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最新消息社区报道
关键字  范围   
 
十年争议终落槌?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被查,揭开“透明计算”背后的科研权力迷局
来源:一枚长跑队员 | 作者:一枚长跑队员 | 2025/10/20 17:07:16 | 浏览:27 | 评论:0

2025年10月17日,一则简短的通报在学术圈炸开了锅——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发布消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原校长张尧学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这个名字,像一把落满灰尘的钥匙,瞬间打开了一个封存十年的潘多拉魔盒。


十年前,他带着“透明计算”项目捧走中国科研界最高荣誉;十年间,质疑声从未停歇,项目却始终“透明”得不落地;如今,随着他的落马,这场被称为“近十年中国学术界最具标志性的科研诚信事件”,终于迎来了重新算账的时刻。

倒回十年前,2015年1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一个结果,让整个计算机学界集体沉默——空缺了整整9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被张尧学团队的“透明计算”摘得。


当时有人形容,这就像奥运会金牌连续九年空缺,突然被一个没人听过的选手拿走,而且号称“打破了世界纪录”。

现在回头看,那场震惊至今的“获奖神话”,从一开始就布满了疑云。而张尧学如今被查,不过是让这些疑云里的脏水,终于有了倾泻的出口。

一、从“被查”回溯:那个“8万亿产值”的项目,到底是啥?

2025年10月18日,张尧学被查的第二天,知乎上一个老问题突然被顶上热搜——“透明计算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底下最高赞的回答,还是十年前大V Fenng的那句吐槽:“这十年间,有几个人听过这个概念?”

十年前获奖时,中南大学给“透明计算”的定位有多高?“扩展冯·诺依曼架构”“代表下一个计算时代”“将创造8万亿年产值”——


这些口号放在今天看,像极了互联网泡沫里的PPT骗局,但在当时,因为挂着“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招牌,没人敢轻易戳破。

现在再扒开“透明计算”的底裤,连IT圈的新手都能看出猫腻。


所谓的“创新”,不过是把几十年前就有的“无盘工作站”“远程桌面”换了个马甲。


简单说,就是把电脑里的硬盘换成网络服务器,所有数据和程序都存在远端,终端只负责显示和操作。


这玩意儿,早在上世纪90年代的网吧里就见过雏形,跟“扩展冯·诺依曼架构”半毛钱关系没有——冯·诺依曼讲的是“存储程序”,你只是把存储从本地挪到了网上,计算的本质压根没动。

更打脸的是产业化承诺。


中南大学当年拍着胸脯说,要让“透明计算”走进千家万户,还拉了联想等企业搞“授权合作”,号称要带动万亿级产业。


结果呢?


十年过去了,除了学术论文里的自引,市面上找不到任何一款基于“透明计算”的产品,连中南大学校园里的机房,用的还是普通的Windows系统。


有网友调侃:“这8万亿产值,可能都在PPT里实现了。”

而张尧学被查的消息一出来,大家最关心的不是“透明计算”有多厉害,而是当年那个空缺9年的一等奖,到底是怎么被他“拿下”的。


毕竟,一个脱离科研一线十余年、主要精力都在当教育官员的人,突然拿出一个“改变时代”的科研成果,本身就是个悖论。

二、回到2015:那场“震动学界”的获奖,疑点重重

时间拨回2015年1月9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现场。


当主持人念出“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授予张尧学团队的透明计算项目”时,台下坐着的计算机领域院士们,不少人脸上露出了“看不懂”的表情。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有多金贵?从2006年到2014年,整整9年,这个奖项一直空缺。


不是没人申报,而是评审专家们觉得,没有成果配得上“中国最高科研荣誉”。


可偏偏在2015年,张尧学的“透明计算”横空出世,一举夺魁。

争议从当天就开始发酵,核心集中在三点:


理论没创新、应用是忽悠、宣传靠造假。

先说说理论创新。


当时国内好几名资深计算机教授匿名吐槽:“透明计算就是把已有的技术拼拼凑凑,连个像样的原创算法都没有。”


比如,项目宣称“突破了传统计算模式”,但业内人士一眼就看穿,这就是把远程桌面、网络存储、无盘工作站这几个老技术打包,换了个“透明”的名字。


就像把苹果、香蕉、橘子装在一个新盒子里,就说自己发明了“新型水果”,还宣称“改变了人类吃水果的方式”。

更可笑的是“扩展冯·诺依曼架构”的说法。冯·诺依曼架构是现代计算机的基石,核心是“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五大组件。



张尧学团队说,他们把“存储器”从本地移到了网络上,就是“扩展”了架构。


这就好比你把家里的衣柜搬到了小区仓库,就说自己“重构了家庭居住架构”,纯属牵强附会。

然后是应用层面的谎言。


获奖后,张尧学团队放出了演示视频,号称研发出了“MetaOS操作系统”,手机、电脑不用预装系统,直接通过网络就能使用各种软件。


结果被IT工程师扒出,视频里的手机根本就是运行着安卓系统,只不过装了个开源的远程桌面APP(叫bVNC),连界面都没改。


团队还嘴硬,说“遵循GPL协议,合法使用开源代码”——可你不能把别人的东西拿来,换个名字就说是自己的“操作系统”吧?这跟把别人的文章改个标题就说是自己写的,有啥区别?

最打脸的是“国际背书”。


团队对外宣称,英特尔总裁评价“透明计算代表下一个计算时代”,结果记者去查,英特尔只是在某个会议上提过“透明计算”这个概念,跟张尧学的项目半毛钱关系没有,更没说过“下一个时代”这种话。


还有所谓的“国际学术界引用”,后来被方舟子等人扒出,大部分是团队成员的自引,剩下的引用跟“透明计算”的核心理论压根不相关。

当时就有人质疑:


这么多明显的漏洞,评审专家们看不到吗?


答案可能藏在张尧学的另一个身份里——他不仅是中南大学校长、工程院院士,还曾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换句话说,他手里既握着学术资源,又握着行政权力,甚至能影响到高校的评估和学位授予。

有业内人士透露,当年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奖时,张尧学团队的材料里,列了一大堆“应用案例”,但都是些高校内部的小范围测试,连个正经的产业化试点都没有。


可就是这样一份材料,硬是通过了层层评审,拿到了空缺9年的一等奖。


现在回头看,这哪是学术评审,分明是权力在学术圈的一次“裸奔”。

三、十年质疑:从学界沉默到国际围观,谁在掩盖真相?

2015年获奖后,质疑声从未断过,但奇怪的是,这些质疑大多是匿名的、零散的,从未形成系统性的追问。

最接近“实名反抗”的一次,是中国计算机学会曾打算发文,呼吁“政府退出科技奖项评审,让学术回归学术”。


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在影射“透明计算”获奖背后的行政干预。


可文章刚写完,还没来得及发,就被紧急撤了。有人说,是上面打了招呼,也有人说,学会怕得罪张尧学——


毕竟他手里握着教育部的资源,得罪他,可能会影响整个计算机学科的经费和评估。

学术界的沉默,让这场争议逐渐变成了“民间吐槽”。


大V Fenng在微博上连续发文质疑:“一个号称能改变计算时代的技术,十年了,连个影子都没有,到底是技术太超前,还是根本就是骗局?”


IT工程师马野之扒出了演示视频盗用开源代码的证据,写了长文分析,结果文章没火,反而被不少“专家”批评“不懂学术前沿”。

国际学术界也注意到了这场闹剧。


《自然》杂志在2015年3月发文,标题直接点出“中国最高科研奖引发争议,透明计算项目被指缺乏创新”;《科学》杂志则更犀利,称“这个奖项暴露了中国科研评价体系的深层缺陷——


行政权力过度干预学术评审,成果验证机制形同虚设”。

面对国内外的质疑,张尧学团队的回应始终只有三板斧:“你们不懂前沿技术”“应用需要时间”“国际上已有认可”。


中南大学更是护犊子,对外宣称“透明计算正在推进产业化,很快就会有成果”。


可“很快”就是十年,直到张尧学被查,所谓的“产业化成果”依然是零。

这十年里,有个细节特别耐人寻味:


张尧学在2017年卸任中南大学校长,之后虽然还挂着院士头衔,但很少再提“透明计算”。


有知情人说,他自己也知道这个项目站不住脚,卸任后就慢慢淡化,想着等风头过去,大家就忘了。


可他没想到,十年后的2025年,纪检监察机关的一纸通报,把他和他的“透明计算”一起,拉回了公众的视线。

更讽刺的是,张尧学被查的消息出来后,当年那些匿名质疑的学者,终于敢在私下里说话了。



有位退休的计算机教授在微信群里说:“十年了,终于等到这一天。当年评审的时候,就有人提出质疑,但被压下去了。现在看来,不是技术有问题,是人有问题。”

四、本质:一场科研权力腐败的“标本级事件”

张尧学被查,之所以能引发这么大的震动,不仅仅是因为他是“首位落马的985院士校长”,更因为他的案子,是中国科研体制里“行政权力干预学术”的完美标本。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学术不端”事件:


项目缺乏创新、宣传造假、产业化落空。


但往深了挖,这是一场权力的游戏——一个长期担任教育行政官员的人,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把学术资源、评审流程、奖项荣誉,变成了为自己贴金的工具。

张尧学的履历很能说明问题。


他早年确实做过一些科研工作,但从2000年开始,就主要担任行政职务:


先是教育部高教司司长,管着全国高校的教学改革和专业设置;后来又当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掌握着高校学位授予权和学科评估的话语权。


2013年,他回到中南大学当校长,同时还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这种“官员+学者+校长”的三重身份,让他既能动用行政资源为项目铺路,又能利用学术头衔为成果背书,还能通过校长的职位整合学校资源。


当年“透明计算”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南大学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甚至把其他院系的成果也打包进来,美其名曰“跨学科合作”。


而在评审环节,由于张尧学在教育系统的人脉和权力,不少评审专家即便看出问题,也不愿得罪他——


毕竟,自己所在的高校还要靠教育部拨款,自己的学科评估还要看学位办的脸色。

这种“权力变现”的模式,在高校里其实并不少见,但张尧学把它玩到了极致——用行政权力撬动学术资源,用学术荣誉巩固行政地位,最后再用“产学研结合”的名义,把学术成果包装成“政绩”。


而“透明计算”这个项目,就是他这套操作里最核心的“道具”。

现在,张尧学被查,意味着高校反腐已经进入了深水区。


过去,大家总觉得高校是“清水衙门”,腐败最多就是收点礼金、走个后门。


但张尧学的案子告诉我们,高校里的腐败,比想象中更隐蔽、更恶劣——它不是简单的钱权交易,而是权力对学术的侵蚀,是把科研诚信当成了牺牲品。

更值得关注的是,张尧学如果被查实违纪违法,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资格很可能被剥夺。


这将是中国工程院史上,首例因腐败落马而被除名的院士。


这不仅是对张尧学个人的惩罚,更是对整个院士群体的警示:


学术头衔不是护身符,一旦把学术权力当成谋私的工具,迟早会栽跟头。

五、尾声:十年争议未散,科研诚信该如何重建?

2025年10月18日,张尧学被查后的第二天,中南大学校园里,关于“透明计算”的痕迹正在被悄悄抹去。


图书馆里,相关的论文被下架;实验室门口,曾经挂着的“透明计算研究中心”牌子,不知何时被摘掉了。

但抹去痕迹,不等于抹去历史。这场持续十年的争议,给中国学术界留下了太多值得反思的问题:

——国家自然科学奖这样的最高荣誉,如何避免被权力染指?评审流程能不能更透明,能不能真正让同行评议说了算,而不是让行政官员“一言堂”?

——高校校长、院士这些身份,如何避免成为权力变现的工具?是不是应该建立更严格的“利益冲突回避”制度,让官员不能同时掌握学术评审权?

——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到底应该是什么?是看论文引用率,还是看实际应用价值?像“透明计算”这样十年没落地的项目,当初是怎么通过成果验证的?

这些问题,比张尧学是否被判刑更重要。因为如果这些制度性的漏洞不补上,就算张尧学倒了,还会有下一个“李尧学”“王尧学”,用同样的手段骗取学术荣誉,侵蚀科研诚信。

十年前,“透明计算”获奖时,有人说这是“中国科研的里程碑”;十年后,张尧学被查,有人说这是“中国科研反腐的里程碑”。


但里程碑的意义,不在于纪念,而在于警示。

现在,“透明计算”的争议终于有了重新调查的机会。


我们期待的,不仅是对张尧学个人的查处,更是对当年奖项评审流程的彻查,对科研评价体系的改革,对学术权力边界的厘清。


只有这样,才能让那些真正埋头做科研的人得到尊重,让那些靠权力和谎言上位的人无处遁形,让中国的科研界,真正回归“透明”。

毕竟,科研的本质是求真,而不是求官;学术的荣誉是对创新的奖励,而不是对权力的谄媚。


这一点,不该被忘记,更不该被践踏。

相关栏目:『社区报道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尔·莫基尔:技术进步何以带来持续增长 2025-10-20 [2]
阿吉翁和豪伊特收获诺奖,细谈他们对熊彼特增长理论的贡献 2025-10-20 [2]
「耶鲁女孩」造假被开除,后续室友曝其私生活混乱… 2025-10-20 [7]
知识分子为什么集体憎恨川普? 2025-10-20 [5]
震惊! 加拿大3大名校67%科技人才赴美, 近一半技术移民7年内离开 2025-10-20 [8]
恶,与生俱来,不需要原因 2025-10-20 [6]
赵晓 | “50%规则”:一半的信任,其实就是不信任 2025-10-20 [9]
为什么我是中国人?华人女孩假扮“白人“骗进耶鲁!真相比谎言更残酷 2025-10-20 [8]
谁在花,谁在省?美国就业转冷与消费分层现状及对策 2025-10-20 [9]
杨振宁逝世 2025-10-20 [8]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中国3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中澳政府联合出手打击洗钱和逃税漏税 大量中国居民海外账户遭冻结 :摄影师苏唐诗与寂寞百年的故宫对话6年,3万张照片美伦美奂 :大数据分析图解:2019中国企业500强 张梦然:英国惠康桑格研究所:人体内的微生物与出生方式有关 :美众议院将调查华裔部长赵小兰“利用职权为家族谋利“ :UCLA CCS 2019 Fall Quarter Lecture Series Overview 谭晶晶:美国科技界高度关注中国科技创新进展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5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