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基辛格:中国崛起或致世界两极化甚至爆热战
基辛格:中国崛起或致世界两极化甚至爆热战
来源:新华网 | 2011/5/23 8:00:26 | 浏览:1942 | 评论:0

【美国《新闻周刊》5月15 日一期文章】题:基辛格博士的中国处方(作者尼尔·弗格森)

  当1972年基辛格为总统尼克松对中国的历史性访问做准备而秘密访华,如今已经过去了40年。从那时起基辛格先后50次访问中国。如果说他从中学到了什么,那就是:真正徒劳无益的是对中国人施加压力。从基辛格第一次访华到现在,世界改变了很多。但在美国外交政策中至少有两件事保持不变:经基辛格之手从20多年的寒冰中解冻的美中关系,还有基辛格本人——从肯尼迪到奥巴马,历任总统均以正式或非正式的形式咨询过他。

基辛格:中国崛起或致世界两极化甚至爆热战

  基辛格的新书《关于中国》让人们明白了为什么我们的领导者仍然想借助于他的智慧。这位本月就满88岁的老人仍然是一位无可匹敌的战略思想家。

远交策略与联盟

  美国对中国开放的故事,基辛格以前曾经讲过:他和尼克松如何认识到这个国家可能成为一支与苏联制衡的力量;他如何在巴基斯坦假借染恙而秘密飞到中国;他和总理周恩来如何为尼克松的正式访问拟定了外交基础(《上海联合公报》)。其结果正如他所说,一个以遏制苏联为初衷,最后却宣告了冷战时代结束的“准同盟”形成了。

  但在这本书中,基辛格得以借助最近的研究,在上述讲述中加入中国那边的故事。美国对中国的开放同时也是中国对美国的开放,而后者的促成因素主要是毛泽东对包围形势的担忧。1969年的一天,毛泽东问他的医生:“你想,我们的北面和西面是苏联,南面是印度,东面是日本。如果敌人都联合起来,从东南西北、四面八方进攻中国,那么中国怎么办呢?”这位医生答不出来。毛泽东说:“日本的后面实际上是美国。我看,还是照我们老祖宗的办法才好,叫做‘远交近攻’。”正是为了研究同美国联盟这个选择,毛泽东召回了被下放的4位陆军元帅。彼时苏联和中国军队已经在乌苏里江地区发生冲突。1970年10月,毛泽东命令中国高级领导人撤离北京,并要求人民解放军保持“一级战备状态”。当时改善中美关系对中国来说利益攸关——比对美国利益的影响还要大。

  毛泽东与中国历史上的领导者持有一个相同的观点:中国跟其他国家不一样。它有着世界1/5的人口,是“中国”:中央之国。有时候它甚至就像“天下”:普天之下的土地。对这样一个帝国来说,最好的外交政策就是“让蛮子跟蛮子打”。如果这种政策行不通,那么就接纳最强大的蛮族并教化他们(就像对满族那样)。

基辛格:中国崛起或致世界两极化甚至爆热战
资料图:1972年2月21日,在招待尼克松一行的国宴上,周恩来与基辛格碰杯。

历史灵感与智慧

  “既专横又强大……既无情又冷漠,既是诗人又是斗士,既是先知又是祸患”——毛泽东真正的偶像不是列宁,而是专制的、焚书坑儒的秦始皇,后者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基辛格写道,类似地,当今一代的中国领导人则从孔夫子的教导中获得了灵感。他说,他们的目标不是称霸世界而是实现大同。

  这触及到了问题的核心。1971年,当基辛格第一次访华时,美国经济差不多是中国的5倍。40年后,由于毛的继任者邓小平开启了工业革命,中国可能在今后10年内超越美国。这是苏联遥不可及的目标。不仅如此,中国现在是美国债券在海外的最大持有国,这些债券构成了中国3万亿巨额外汇储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会怎么使用它新掌握的经济影响力,这也许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没有哪个美国人比基辛格更有资格回答这一问题,因为他同四代中国领导人打过交道。

  《关于中国》最发人深省的观点是心理学方面的。它提出了对中国精英和美国精英巨大文化差异的担忧:中国精英可以从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寻找启发,而美国精英能参考的历史只有两百年多一点。在基辛格看来,通过制裁来报复中国是非常幼稚的:“对于一个围绕不同理念建立起来的古老文明来说,西方关于人权和个人自由的概念可能是难以直接理解的。我们也不能对中国人历来对政治动荡的担忧嗤之以鼻,认为这是一种过时的荒唐想法,只要通过西方教化来‘纠正’就行了。”正如中国能讲英语的领导人——江泽民——在1991年对基辛格所说:“我们从来不屈服于压力……这是一种哲学原则。”  

基辛格:中国崛起或致世界两极化甚至爆热战
资料图: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文化差异与困境

  美国和中国在朝鲜半岛开战是由于另一种文化差异。毛下令中国军队介入让美国人大为吃惊,因为军事形势看起来对中国太不利了。然而基辛格说,毛的 “动机不是一开始就给敌人造成致命一击,而是改变心理平衡。与其说是要打败敌人,毋宁说是要改变敌人对风险的评估方法。”毛是玩“空城计”的行家,这是一种通过做出自信甚至攻击姿态来隐藏弱势的战术。在西方人看来,他坚持说不怕原子弹袭击似乎是疯子的表现,至少也是冷血无情(“打核战争,肯定要死不少人,我们也许会损失3亿人,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即使那样,我们还是能最后赢得战争……”)但这是典型的中国式的虚张声势,或者说是“攻击性威慑”。

  基辛格认为:“中国谈判者通过外交把政治、军事和心理因素整合为一个整体的战略设计。”相反,美国外交“通常倾向于‘弹性’;它觉得必须靠新提议来打破僵局——但又无意中为了得到新提议而制造新的僵局”。书中这一节不仅值得美国外交官,也值得美国商人在前往北京之前细细咀嚼。基辛格说,我们可以从中国人那里学到一两件事,特别是孙武关于 “势”的理念——它是指整体战略形势中的“潜在能量”。我们倾向于制定一份包含 10个不同要点的日程,然后分别处理每个要点。他们则制定一份大的战略方案。我们总是急于结束,焦急地看表。中国人则看重耐心。正如毛对基辛格解释过的,他们以千年为单位来计量时间。

  如此深刻的文化差异可能令中美在将来发生冲突。基辛格警告说:“当中国先占先得的观念与西方的威慑理念相遇,可能导致恶性循环:中国认为是防御性的动作可能被外界看作攻击举动,西方社会的威慑措施可能被中国理解为包围策略。美国和中国在冷战时期曾多次陷入这种两难困境,在某种程度上他们至今仍然没找到摆脱这种困境的办法。”

  美国和中国是否会再战?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正如基辛格提醒我们的, 100年前当德国在经济和地缘上对英国构成挑战时就导致了战争。此外,让美中两国在20世纪70年代走到一起的关键因素——被中国人称作“北极熊”的共同敌人苏联——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两国在台湾和朝鲜问题上难以调和的旧有分歧仍然存在。剩下的只是“中美国”——一种出于经济利益而形成的、绝非皆大欢喜的联姻关系:一方永远负责存钱而另一方永远负责花钱。

  用基辛格的话说,中国的崛起可能 “再次令国际关系两极化”,从而带来新的冷战(甚至可能是热战)。民族主义作家呼吁中国从“和平发展”转为“军事崛起”并盼望中美进行“世纪对决”。华盛顿也有一些人——当前显然包括奥巴马政府——喜欢更具对抗意味的美中关系。

  然而基辛格仍然对冷静者在北京占上风满怀希望。基辛格建议说,美国与其试图“在遏制中国的基础上引领亚洲,或者为了意识形态的圣战而建立一个民主政权集团”,不如同中国合作,建设一个新的“太平洋共同体”。

  40年前,理查德·尼克松比绝大多数人都更旱看到了中国的巨大潜力。他思忖说:“你可以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控制了这块大陆并采用一种适当的管理体系,会发生什么情况。天哪……世界上将不会有哪个大国能—一我是说,如果你让这8亿人在一种适当的体系下工作……他们将成为世界的主宰。”这一预言正在我们这个时代变为现实。事实上,截至目前中国的崛起给美国带来的是好处而不是祸害。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普林斯顿教授“辛辣”点评中国学生:一个普遍的「坏习惯」阻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 2024-11-16 [75]
朱民:中国经济将面临巨大的结构性变化! 2024-11-06 [352]
巫宁坤:活下去,并且“在日暮时燃烧咆哮” 2024-11-04 [389]
周其仁:中国经济高位下行的根本原因 2024-11-03 [418]
张维迎:让我最痛心的是社会变得如此虚伪,如此假话连篇 2024-10-31 [524]
达龙·阿西莫格鲁:制度视角下的中国未来经济增长 2024-10-31 [479]
钱满素:献身精神本身不足以成为一种美德 2024-10-31 [475]
战争琐思录(一):关于诺娃 2024-10-31 [473]
​“中产阶级气质”批判——关于当代中国知识者精神状态的一份札记 2024-10-27 [638]
后生可畏!这位华裔才俊掌控着全球顶尖公司AI模型训练! 2024-10-21 [727]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中国3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中澳政府联合出手打击洗钱和逃税漏税 大量中国居民海外账户遭冻结 :摄影师苏唐诗与寂寞百年的故宫对话6年,3万张照片美伦美奂 :大数据分析图解:2019中国企业500强 张梦然:英国惠康桑格研究所:人体内的微生物与出生方式有关 :美众议院将调查华裔部长赵小兰“利用职权为家族谋利“ :UCLA CCS 2019 Fall Quarter Lecture Series Overview 谭晶晶:美国科技界高度关注中国科技创新进展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