者的现实处境有很大的差别,彼此提出的反思,也正呈显出这样的落差。但是,除了二者的现实处境的差异外,是否可能也因为有别的因素,而导至他们有不同的结论?这是还值得做深入探讨的一个问题。所以,我们不仅应当注意斯宾塞对严复“改造国民”论的思想起源方面之影响所在,更当注意,严复是怎么继承(或者“扭曲”)了斯宾塞本人的观点及其原因所在。

在另一方面,当代社会科学及行为科学研究,自1940年代起愈趋重视所谓“国民性”(national character)的研究,例如,米德(m. mead)之研究美国,潘乃德(r. benedict)之研究日本,皆是此一课题之巨著。尽管,当代社会科学及行为科学学者进行“国民性”的研究关心的重点,也有为现实所用的旨趣,然若与近现代中国史上提出“改造国民”论之论者的关怀焦点是中国民族的存亡问题相较,二者的现实意义相去不可以道里计。惟当我们探讨近现代中国史上“改造国民”论的兴起这个课题时,当代社会科学及行为科学学者的分析,还是有相当的参照价值。特别是学者关于传统中国国民性形成因素的研究,与近现代中国“改造国民”论者提出之批判,比对二者论述的交光会影,应当纳入我们的思考。因此,必须注意当代社会科学及行为科学学者的研究成果,并加以整合,以期提升、深化研究近现代中国史“改造国民”论述的思想意涵的评估。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AI教父万万没想到,前女友用ChatGPT跟他闹分手 2025-09-15 [14]
男生给导师申请3块科研经费,被学校退回,导师:写个三块钱,这弄个鬼的... 2025-09-15 [27]
富过17代,这个中国名门望族把子孙全送哈佛 2025-09-15 [101]
薛澜:AI治理并非创新对立面或附属议题,需要回归到全球合作轨道 2025-09-11 [144]
《时代》周刊发布AI影响力100人名单,4位中国入选者有哪些共同的管理逻辑? 2025-09-11 [465]
刘元春:“十五五”锚定三大主线,治理体系改革是内部结构转型的破局核心 2025-09-02 [2349]
黄奇帆的最新报告 2025-08-20 [1445]
当年大批乌克兰专家来华援建,如今状况怎样? 2025-08-21 [886]
哥大教授:美国的大学不扩招 2025-08-21 [728]
包振山、卢东祥、刘波:激发八小时外经济活力打造扩内需促消费长效机制 2025-08-12 [1038]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天安门广场喜迎“十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马亮:做院长就能够发更多论文?论文发表是不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5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