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两岸三地大陆评述
关键字  范围   
 
民调显示84.7%受访者确认“网络围观”普遍
民调显示84.7%受访者确认“网络围观”普遍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向楠 | 2011/5/29 11:07:35 | 浏览:1875 | 评论:0

  近来发生的网络热点事件,自称“网络围观爱好者”的李言一个都没错过。李言是北京市某高校研究生,他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上网逛论坛、发帖,与网友讨论热点问题。现在,他已拥有国内多个知名论坛、微博、博客、贴吧的账号,每天花在“网络围观”上的时间都在一个小时以上。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围观”现象迅速流行起来。“网络围观”的典型特征,是众多网友通过论坛、微博、博客、贴吧等渠道,对热点人物、事件或话题进行大量点击、跟帖和评论,引起公众的高度关注。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与新浪网,对1758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84.7%的受访者确认现在“网络围观”现象普遍,其中,29.0%的人表示“非常普遍”。

  受访者中,“80后”占44.0%,“70后”占36.5%。88.7%的人表示自己参与过“网络围观”。

民调显示84.7%受访者确认“网络围观”普遍

“网络围观”为何流行

  李言告诉记者,对他来说,参与“网络围观”最主要的目的,是对社会热点事件发表看法。“作为社会人,每个人都有对公共事件发言的权利。在‘网络围观’时发帖、跟帖、转发,哪怕只回复一个‘顶’字,都是在发表意见,行使权利。”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环境,‘围观’的网友彼此陌生,许多平时不好说的话就能说出来,而且不用太担心后果。”李言说。

  但在北京市某事业单位员工陈丹看来,参与“网络围观”并没有太大意义。她认为,跟不跟帖、转不转发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起不到太大作用。多数“网络围观者”都是为了跟风、看热闹。“鲁迅曾说,很多国人喜欢伸长脖子看热闹,这种说法用在大多数‘网络围观者’身上也不为过。”

  调查中,受访者认为“网络围观”流行的两大主要原因分别是,“喜欢看热闹”(64.9%)和“表达意愿强烈”(62.0%)。其他原因还有:“从众心理驱使”(56.5%)、“好奇、八卦心理驱使”(54.4%)、“网络围观不需要负责任”(32.9%)等。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郭玉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从本质上看,“网络围观”与人们在现实中进行的讨论没有太大区别,只是网络作为一个虚拟、快捷、广覆盖的平台,往往能使一些发生在小范围内的事件迅速得以广泛传播,最终可能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事件。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朱挺劭认为,当前许多“网络围观爱好者”将“围观”视为一种宣泄对现实世界不满的途径。“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现在能引起大范围‘围观’的,基本都是一些与社会不公、贫富差距、官员腐败等主题相关的事件。可见,大多数‘网络围观者’指向的,其实都是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希望通过‘围观’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

68.0%的人建议加强网络立法

  自“网络围观”流行以来,社会上对其利弊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支持者认为,“网络围观”是民意的体现,能形成巨大的舆论监督力量,甚至有人称“围观改变中国”;反对者则担心,“网络围观”可能成为散播虚假信息与不良情绪的平台,过度围观可能对当事人造成伤害,一些“网络围观者”还容易被“五毛党”、“网络水军”利用。

  本次调查显示,受访者在“网络围观”的利弊观点上同样存在明显分歧。28.3%的人认为“网络围观”利大于弊,21.7%的人认为弊大于利,25.0%的人觉得利弊相当,另有24.9%的人表示“不好说”。

  具体而言,受访者认为“网络围观”可能带来的积极后果有:“形成强大的舆论监督力量”(72.9%)、“给老百姓更多的说话机会”(57.1%)、“爱心传递式的围观可以集众多网友之力帮助他人”(45.5%)。

  而“网络围观”的消极后果有:“容易被利用达到炒作目的”(73.0%)、“容易传播不良情绪”(50.4%)、“‘五毛党’众多,冒充公众意见”(36.7%)、“过度围观会损害当事人合法权益”(35.6%)。

  郭玉锦认为,“网络围观”的积极意义明显,它为普通公众提供了一个平等的表达意见、参与公众事件的平台。但它也存在两大缺点,首先是在“网络围观”中,一些网友可能会比较情绪化,容易走极端;其次是部分“网络围观者”容易被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的人利用,产生虚假的民意。“所以,我们有必要对‘网络围观’进行一定的管理。”

  他认为,对于“网络围观”,网站管理者应承担起相应责任。对于在网站上发布的信息,网站管理者有警示、协助核实和澄清的义务。即使由于发帖量大等原因难以完全核实,网站管理者也应该在显眼的地方标出“请大家理性对待”之类的提示性语言,提醒网友理性“围观”。

  “管理好‘网络围观’的关键,在于让参与者了解事件真相,让他们在事实面前做出判断、发表观点。现在有很多个人或单位,一旦自己的事情被‘围观’,第一反应就是藏着掖着。 ‘围观者’的讨论就只能陷入猜测和想象之中,会比较情绪化,容易失控。”朱挺劭说。

  郭玉锦也认为,对于被“围观”的事件,我们不应简单封杀,应积极对待,理性、客观地阐明事实。

  如何规范“网络围观”?调查中,有68.0%的人建议,“加强网络立法,区分正当‘围观’与不正当‘围观’”;63.0%的人表示要“增强公众教育”;59.1%的人提出要“严惩‘五毛党’,避免歪曲民意”;47.6%的人表示“网站应对不正当‘围观’负责”;45.0%的人表示“当事人应及时回应问题”。仅有8.7%的人觉得“网络围观”没有问题,不需要规范。

相关栏目:『大陆评述
某大型央企600多名干部,220名是干部配偶,240名是子女 2025-08-13 [136]
九大行业调研,万字详解中国反内卷风暴 2025-08-12 [264]
我国寺庙年收入排行 2025-08-05 [280]
故宫副院长大宅被抄,狗窝都用和田玉,这水到底有多深? 2025-08-05 [304]
37人行贿张家慧 一审判决书披露完整行贿人名单与细节 2025-08-05 [285]
再造一个中国——河南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报告 2025-08-01 [445]
啤酒里加“伟哥”,赤裸裸挑战食品安全底线 2025-08-01 [552]
人民日报1984年特等奖社论《就是要彻底否定“文革”》刊发的台前幕后 2025-07-23 [803]
当越来越多的「她们」选择不结婚 2025-07-18 [879]
《中国新闻周刊》提出第四代大学正在崛起这一论述,是基于高等教育领域和整个社会出现的哪些新变化? 2025-07-03 [1096]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爱国,但是让他回国却不愿意?...“ :学术出版巨头Elsevier 彻查433名审稿人“强迫引用”黑幕 :中国3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中澳政府联合出手打击洗钱和逃税漏税 大量中国居民海外账户遭冻结 :摄影师苏唐诗与寂寞百年的故宫对话6年,3万张照片美伦美奂 :大数据分析图解:2019中国企业500强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5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