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歲當選議員,35年連選連任,由洗碗工到政治家,美國夏威夷州議會眾議院議長佘貴人的傳奇經歷為許多夏威夷民眾所熟知。
作為活躍在美國政壇多年的華人移民後裔,佘貴人如何看待自己的華人身份?他對促進中美兩國人民友好交往有怎樣的理解?
從洗碗工到政壇常青樹
身為眾議院議長,佘貴人特別忙碌。身穿有夏威夷特色的“阿羅哈”襯衫,兩鬢有些斑白,笑容可掬,講一口地道的英語。
佘貴人是在夏威夷土生土長的美籍華人。他今年58歲,在眾議院工作已有35年,屬民主黨人。從1999年被推選為眾議長,至今已有12年,成為夏威夷名副其實的“政壇常青樹”。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佘貴人政治生涯的起點是餐廳洗碗工——那個時代華人移民後裔最常見的“職位”。捧出珍藏多年的一本剪報冊,佘貴人的臉上洋溢著笑容。他問記者:“你覺得那個正在洗盤子的男孩像誰?”
粘貼整齊的剪報因時間較久,許多已經發黃。在一份舊報上,刊登著當選議員們的照片,一個有著亞洲面孔的青年頭髮濃密烏黑,燦爛的笑容引人注目。“那一年我24歲,”佘貴人說,“我父母都是普通人,他們想不到有朝一日我能成為眾議長。”
佘貴人回憶說,為謀生計,自己1970年起在餐廳做洗碗工,1971年進入夏威夷大學學習,1976年在父母和同學的鼓勵下參選州議員並獲勝。這位樸實能幹的華裔年輕人勝選,在當時引起廣泛關注。
華裔血統讓他引以為豪
在熟識他的同事眼中,佘貴人為人謙遜隨和,做事認真有條理。他當選議員之後,繼續留在餐廳兼職直至1990年。“權力對我來說,只是知識的運用,如何用知識盡力去幫助別人,”佘貴人說,“每份工作都是重要的,每個職位都值得尊敬。”
談及自己的家人,佘貴人述說起自己的“公公”(爺爺)和“婆婆”(奶奶)。他們是早期到夏威夷的中國移民,每天都要到農場勞動。“從他們身上,我學會了尊重,不以貌取人。是他們教育了我,影響了我的價值觀。”也許因為祖籍是廣東中山的緣故,他在說“婆婆”、“公公”的時候仍使用漢語讀音。
佘貴人的父母原本居住在夏威夷的考愛島,後來遷到檀香山所在的瓦胡島。佘貴人在瓦胡島出生長大,妻子是日本人,他們有兩個孩子。“我總是跟我的同事說,我為自己是華裔美國人而感到自豪,”佘貴人說。
力促中美間的理解和友誼
在夏威夷歷史上,傑出的華人並不少見,他們為美國和夏威夷當地的繁榮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佘貴人說,華人在美國人口構成中所佔比重雖不大,但許多人都是經濟、政治領域的佼佼者。
佘貴人曾數次到中國,第一次是在1982年改革開放之初,而最近一次是在兩年前。他對記者說,中國數十年間變化巨大。“中國對外開放距今不過30餘年,但你可以看到現在有多先進”,佘貴人說,“而中央政府自那以後的開放程度令我印象尤其深刻。”
佘貴人回憶說,兩年前他和其他美國議員訪華時,有議員抱怨中國“搶走了”美國的商業機會,“我當時就對同事說,不是中國人搶走機會,而是美國企業自己決定要把工廠搬到中國。為什么?因為中國工人工作勤奮、堅韌、懂得體諒,要求的薪資合理,美國企業有利可圖”。
佘貴人認為,糾正這些一味指責中國的錯誤觀念,須有更加寬廣的世界眼光。在他看來,中美兩國“在這個經濟全球化時代彼此相互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