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两岸三地大陆评述
关键字  范围   
 
北大精神今何在?
北大精神今何在?
来源:网易 | 2011/3/30 1:50:39 | 浏览:1852 | 评论:0

  导语:北京大学最近又处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这一次,是因其针对包括“思想偏激”在内的10类学生的“会商制度”(参见北大拟对“思想偏激”学生进行“会商”)。社会舆论普遍认为该制度与北大“兼容并包”精神相悖,不少作者更纷纷提笔“讨伐”北大。——可是,我们真的有必要为“尊荣不再”的北大痛心疾首吗?

“北大精神”只是个传说

历史书里的“北大精神”:知识分子曾经的“兴奋剂”

  在问答引擎“百度知道”上搜索“北大精神”四字,能轻易找这样的一段答案:“(北大精神)是一个是民族精神,和民族的苦难相联系的爱国精神;一个民族……需要有一个精神的支柱。北大就应该提供这样的精神力量”。

  “北大精神”的确曾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剂“兴奋剂”。上过普通中学的中国人,大抵都能随口说出几件北大的“轶事”:1916年的新文化运动、 1919年五四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35年“一二·九”运动……近现代史里写的大事件,几乎统统与北大脱离不了干系,只不过合上历史书后,北大就“不知所踪”了。

“自由、兼容、独立”是北大人的特质,而非北大的“精神”

  北大老校长蔡元培提出的“兼容并包,有容乃大”办学方针,与至今仍立在北大校园里的“德先生”、“赛先生”雕塑,常常被人们引作“北大精神”的象征,但所谓的“北大精神”本不存在。北大之所以为北大,很大程度上因为那些与北大有渊源的名字:严复、蔡元培、蒋梦麟、胡适和傅斯年,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北洋政府的“宽容”:在“武夫治国”环境中,这些知识分子一直被作为难得的精神文化力量。

  通过追忆西南联大时代来替“北大精神”寻根,也是几近可笑的。毕竟,历史上再难碰到那样的特殊时代;更何况,联大的辉煌更多“归功于”清华而不是北大。假如“北大精神”真有之,马寅初的一个学术观点就该被容忍。独立思想和自由主义一直是许多北大人身上的特质,但北大从来不因此而成为“神话”。

北大精神今何在?
北大早年校歌《燕园情》中有如此一段:红楼飞雪,一时英杰,先哲曾书写,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忆昔长别,阳关千叠,狂歌曾竞夜,收拾山河待百年约。

知识分子挂于嘴边的“北大精神”早就与北大无关

  2006年,专栏作者许知远在其《走向封闭的北大精神》一文中感叹“北大精神”在商业和政治中的“没落”,却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无病呻吟,(因为)“念来念去,我们所有的感慨与追忆都发生在1917年—1929年那个短暂的时代”。

  而日前北大提出“会商制度”后,另一位专栏作者王锦思也感叹道,“近二十年来,中国一次次文化思想先锋运动与北大无缘,北大已离北大精神十万八千里,北大不过如此。北大情结正归于平淡,理想中的北大圣殿已然坍塌。”这两名作者都曾就读于北京大学,而早在他们步入燕园之前,那个“自由、兼容、独立”的代名词早就不一样了。

今日的北大,因“校园BBS风波”、自主招生和“会商”等政策成为焦点

  如果“北大精神”还是知识分子念叨的那个“北大精神”,它早就“没落”了。当代的北大依然是个出新闻的地方、依然被当成“社会的镜子”,只是此 “镜”非彼“镜”,它不过是中国高校的缩影。2005年,红极一时的北大校园BBS被关,自“北大未名”的转型后,全国高校纷纷跟进建立限制外部访问的 “校内交流平台”;2010年,北大率先引进自主招生,标准引发争议、被指沦为“掐尖大战”;2011年,“偏激学生”、“会商制度”等名词又再度牵动社会的敏感神经。北大牵动公众神经的,不再是其在思想领域的作为,而是各种让人汗颜的举动。

北大精神今何在?
蔡元培可能是北京大学历史上最有名的校长。他留下的“八字箴言”一不小心就被演化成了“北大精神”。

北大甚至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名校”

北大在思想界的作为几可忽略不计,难为“社会良心的最后堡垒”

  当中国高校争先恐后支持所谓的市场化时,台湾大学校长李嗣涔却“语出惊人”,指出“大学是社会良心的最后堡垒”。历史上,北大的第一任校长严复、以及他以后的蔡元培和蒋梦麟,都是或多或少掌握过中国文化命脉的有志之士,更是其时文化和道德的先锋。即使在那个被知识分子普遍视为“黄金时代”的 20世纪80年代,活跃在知识界、思想界领军人物,也大多出自北大以外的大学和机构。

  与北大毕业生在(包括政治舞台在内的)其他领域日渐丰满的作为相比,它在推动社会进步上的影响力堪称凤毛麟角。2008年,司法改革的坚定支持者、国内知名法学学者贺卫方离开任教13年的北大,以“让胡适校长的精神活在我们心中”一辞作别。据媒体报道,他当时的去向是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这所在学术话语权上明显处于劣势的法学院,声称要恢复“教授治院”下的学术自由。

北大是一所副部级高校,却远非“世界一流大学”

  1998年,北大庆祝百年校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说也被提出。距离这一说法提出后的12年,退休不久的北大校长许智宏却公开表示,中国依然没有“世界一流大学”。

  和与它齐名的清华一样,北大曾经是“教授治校”的典范,如今却也只是被批评为过分行政化的高校之一。北大是众多“一级政府”高校(中国公立高校分为副部长级、正厅级、副厅级等行政级别)中的“佼佼者”。作为副部级高校,北大的网络主页上一度出现过27个管理机构(2008年)。与全国其他副部级院校引进地方官员出任党委书记的潮流相似,北大现在的校长原来也是一名主管教育的官员。

  南京大学曾经做过一个统计,过去30年,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术刊物被引用得最多的作者,排名前几位不是学者、而是政治领导人。

即使不能对公共事务有益,大学至少不该将人“利诱成犬儒”

  北大享受着“中国第一、第二代自由知识分子基地”的盛名,但正如中国其他知名学府一样,它既没能避开行政化,也未能对功利化免疫。哈佛大学可能是公认的 “世界一流大学”,但这绝不仅仅因它的教授和学生在华尔街、硅谷和国会山取得的成就。

  在2008年毕业典礼上,哈佛校长Drew Faust骄傲地分享了一组数字:尽管几乎一半学生(58%男生、43%女生)依然选择投身金融、理财行业(哈佛的传统强项),仍有很多毕业生选择投身别的职业——37人参加了“Teach for America”(类似希望工程的公益项目)、1名跳探戈舞的毕业生将到阿根廷从事“舞蹈疗法”、1名学生将到肯尼亚为农业发展出一分力、1名获得了数学学位的学生将改行去研究诗歌、1名学生将投身对抗乳癌的研究。现代意义的高等教育不为求职,“而是为了生活”。

北大精神今何在?
在国民政府最困难的时期,胡适当上了北大的校长。

北大既“死”,何须“烧纸”

一所大学从来不可能拯救一个社会,对北大抱有幻想的人“伤不起”

  论及“北大精神”、论及教育改革,每每都有精英忍不住呐喊:没有伟大的大学,能有伟大的国家吗?一个国家中最著名的大学缺乏反省精神,的确让人惋惜;但反过来说,除了几次历史性机缘巧合,光凭几所“伟大的大学”从来就不足以塑造一个社会的精神形态。

  常态的社会不仅有“贤达”,更有“中间力量”,他们或为大学教授、或是律师、或是自由职业者,只是这样一个群体不可能来自几所“伟大的大学”。既然北大已不再是我们曾信仰的那种“北大精神”的捍卫者,何必不断重复那些回忆,试图证明它们曾经有过联系?[详细]

结语

  除了一块“金漆牌匾”,北大和中国大部分高校已无本质区别。放弃对北大的幻想,不是放弃对教育的批判;恰恰相反,摒弃无谓的嗟叹才是让教育归位的前提。

北大校长谈“会商制度”:不知为何会被误解
“会商制度的初衷是好的,不知为什么会被误解,希望社会能宽容北大的学工老师。”在首届岳麓教育论坛上,北大校长周其凤首次就近期备受关注的“会商制度”一事做出上述回应。周其凤表示,曾有人致信他提出应开除相关学工老师,但他认为,对学生和年轻老师都要宽容,“允许大家犯一点错误,其实还不一定是错误”。

会商制度经网络传播后,引发社会热议。议论的焦点集中在该制度将“思想偏激”学生纳入“会商”范畴。有网友质疑称,“既然会商制度主要针对学业困难学生,那为何要‘搂草打兔子’,把‘思想偏激’学生一并作为管治对象?而且,‘生活独立’也一是一项罪名。表面是针对‘生活独立’,实际的靶子是‘思想独立’吧”。

相关栏目:『大陆评述
2024年“老人年龄标准”公布,超过这个年龄,就可被叫老年人了 2024-02-04 [103]
450万考公人数捅破天,他们中间出不了马斯克,也不会有包青天 2024-03-20 [123]
320张老照片:看中国女性百年变化史 2024-03-09 [365]
全国师范类大学排名 2024-01-06 [1252]
新旧对比 || 民法典合同编司法解释意见稿与正式稿修改对比表 2023-12-07 [1113]
畸形的一代变老了:秋后的蚂蚱,没有几天蹦跶了 2023-11-27 [1069]
张生:不能把大学教室变成老师的审讯室 2023-11-27 [842]
北京:启动大尺度对外开放 完善落地实施条件是当务之急! 2023-11-27 [820]
中国教育部:没有“第一学历”! 2023-11-07 [606]
告别知网垄断,中科院联建、可检索1.7亿篇科技文献的公益平台上线! 2023-11-06 [551]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爱国,但是让他回国却不愿意?...“ :学术出版巨头Elsevier 彻查433名审稿人“强迫引用”黑幕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