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伊犁:如何成就一位大师 —— 丘成桐“研求之乐”记
作者:伊犁 | 2011/4/25 15:11:49 | 浏览:5360 | 评论:0

  最近知名数学大师丘成桐教授曾两次来加州理工学院,分别作公开演讲“研求之乐”与新书发表会。因我先生(翁玉林教授)是他的好朋友,参加他的演讲会,并邀请他到舍下与一些中国同学聚会,讨论年青人如何在科研上进取。

  根据丘教授的演讲和讨论,我写了一篇文章《如何成就一位大师》,总结丘教授走上科研巅峰的心路历程。我想全世界的中国人都知道丘先生的成就,但是对他如何成为一位大师知道的很少,尤其丘先生指出,他的学习渊源,来自于他父亲教导他的深厚中国文化根底。由此知道中国文化不但与科学没有冲突,还是把一位大师推向高峰的精神力量。如今中国在经济上已取得成就,需要开拓一条科学与文化的道路,我想丘先生的经验,会给很多年轻人带来启示。

伊犁:如何成就一位大师 —— 丘成桐“研求之乐”记
右起:姜镇英教授、张钰钏教授、侯一钊教授、翁玉林教授、丘成桐教授、陈钧铭教授、玫公勒、林日升博士、温俊山博士、颜利平博士(李怡萱/攝影)

世界公认数学大师

  最近在加州理工学院听了数学大师丘成桐教授的一场演讲「研求之乐」。

  丘教授的成名之作开创了卡拉比——丘空间(Calabi-Yau manifolds),他在33岁就得被认为是数学界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Fields Medal),35 岁获得麦卡瑟天才奖(MacArthur Genius Grant),及后得瑞典的克雷福特奖(Crafoord Prize)、美国国家科学奖(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去年更得了以色列的沃尔夫大奖(Wolf Prize in Mathematics),他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最著名的国际数学大师之一,他的成就到底为什么那么了不起?

  原来科学界在100 年前由爱恩斯坦领导发动了一场惊天动地的革命。爱氏创立相对论,首次统一了时间与空间,于是有了四维空间。在同一架构上,可以推出物质与能量统一,今天大家熟悉的核能电站与核子武器,皆是来自把原子里部分的物质变为能量,所以威力无限。寻根究柢,皆是来自爱氏之时与空、质与能的大一统。爱氏还有一个惊世的理想,那就是所有的物理,皆是源自于一个统一场(unified field theory),但是毕其一生的努力,统一场并未建立成功。

  爱氏去世后半个多世纪,后人继续追寻他的未竟大业,最前卫者就是「超弦」理论(super string theory)。但是这已不是爱氏的四维空间所能涵盖。物理学家最近十几年才发现超弦论需要的,刚好是卡拉比——丘的十维空间的数学理论作为基础。大一统如同要建一座高楼,每根柱子需要10 条钢筋才撑得起,如果只有4 条则力有未逮,高楼必定会倒塌。非常奥妙的是,卡拉比猜想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提出后,过了20 年,才由丘教授证明是正确的,卡拉比——丘的空间被创立后,无人问津,又隔了8 年,物理界才发现原来爱氏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工具,已默默等待了多年。因此丘教授也成为数学界的泰斗,原来他已走在爱恩斯坦的门徒前面,令物理界同人吃惊的是数理同家,数学领先开辟了爱氏无法想象的十维空间。到目前为止,我们只知道世界有四维,那么另外六维在哪里?据丘教授的想法,六维都卷缩(compactification)起来,看不见,摸不到,听不到!到目前为止,只能存在想象当中。

从少背古诗词读名著

  很多人都很好奇,如何成为一位大师?听众多是学者与留学生,有人问为什么目前环境的中国就出不了科学或数学大师?中国留学生年轻或有志者,似乎都要到欧美才可能在科研方面取得成就。过去数十年,美国华裔获得诺贝尔奖的不少,为什么在国内就没有?

  怎样的环境才能成就一位大师呢?每个大师的出现,都有其原因,从丘教授的身上,我们看到,成就大师的种子、养分、环境,似乎缺一不可。大师有过人的先决条件,他的先天智力过人,吸收能力特强。丘教授小时候好动,喜欢游山玩水,自由自在的倘佯于香港沙田、元朗的山水田园间,对上课兴趣并不大,甚至还试过逃学。他父亲丘镇英为哲学系教授,热心教学与培养后进,他与学生们的讨论,不知不觉地渗进小丘的耳朵。他对儿子也悉心教导,灌输他知识与学养,从小他要背诵古典诗词,读中外古今名著。小孩子的记忆力强,吸收能力高,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深厚文化的养分。丘教授说他从小便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名著,他对司马迁的史记很熟悉,也能背诵很多诗词古文名著,可是在小时候并不觉得可贵,反而喜欢偷看武侠小说或通俗小说。很不幸在他14 岁时,他的父亲突然过世,兄弟姐妹众多,母亲没法养家,面对穷困,几乎连书也念不下去,他的心灵受了很大的打击,读过的名著,父亲的教诲,一一都回到他心中,他重读那些书的感受便完全不一样了。《红楼梦》他本来读不懂,因为自身不幸的遭遇,看到曹雪芹细致描写大家庭的衰落,刻划出大时代的悲剧,感叹青春岁月儿女私情的无奈,写来丝丝入扣,感人至深,真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非寻常」。他父亲曾要他背诵书内的诗词,他才明白父亲的用心。他读到司马迁在受了宫刑后,喟然长叹「身毁不用矣」,却因此立志完成了千古传颂的史记,曾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 正《易传》, 继《春秋》, 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 意在斯乎? 小子何敢让焉?」。从中他学习伟人在失败或悲伤之后发愤图强的志气。

  丘教授认为感情的培养是做大学问的最重要的一部分。他举清人汪中在《琴台之铭并序》之名句: 「抚弦动曲,乃移我情。」他父亲的早逝,深深触动了他的情怀,让他感情澎湃,几乎不能自已。文天祥的诗句: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正好描述了他当时的读书境界。歌德的《浮士德》也是他喜爱的西方名著,被他描述人间痛苦的壮美境界而感动。自他父亲去世后,他大半年埋首文学巨作中,从悲痛中常生一股力量,暗暗立志从事研究学问,从此勤奋读书,再无反顾。

研究难题 不眠不休

  什么样的研究环境,才是理想呢?丘教授本来在香港中文大学上课,在第三年没有毕业便来到柏克莱加州大学当研究生,碰上Charles B. Morrey, Jr.教授, 上他的微分几何课,由于难度高,其他学生都退课,他成为唯一一名学生,教授照样给他一人讲课,让他学到这门课的精髓,他那年在Morrey教授指导下解决了一条几何学难题,在研究院读了两年,22 岁便取得博士学位。这种开放的风气与教授的肚量,大概只有在美国才可能发生。后来他去过不少大学,纽约石溪大学(Stony Brook),史丹福大学(Stanford),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等,各处学术风气很盛,讨论都公开,他与很多年轻学者讨论问题时很热烈,大家都专心做研究与解决难题,常常做到废寝忘食,甚至日以继夜,不眠不休。而且除了学问,大家都很少顾虑或讲到别的不相干的杂事。学者们在一起研究,有时要花很多工夫,失败了再尝试,尝试又失败,经过无数的失败,最后见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那种喜悦难以形容。他一直喜欢言简意赅、简洁有力的定理,好像一首诗,很美很真。他觉得自由开放的风气,才是研究学问的理想环境。早在做研究生时,丘教授觉得微分几何牵涉分析与几何,几何学家应该从分析来研究几何。在这一想法的感召下,多年来他与多位年轻同事一起,逐步创建并且规范化几何分析学,但他始终谦称自己只是几何学者。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古今大学问家很多,做科学研究的快乐究竟何在?想不到他虽然是几何大师,把科研的乐趣与深厚的人文连接起来。当一条定理被证明后,他会感觉到整个奋斗的过程都有意义,如智者垂钓,把钓到的大鱼放回海里,他后来才明白钓鱼的目的是享受与鱼比试的乐趣,而不在收获。他说数学创作也如写小说或写诗,最好不要远离现实,他不爱搞太抽象的研究,一直愿意保留大自然的真和美。熟读《史记》、《汉书》等历史典籍,在无形间启发他做学问的方向,史家崇尚写实,文章气势磅礡,荡气回肠,常常让他产生同感,希望自己的研究也会有这种气势。他鼓励年轻学者先定下正确的方向,更要专心一志勇往直前,不要害怕选做难题,也不要有太多的顾虑。他记得卡拉比猜想一直不被学者们看好,认为这个猜想无法证明或者是错的。他怀着要穷根究柢之志,一定要证明它的不确与无法成立的原因,便一头栽进去,经过无数次的计算都找不到答案,如走进了死胡同,后来发觉从前走错了方向,于是反过来又重新开始,经过多次尝试与演算,终于证实了卡拉比猜想,因此才有卡拉比——丘的空间定理。可见做研究不怕选难题,如果顾虑太多,反而很难有突破或创新。

  除了接受老师的指导,与朋友同行交流外,在业务方面勤奋用功,还要多读书,在诗词古文之中吸取养分与力量来提升自己。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做学问经过的三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些境界丘教授在多年从事研究都曾深切体会。他很谦和地说,研究几何、数论40 余年,以及他处事为人,都曾经「屡战屡败」,但是他从未气馁。他觉得这种坚持的力量,可以追溯到少年时他父亲去世后带给他感情的突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为了追求至真至美而努力,他从不后悔。当碰到困难或在研究遇上瓶颈时,他会想起韩愈的名句「苟余行之不迷,虽颠沛其何伤」,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赋句「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可见文章的格调和学术的价值是与「内美」有关,内美可以从诗词、礼乐、古文、大自然的环境中培养吸收。修能,却需要浸淫于书本,做研究确实需要很大的付出与毕生的贡献,但是它乐趣无穷,如孔子名言: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一直记得他父亲的心愿: 「寻孔颜乐处,拓万古心胸」。他数十年来自得其乐,不断寻找宇宙的奥秘,陶渊明的诗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正好代表他的心意。

  大师的成就应是年轻人的启发,自古英雄出少年,正如丘教授在年轻时便向难题挑战,才有今天的成就。青年人有理想有抱负,又有无穷精力,只要有志于学问,不怕穷不怕吃苦,他们的负累较少,不妨大胆地向科研高峰攀爬。爱恩斯坦奋斗30年未竟的大业,今天在丘教授的十维空间突破后,峰回路转,前路依稀看到曙光,大一统的愿景尚须青年学者继续努力。

相关专题一:『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活动集锦
『社区报道』 占少华和周敏发表移民研究领域顶刊:《被动跨国主义与制度化的非稳定性:以新加坡的中国和印度技术移民为例》 2025-01-01 [252]
『社区动态』 2025年国泰银行奖学金于2025年1月1日至3月31日接受申请 2025-01-01 [141]
『社区报道』 周敏博士名列2024年世界顶尖华人社会学家榜首 2024-11-06 [904]
『社区报道』 李飞飞:AI十年,公众看到的是一些离散事件,而我们则看到一个连续过程 2024-10-16 [832]
『社区报道』 国际华人体育与健康学会第十届年会在北京体育大学开幕 2024-06-10 [585]
『社区报道』 黎曼猜想显著突破!陶哲轩强推MIT、牛津新论文,37岁菲尔兹奖得主参与 2024-06-07 [557]
『社区报道』 数学家侯一钊,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24-06-07 [564]
『社区报道』 丘成桐讲座:中国数学的现状和将来 2024-05-08 [898]
『学人动向』 丘成桐:中国现今数学还没有达到美国20世纪40年代水平 2024-05-06 [5825]
『社区报道』 AI教母李飞飞首次创业!成立“空间智能”公司,已完成种子轮 2024-05-05 [5615]
相关专题更多文章
相关专题二:『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活动集锦
『社区报道』 占少华和周敏发表移民研究领域顶刊:《被动跨国主义与制度化的非稳定性:以新加坡的中国和印度技术移民为例》 2025-01-01 [252]
『社区动态』 2025年国泰银行奖学金于2025年1月1日至3月31日接受申请 2025-01-01 [141]
『社区报道』 周敏博士名列2024年世界顶尖华人社会学家榜首 2024-11-06 [904]
『社区报道』 李飞飞:AI十年,公众看到的是一些离散事件,而我们则看到一个连续过程 2024-10-16 [832]
『社区报道』 国际华人体育与健康学会第十届年会在北京体育大学开幕 2024-06-10 [585]
『社区报道』 黎曼猜想显著突破!陶哲轩强推MIT、牛津新论文,37岁菲尔兹奖得主参与 2024-06-07 [557]
『社区报道』 数学家侯一钊,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24-06-07 [564]
『社区报道』 丘成桐讲座:中国数学的现状和将来 2024-05-08 [898]
『学人动向』 丘成桐:中国现今数学还没有达到美国20世纪40年代水平 2024-05-06 [5825]
『社区报道』 AI教母李飞飞首次创业!成立“空间智能”公司,已完成种子轮 2024-05-05 [5615]
相关专题更多文章
相关文章:『丘成桐
『学人动向』 《我们岂能自甘人后》- 丘成桐:很多港人对中国历史和认识大不如前 2013-02-14 [3662]
『社区报道』 國際知名華裔數學家丘成桐加州理工學院演講:科学研究须有澎湃激情 2011-01-16 [8157]
『学人动向』 丘成桐:做大学问要能忍受生命中的苦痛 2011-01-02 [5395]
『学术论坛』 教授网/科工会等联合举办:国际数学大师丘成桐教授精彩演讲《研求之乐》(1/15 加州理工学院) 2010-12-01 [6790]
『学人动向』 丘成桐教授建议国内专家给学生更多的创造性空间 “另立门派” 2010-12-17 [4156]
『学人动向』 丘成桐:几何——通向宇宙本质的最有效之路 2010-12-04 [15237]
『学人动向』 丘成桐 - 传奇中的传奇 2010-11-24 [4940]
『社区动态』 深悟与洞察 - 丘成桐最新力作 《内空间之形:弦理论和宇宙隐秘维度几何学》 2010-11-17 [15390]
『学人动向』 丘成桐针砭中国大学:结构不改 难有诺贝尔奖得主 2010-09-29 [4545]
『学人动向』 丘成桐:中国所有高校校长请客费可培养千名教授 2010-08-04 [4506]
更多相关文章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朱镕基之子清华演讲:犀利点评当前中国问题(深度醒脑) 2025-01-13 [47]
俞敏洪丨2024,艰难中的美好 2025-01-09 [67]
什么决定了子孙的“成功”?美教授揭开社会地位流动的两个秘密因素 2025-01-09 [74]
年薪达百万级!浙江、安徽、福建高校2025年海外优青政策汇总(华东地区下篇) 2025-01-01 [151]
纽约大学教授凯蒂·菲洛:完美无缺的成长环境,实际是在教育残次不全的孩子 2025-01-01 [137]
孙立平:目前的状况还会持续多长时间? 2024-12-15 [572]
北大教授张维迎:左的东西之所以流行,主要是他们善于语言腐败 2024-12-15 [576]
罗素:假如我是中国人 2024-12-05 [839]
兼听则明!冯玉军教授:若俄国在乌克兰得手还想恢复俄帝国,而绥靖则会带来反噬 2024-12-05 [823]
普林斯顿教授“辛辣”点评中国学生:一个普遍的「坏习惯」阻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 2024-11-16 [1397]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天安门广场喜迎“十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马亮:做院长就能够发更多论文?论文发表是不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5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