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人在海外海外留学
关键字  范围   
 
留学生五大心理压力 多重因素影响致内心孤独
来源:《人民日报》 | 2011/5/29 11:07:25 | 浏览:3523 | 评论:0

  发生在留学生身上的自杀等恶性事件,表面上看是一时冲动的偶发行为,而本质上却是心理抑郁积攒到一定程度的恶性释放,家庭压力、文化冲突和各种现实压力使部分留学生内心产生巨大的孤独感,在无处倾诉的异国他乡陷入难以自拔的心理困境。

压力之一:来自家庭的一厢情愿

  基于就业需要、高考成绩不理想、攀比等诸多原因,越来越多的父母青睐洋学位,不惜勒紧裤腰带掷巨资为子女铺设海外求学道路。然而,不少家长却忽略了物质以外的因素:孩子的性格是否适合留学?孩子的生活能力能否应付得了长时间的独自生活?更有一些家庭把孩子出国留学当作改变孩子甚至整个家庭命运的赌注,孩子是否能承受得了如此巨大的压力?

  2007年,一名未成年留学生因思想上对出国学习的准备不够,在到加拿大仅13天后,便走上自杀之路。惨痛的事实告诉我们,在对孩子的前途安排上,只做理性分析,忽略情感因素,造成了一些留学生、尤其是低龄留学生不堪忍受压力而选择轻生。

压力之二:文化冲突造成情感缺失

  出于文化和语言等原因,一些留学生很难融入当地主流文化群体,多是拘泥于中国学生圈子,生活范围相对狭窄。即便与当地学生建立起社交网络的,也会因为文化差异感到不适应。比如欧美人一般并不太愿意主动帮助人,需要你主动求助,但中国人又不好意思;欧美人表面比较热情,但要深交却不容易,让中国留学生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部分留学生出于经济考虑,为节省社交费用,除了上课就是“宅”在宿舍里打游戏、上网,过着封闭的生活。在这种状态下,抑郁、焦虑、社交恐惧都可能出现,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心理疾病。2005年,加拿大某大学3周内连续发生两起中国留学生自杀事件。知情人反映,他们都是顶尖博士生,但是平日都缺少朋友,与人交谈时总显得很忧郁。

压力之三:现实问题带来的挑战

  留学生活的现实压力从飞机降落地面的那一刻起就凸显出来:怎么从机场到学校?如何找到住的地方?在哪办银行卡和手机卡?很多留学生由于背景知识缺乏、行前准备不足,刚下飞机就想回家了,更不用说从容应付选课、打工、毕业找工作等更多现实挑战。一位在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很难既洗衣做饭又遨游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

压力之四:个人价值感的缺乏

  2007年,美国一著名高校的某中国学生因为未考到第一名,承受不了压力而自杀。许多在国内学习优秀的学生到了国外会在某个阶段非常不自信。因为语言问题、学习习惯、评价标准等因素,中国学生往往花很多时间学习,表现却差强人意。尤其是文科类专业,上课以专题报告和讨论发言的形式进行,课堂表现计入平时成绩,一些在应试教学中表现良好的学生,此时却感到难以应付,产生较大的失落感,对个人价值产生困惑。

压力之五:心理疏通渠道的匮乏

  以上谈到的4种压力是造成留学生身心不健康的常见原因,但是,真正令留学生心理支持系统崩溃的致命要素是缺乏心理疏通渠道。

  身在异乡的留学生们遇到苦恼、想要倾诉时,常常找不到可信任的人或者合适的出口。一些学校虽设有心理咨询机构,但西方人的心理解读方式并不能很好地帮助中国学生们摆脱烦恼。出于不让家里担心的目的,很多学生向国内只是报喜不报忧。

  设想如果人的心理是一个气球,随着各种压力的增大而膨胀,如果找不到“撒气”的渠道,这个气球要么自己爆炸,要么被外在的刺激因素(哪怕是很小的作用力)引爆,造成一个个令人扼腕的事件。

  某命案凶手在其博客的字里行间中,反映出他行凶前很长一段时间厌世、激愤、情绪不稳定的状况。可惜的是,在他心理处于高压状态时,没有人察觉并加以干预,帮助他走出忧郁,走出愤怒,而他自己也没有及时找到倾诉的渠道,以至于绝望放弃,选择了一条毁灭性的释放方式。

如何排解压力?

  第一,家庭要加强情商关注

  家长应该对出国留学有充分的了解,并客观衡量自己的孩子是否适合走这条道路。对于年纪较小或是性格封闭、较悲观的孩子,家长应该让其行前接受一定的心理辅导。在留学期间,家长应主动、经常地与孩子及其朋友建立联系,如果发现孩子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联系了,就要提高警惕。

  第二,行前做好充足准备

  即将出国的学生要在物质上、知识上和心理上做好充分准备。要了解可能面临的文化冲突和现实困难,考虑好如何应付语言、社交、生活自理等方面的挑战,以便出国后过好“心理断乳期”。外交部网站“出国版”的“出国特别提醒”和“领事新闻”等栏目,每年刊登涉及全球各类安全信息近500条,是留学人员做好行前功课、了解各国最新动态和注意事项的重要途径。不久后即将运行的“领事服务网”也将成为广大留学生获取海外安全知识的窗口。

  第三,建立新的心理支持系统

  留学生到达目的地后,要尽快了解周围环境,建立新的人际网络,如同学、房东、邻居、新朋友或同学会、同乡会、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等,让这些人和组织成为日后可以寻求帮助的心理安全网。

  第四,保持乐观、学会倾诉

  留学生要建立乐观的心态,调整自己对生活和学业的期望值,理性客观、变通灵活地看待自己生活中出现的人和事。如果感觉到情绪快失控了,一定要积极寻求心理安全网的帮助,不要羞于倒苦水、发牢骚。

  第五,建立畅通的求助渠道

  为更好地保护自己,留学生应该在平时就做有心人,掌握当地警察局、中国驻当地使领馆的联系方式。遇到护照丢失、人员失踪、抢劫盗窃、被逮捕关押等情况,要及时与驻当地使领馆取得联系,使领馆会在职责范围内向广大留学生提供协助。

  留学生活是一段宝贵的人生经历。其结果固为重要,过程和质量同样重要。希望广大留学生能够时刻加强心理建设,合理规划留学生活,做到平安留学、健康生活。


千年传统陋习作祟 华裔易忽略心理疾患

崔国萁

侨报,2011年05月29日

  过去的2010年,给我们留下很多伤痛,从而也让我们痛定思痛,为了不让历史成为忘却的记忆,2011年,让我们祈祷这个世界,每一个人都风调雨顺,安安康康,但华人和华裔家庭尤应把心理健康放在首位。

  不要让“心魔”成为我们生命之中不能承受之重。

华人难破千年习俗

  很少有华裔能直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尤其是一个日常举止看上去还算正常、有生活有事业的人,即使遇到精神或心理问题,也很少敢主动去求医,因为华人传统习俗认为这是难堪丢脸的事情。

  临床心理学博士,玛摩利医院儿童青少年部心理医生朱晓卿表示,不管是华裔新移民还是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华裔后代,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普遍对精神和心理疾病不够重视,自己主动寻求帮助的更是凤毛麟角,有些是学校打来电话家长才得知孩子出了问题,有些成人即使心理有了问题也是找各种借口来掩饰。

  在布碌仑八大道天天和华裔病患打交道的家庭医生叶宏也经常碰到这样的病人。据他介绍,一位50多岁的华裔妇女前来就诊,诉说自己每夜都睡不着觉,夜晚脑海里总是翻腾一些生活中的琐事,且说着说着眼泪就往下掉,然后就开始抱怨生活中谁谁对不起自己。叶宏根据经验,诊断这名华裔妇女罹患了精神或心理疾病,推荐她去看心理医生,并为她开了一些缓解的药物,建议她按时服用。几天后,这名病患又前来就诊,症状和讲述的话题与上次一样,叶医生问她是否看了心理医生?她回答说没有;叶医生又继续问道是否吃药?对方的回答依旧是no。叶医生说,这就是华人不愿面对、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有心理疾患的真实案例,华人尤不喜欢别人说自己有心理问题。

来自心理疾患的警讯

  朱晓卿表示,如果孩子在行为上突然出现变化,家长则要小心。例如,突然吃的少或吃的多,睡眠少了或嗜睡;易怒或易哭,总和别人吵架或打架;不做功课,成绩一落千丈;之前愿意和同学们交往或参加一些活动,但现在却不愿意了;以前很少出门,现在却三更半夜不回家,或者每晚都长打电话不已;对未来感到没希望等,凡是出现了和之前不一样的“变化”,都有心理上变化的可能,家长就要多加关注子女的心理健康。

  对于华裔成人也是如此。朱晓卿指出,若你每天总感觉很累,没有精力,自己的小孩子刚讲几句话你就暴跳如雷,又总觉得压抑、烦躁、消极、困惑或者觉得透不过气来,甚至有自杀或伤害他人的念头时,这些都是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警讯,这时就要特别注意并及时寻求帮助。

心理疾患需早诊早治

  朱晓卿毕业于美国康州哈福特大学(University of Hartford)的临床心理学博士,在玛摩利医院儿童青少年门诊部担任心理医生已5年,并且专长于儿童青少年与成人心理临床病症研究。在谈及华人受传统习俗影响不愿正视心理健康问题时,她抛出了自己每周要看心理医生两次的话语,让人不免大吃一惊。

  朱晓卿十分坦然地说,每个人都会面临心理困扰或疾病,这来自来两个方面,一是遗传基因,二是心理压力。她说,自己家族里爸爸家族那边有两个自杀的案例,母亲那边有一个精神分裂症病史,一般讲遗传因素会让下一代患病的可能性高,另一方面生活压力和知觉性(了解自己的能力)差,也很容易让一个人垮掉。因此,她每周去看比自己更强的的心理医生,一方面对自己有帮助,同时这也是很正常的事。

  朱晓卿介绍自己刚来美国求学,在新泽西州的菲尔迪肯森大学(Fairleigh Dickinson University)读心理学学士时,上课第一天老师给了一张纸,上面是学校附近精神和心理医生的名单,老师让他们自己打电话和这些医生联系,目的就是要学生们破除心理防线,正视自己的内心困难而挑战自己。

  所以朱晓卿表示,华人对心理疾患的防卫必须要破除,心理健康或精神疾患就像患上其他身体疾病一样,没什么见不得人或难于启齿的,而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可以避免让有心理疾病的患者贻误最佳治疗时机,以免造成病情恶化。

  叶宏则表示,华裔家庭成员间关系通常比较亲近,应多与亲人、朋友、同事沟通,相互倾诉生活烦恼有助缓解压力,走出情绪低谷。但心理疾病仅靠亲情是不够的,如果心情抑郁维持两周以上,或出现严重反常情绪和行为,影响工作生活和家庭关系,则需要心理医师开药治疗,并进行心理分析等。

你会找乐子吗?

  日常生活中学会找乐子、找乐趣,放松自己,而不是等到心理健康问题出现后再找医生来梳理,这是华裔成人保持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对此,家庭医生叶宏的建议是,走出家门去参加任何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是宗教的、社区的、同事间或亲朋好友间的,别管什么样的交流,只要能将自己的心理压力释放出来就可以。

  朱晓卿介绍,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途径可以找到乐子,例如逛街,找美食,到公园闲逛,到中文书店买本自己喜欢的书,听音乐,跑步,理个头发,换个发型,甚至烦心时洗个热水澡等都是放松自己、找乐子的方法。但她提醒华人,找乐子不是坐在家中垒长城打牌,也不是到赌场赌博。

  来自台湾,精通中华文化的朱晓卿甚至表示,宗教也会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有帮助,例如佛教中的关心概念和打坐;此外,孔子的中庸之道等也都对人们的心理健康有帮助。

  此外,还要注意不要将生活安排得密不透风,要学会让生活有弹性,只将生活的75%安排满,富余的25%用来应对突发事件和问题。

  对于华裔青少年,朱晓卿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告诫父母们,千万不要以忙当借口而忽略家长对孩子的关爱。尤其华裔家长经常把赚钱代替了对孩子的关注和爱,以为给孩子提供金钱、房屋和好的教育就是爱的表现,还有很多家长总是将“我赚钱是为了你”挂在嘴边,或者认为只要孩子成绩好,其他一概无所谓,这些都是可能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极大误区。

  朱晓卿医生还希望华裔家长能牢记一句话:Do you enjoy your children?也就是一定要愿意花时间来观察和享受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光。

  朱晓卿也再次提醒华裔家长,千万不要以忙为借口而将新生婴儿送回家乡去抚养。因为0到5岁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也是最需要保护的时期,一个孩子身心安全基础的建立,感受到重视和体味被爱的感觉,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华裔父母在孩子人生成长最重要的阶段却不在孩子身边,虽然在这几年时间里挣了些钱,但日后要为孩子罹患心理疾患付出高额的代价实在很不划算。

相关栏目:『海外留学
留学生心理自助指南一:构建你的社会支持系统 2024-11-16 [36]
川普竞选承诺:“留学生毕业自动拿绿卡”!重回白宫第一天就办! 2024-11-16 [24]
怎样选择美国大学赢取未来?--《美国留学直通车——从筹备到就业一站式指导》 2024-11-04 [235]
ED录取率比RD高3倍以上?!这几所美国Top名校,录到就是赚到! 2024-11-03 [273]
25Fall英国Top院校 “录取要求变化” 大汇总!UCL新增三大热门专业、爱大等list放宽啦... 2024-10-31 [337]
遣返判刑!中国留学生遭起诉!只因掩盖行踪,串谋删除了一张照片 2024-10-16 [703]
“出国后,我的欲望逐渐消失了......” 2024-10-13 [748]
美媒揭秘CPT暴利背后的真相!是留学生的续命神器还是定时炸弹? 2024-10-09 [813]
英国和澳洲留子双双裂开了! 2024-09-29 [922]
今年已经进入抢人模式的几所英国大学 2024-09-29 [924]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慕波:爬取7万条帖子  看看人们都是怎么吐槽相亲的 :陈文玲: 必须推动中美关系回到正确轨道 Colleen Flaherty 翻译 刘勤:MIT教授发文《美国经济评论》 :生命科学受益于明星科学家们的死亡 :北京和上海金融人的最新鄙视链 :日本政府《氢能利用进度表》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