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两岸三地大陆评述
关键字  范围   
 
海归博士涂序新自杀之痛:大陆高校“叶公好龙”般对待人才的现状必须彻底改变
2009/11/2 16:17:30 | 浏览:12321 | 评论:1

  今年6月才从芝加哥的西北大学回到浙江大学任讲师的海归博士涂序新上个月中旬意外的跳楼自杀。大陆媒体近日刊发了记者对整个事件的调查报道,让外界一知前因后果,除了让人痛心叹惋外,其间留给人们颇多思考。

  在涂博士留下的遗书中说:“在此时刻,我认为当初的决定下得是草率的,事后的发展完全没有预计,感谢一些朋友事前的忠告。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虽然因我的自以为是而忽视。”

  据他的同学反映,这位清华大学本科毕业后来美求学,最后获得知名的西北大学博士学位的年轻学子,平素学习刻苦、生活自律且不乏幽默乐观,前程可谓一片光明,即便是选择从芝加哥回中国之初,他对未来也充满乐观。

  然而,回国的3个月时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他不能忍受,然后狠心撇下幼小的孩子和年轻的妻子?目前还不得而知,只知道,在这3个月里,这位满怀期望的年轻海归一直是以讲师(或者只是资深博士后)的身份在浙大学习,也并未如自己事先预料的那样,回国就有科研项目可做。其每个月除去房租,仅能拿到 2000多元人民币的工资,而他本来在美国也非常优秀的妻子同样未能在国内找到工作,只能在家带孩子。

  而网络上则盛传:浙江大学招聘时所给出的“副教授”的承诺,一直未能兑现。从他自杀前6天还提交了申报副教授职称的相关材料,也证明了这一说法。

  可以想象,原本在美国发展顺利的两位年轻人,一下子要面临沉重的生活压力和与美国完全不同的学术氛围,高校里复杂的人际关系、纠葛的派系争斗和繁冗的论资排辈足以消磨掉年轻人的热情和信心。也就难怪本来开朗、乐观的涂序新在自杀前一个月就开始服用抗抑郁药了。

  人们可以把涂序新事件当作一个特殊的个案,鲜有海归选择这条绝路。但对于海归们来说,回国后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确实存在,适应性的心理调整很有必要。

  对于当局来说,一边是高端人才奇缺,各地不惜重金全球招才,一边则是人才怀揣热情与理想来了,却待之如草芥。大陆一些高校和机构对人才如此“叶公好龙”的做法,以及国内日趋恶劣的学术环境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迅速、彻底改变之。(钟海之)

 

相关评论:32岁海归博士自杀 能否全归咎于高校体制?

  日前,才回国三个月、在浙江大学任讲师的32岁海归博士涂序新跳楼自杀,他在遗书中说:“我认为当初的决定下得是草率的,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跳楼前6天,他提交了申报副教授职称的材料。网络盛传浙大曾给他口头承诺,却未能履行。

  不必讳言,当下高校早已不是象牙塔,一样充满腐败、丑闻、逐利和纷争。如今,学有所成的涂博士以他的自杀将这些弊端再次置于公众焦点,引发新一轮的舆论讨伐:涂序新放弃美国的机会,却遭到不公正待遇,被活活逼死,天理何存?如此质问有些偏激,但无论浙大如何辩解,他们都难辞其咎。报道说得很明白,涂序新的工资不高,住房、女儿上幼儿园等难以解决,焦头烂额,以及被称为直接导致他自杀的职称问题,却也无不指向浙大管理体制上的种种缺陷。

  舆论矛头一边倒地指向浙大和高校体制,这在感情上可以理解,但具体到剖析问题,则需要冷静,比如说:面对因循守旧、官僚化的高校体制,感到难以承受的海归博士,为何只想到自杀躲避问题,而没有想到谋求别的更好的解决之道?我国高校众多,高校间的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所高校感觉被轻视,完全可以“跳槽”到另一所高校,以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这是学术中人的应有权利,也是每一个心智正常者的理性选择。

  这些道理,为何涂博士视而不见?不得不说,这与他过于顺利的经历不无关系,“从少年到青年,一直是佼佼者,保送进入清华大学,之后就读于美国西北大学。” 太顺的人生未必是好事,它使涂序新缺乏必要的受挫折能力,一遇到棘手现实,心理防线容易崩溃。类似例子频繁发生在高校硕士博士生群体,很能说明问题。

  面对体制问题,凭个人力量确实很难改变,但不能做到“兼济天下”,至少应做到“独善其身”;动辄自杀,是对自己生命价值和寄予厚望的家庭、社会的不负责。(秀生)

 

事件报道:海归博士涂序新回国三月后自杀 遗书称国内学术圈无信

  没有人知道,涂博士是怎么从3楼走到顶楼11层,然后纵身跃下的。

  这位32岁的海归,今年6月才从美国芝加哥市返回中国。回国之前,他的悲剧毫无征兆,似锦前程在等待着他。

  然而9月17日凌晨2点,在留下了6页遗书后,他走上了他所居住的浙大综合楼顶楼。就在跳楼前6天,他还提交了申报副教授职称的相关材料。

从芝加哥到杭州

  他告诉妻子 国内有项目等着他

  1977年,涂序新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少年时代到青年时代,他一直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高中毕业保送进入清华大学水利系,“9-11”之前顺利拿到签证,全奖学金就读于美国西北大学土木工程系,6年后拿到博士学位,留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两年。

  据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提供的材料记录,涂序新是今年1月通过电子邮件与该学院岩土所联系的。今年4月,浙大的录用通知发到了涂博士手上。浙大的电子邮件中,确认给涂博士提供教职,但并未明确具体的职称。

  6月初,涂博士提前结束了美国西北大学的博士后工作回国。他告诉妻子何晶(按照当事人意愿化名),国内有项目等着他。

  何晶也是留美博士。她本科在北方某名校读经济相关专业,毕业后随丈夫到了美国。她也拿到了全额奖学金并取得了博士学位。了解涂的人说,涂博士是一个孝子,姐姐一家在杭州生活,父母在金华,回到杭州是他的首选。一切似乎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他们的女儿,本来在金华老家由何晶父母抚养,一家三口或许能在杭州团聚。

成为学术骨干

  他告诉朋友 困难比想象大得多

  涂博士属浙大“1311计划”引进的1000名学术骨干之一,每月扣掉房租到手收入2000多元。

  浙大党委宣传部部长沈文华告诉记者,浙江大学“1311计划”,即建设一个结构分明的创新团队,这个团队的组成是,100位大师,300位核心人才,100个创新团队,1000个学术骨干。在位于浙大紫金校区的教师宿舍区里,还预留着近百套没有出售和分配的住宅。不过,那些都是给“大师”们准备的。

  虽然涂博士在和芝加哥朋友的交流中,对困难早有预见,然而,困难似乎比他想象中大得多。

  涂博士并未如自己事先预料的那样,回国就有科研项目可做。6月,他回到老家浙江省金华市休息了一段时间。7月,涂博士回到杭州。28日,他租住在由浙大提供的位于玉泉校区求是村的教师公寓,公寓建筑面积57平方米。这正是涂博士居住了两个月,而后纵身跳下的综合楼。浙大人事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综合楼住房月租2000元左右,略低于市场价,从工资里扣除。

  浙江大学分管人事的朱晓芸副处长告诉记者,涂博士的待遇按讲师发放,并且给他提供4万元的房贴,支持他在杭州购房、安家。然而,这也许只是一个理想状态,涂博士的女儿不久就要上幼儿园了,现在国内大城市的幼儿园收费不菲。涂博士的妻子何晶也不顺利,她只好一边住在老家带孩子,一边找工作。杭州房价毫不逊色于上海,浙江大学紫金新校区虽然位于并不那么被看好的西区板块,每平方米价格仍然直逼2万元。

意外的抑郁

  他遗书里说 当初决定下得草率

  无从考证涂博士是否也有相似的心理落差。据他的亲属转述,他告诉家人,工资是按副教授资格发放。

  涂博士出事前,他的工作仍在按部就班进行,并担任了2009级本科新生班主任。然而,不为人知的是,也是在8月,他开始焦虑,并开始服用药物帮助睡眠。

  涂博士的学术潜力已经部分得到了证明。用Googlescholar(谷歌学术搜索)可以搜到他发表的6篇学术论文,其中3篇发在SCI核心期刊。涂的研究,集中在岩土工程的计算方法和模型领域。在国内大搞工程基建的背景下,应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他的妻子和至亲眼里,涂博士一直是一个很自信的人。在芝加哥朋友眼中,涂博士对人热情宽厚开朗,对学术潜心追求。高中同学在回忆时,也无法把他和焦虑联系起来,在没有丁俊晖的年代里,只有小混混才打桌球,而涂博士的桌球技术是那一帮同学里最好的。

  可以确定,即使焦虑过,涂博士在8月还没有绝望。9月11日,他还在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系统”中填写了申报副教授的相关信息。

  然而6天后的9月17日凌晨2时,涂博士从11层楼顶跳下。留下6页遗书,遗书里,他没有责怪任何人。不知何故,他留下了这样一段话:“在此时刻,我认为当初的决定下得是草率的,事后的发展完全没有预计,感谢一些朋友事前的忠告。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虽然因我的自以为是而忽视。”

猜测:跳楼与评职称有关

  从9月11日填报申报副教授信息到9月17日跳楼,涂博士到底经历了什么?网络盛传浙大曾经给涂博士口头承诺,但却未能履行。

  对这种指责,浙大觉得不符合常理。建工学院党政办公室科长金卫勇告诉记者,涂博士出事后,他们专门查看了学院和他来往的E-mail,都是“教职”字样,没有出现“副教授”。人事处副处长朱晓芸介绍,“教职”的意思是,涂博士在海外有两年的博士后研究经历,按惯例一进校就至少是讲师。至于能否拿到副教授职称,则要看9月的评定。而涂博士“因病坠楼”正好发生在9月职称评定期间,距离他填写申报信息不到6天。舆论普遍猜测,他的死是否和提前知道了评选结果有关,是否有人提前找他谈过话。但学校有关方面否认了两者之间可能存在联系。

反思:海归也是高危群体

  年轻海归并非人们通常想象中的弱势群体。然而事实是,他们也是一个高危群体。他们从小就承担了太多社会期望,而以当代中国社会的世俗观念看,他们中的很多人也许并没有立刻接近成功。从归国到坠楼,不过3个月,涂博士就从逐渐焦虑到抑郁。

  浙大党委宣传部部长沈文华说,涂博士刚回国,适应环境有一个过程。学校让他当新生班主任,还让他参加一些学术会议的筹备工作,正是帮助他适应。但从事后看来,对他的关心还是稍微少了一点,没有注意到他的状态。

  涂博士事件后,他生前所在的建工学院开始找年轻教师谈话,让他们有什么困难要和学院说。

  追悼会第二天,正好是涂博士女儿的三岁生日,孩子还远未到懂事的年龄。鲜花丛中的父亲形容瘦削,无法吸引她的注意。她似乎认为,父亲只是睡着了,还会再醒。

  但她的父亲涂博士永远不会醒了,父女有一张合影,孩子坐在父亲肩膀上,脸上写满笑,涂博士两手紧紧抓着孩子的脚,笑盈盈地望着镜头。这样的合影今后不会再有。涂博士只能在照片上看着女儿慢慢长大。

老同学追忆:“他是我们中的牛人”

  “土匪”是他初中时的外号,我曾经听他说,到了大学,他升级叫做“屠夫”了。一个身高和相貌都是一等一的帅哥摊上这么个名字还能沾沾自喜,应该知道他是一个乐观通达的人。随便说一下,我的绰号叫“无赖”,但我却是小鸡肚肠耿耿于怀,谁这么叫我都会咬牙切齿一番的。

  他是一个刻苦学习的人,但不是一个死读书的人,这点毫无疑问。如果说抛开他硕大的耳朵和手脚外,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他的毛笔字是自小一直到大学都没有停止(练习)。还有就是球打得好。我说的球是台球。在我们那个年代,那个没有丁俊晖和傅家俊的时代,打台球是街头混混才干的事情。我永远记得在海淀图书城附近,一干同学打台球被“土匪”涮得一塌糊涂的场景,他那谦虚的得色至今我还能回想起来。要说玩,他是一个会玩的人。简单地说,他是我们那批人中的牛人。要说吃,他也能吃,一次请客带我们去清华墙外的一个晒麦场,7元钱一斤的涮羊肉吃得人人肚圆。一个会玩会吃的牛人倘若又是年年清华年级第一,世界顶级的美国西北大学土木博士,那算不算一个super牛呢!顺便说一句,这小子口才和笔头功夫那也是一流的。倘若说一定要挑个毛病的话,如果他觉得他有道理,他是绝对不会低头的。还有就是,他爱脸红。

 

其他相关消息:湖南大学海归博士跳湘江自杀引进才一年

  近日,湖南大学一海归博士跳湘江自杀,学校于上周为其举行追悼会。

  死者南某,男,1970年生。今年5月1日刚结婚。南博士系以引进人才的方式进入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工程学院的,月薪1万元,工作仅一年。

  北京理工大学硕士毕业后,南某出国留学,先后在美国、加拿大工作,并在海外攻读了博士后学位。

饶毅:慎防廉价炒作避免伤害死者冤枉活人

  中国社会有个不好的习惯,有时利用人物去世来廉价炒作。

  人去世是悲哀的。依不同情况,可能得到尊重,也可能得到同情。

  但是,无论是对死者的尊重还是同情,不应该被媒体和不负责任的爱热闹者用来夸大事情,甚至不讲道理地冤枉活人。

  国内有很多要改进的地方。为了获得掌声而表面上为去世的人说话,不是很合适。

  批评国内单位也要有证据,不重证据、人云亦云,不是负责任的态度。

  本来应该搞清楚真相,给出事家庭提供合适帮助,给类似群体提供合适防范措施的事情,经过媒体和爱热闹者的廉价炒作,利用家庭悲伤扮演居高临下的同情者,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对于实际应该解决的问题无济于事,甚至炒作本身导致原有事件没有的副作用。

  最常见的是,因为抑郁症而导致的自杀,被媒体炒作成为怪罪活人的新闻。这样的做法,貌似同情和支持抑郁症患者,其实,可能侵害病人权益,损害病人群体的权益:以后很多单位因为害怕,而拒绝给抑郁症患者工作。

  抑郁症发病率很高,在药物控制和一定情况下,可以和常人一样工作。如果很多单位怕炒作,怕承担舆论和社会压力而不给他们工作,最后受损害的是这个巨大的病人群体。

  有些人自杀不是抑郁症,但现在很多自杀是因为患病。

  最近媒体热炒浙大青年教师事件。但是据媒体自己报道,7月回浙大,8月服用药物,9月自杀。

  如果是这样,工作刚刚开始,要说其自杀与浙大有关,有何证据不是牵强附会?为什么不是更可能是由于患病。如果要批评浙大,也要有证据,而不是听传言。如果冤枉了浙大呢?那也不是称为伸张正义。

  如果真是一回浙大就发现不好,一个海外的博士,在中国换一个学校工作,在目前还是不难的,无需以死抗争。

  前几年,科学院有个年轻人,评审没有通过自杀。也被媒体热炒。媒体为自杀的人说话,好像是正义的化身。其实可能正好相反。不能通过科学院的评审,中国还有很多单位可以去。媒体热炒,可能败坏中国科教界风气,抑制科教发展:如果不要评审,不要刷人,是用国家的经费来安抚人,而不是给尽可能好的人做工作?

  中国科技教育界,目前标准不是高了,而是低了。多数单位都很害怕刷人,很多不称职的仍然得到不应该得到的支持。原因多个,其中一个就是怕自杀的威胁,还有些怕被无理炒作。

  所以,当社会热衷低水平的媒体和凑热闹的人,比批评他们不分青红皂白的、没有冷静分析的热炒,不仅对于出事的个人不尊重、对于家庭不是同情,而且有时实际起到了妨碍公平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作用。

  媒体水平如果不能提高,可能起危险的作用:绑架好单位、胁迫好人。

  这些道理,肯定很多人知道,但是每次热点一来,不敢讲,长此以往,可能助长不良媒体。

  不依赖确切证据、不分青红皂白地炒作还有一个明显的副作用:吓得人不敢处理类似事情,远离类似事情,因为敢于负责、真正愿意妥善处理事情的人,容易首当其冲被炒作恶搞;而不负责任、拈轻怕重的人,反倒可以避免风头,在一旁说风凉话,显得高尚。

相关专题一:『海归
『考察访问』 团中央、全国青联关于举办“2011海外学人回国创业周”活动的通知 2011-11-28 [3935]
『人才交流』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应邀参加2011浙江•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大会 2011-11-16 [4670]
『人才交流』 激发海外人才回国热情 “千人计划”影响深远 400专家齐聚太湖峰会 2011-09-30 [3186]
『人才交流』 中印现海归潮 美国闹人才荒 美大学校长称:很多中国人才“脚踩两只船“ 2011-06-19 [3480]
『创业就业』 美国海归月薪1.5万元仍用光 需合理规划实现买车买房 2011-06-19 [3379]
『签证移民』 海歸一家兩籍 避稅高招 2011-06-09 [3404]
『社区动态』 欢迎您参加“海归-海外人员的归国动机/因素调查” 2011-05-09 [2962]
『海外留学』 居美大不易 中國海歸破紀錄 2011-05-12 [2515]
『百家论坛』 娶海归女生做老婆的十大理由 2011-05-11 [3433]
『国内动态』 中国政府建立“留学人员回国服务联盟” 海归将获全方位服务 2011-05-10 [2729]
相关专题更多文章
相关栏目:『大陆评述
上海比北京文明,但不及北京有文化 2024-11-06 [359]
破“四唯”、“五唯”后,评职称变简单了吗? 2024-11-06 [340]
新中国75年出国留学大事记(1949年-2024年) 2024-10-06 [920]
现存的国自然基金申请书的歪风邪气有哪些? 2024-09-22 [308]
35岁副教授:科研没劲,不如当官 2024-08-27 [531]
被“双开”的李佩霞, 揭开了女官员群体的一个内幕 2024-08-25 [493]
中国最早的人是谁?云南元谋人?北京人?其实都不是!因为专家说...! 2024-08-20 [630]
大学生最佳就业城市排行榜出炉,杭州排第三,南京排第八,第一名真的实至名归! 2024-08-21 [616]
被官媒点名批评的4所大学,毕业证形同废纸,每年大量学生被坑! 2024-08-18 [294]
高校每次改革从不触碰行政人员,只拿教师开刀! 2024-08-18 [309]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爱国,但是让他回国却不愿意?...“ :学术出版巨头Elsevier 彻查433名审稿人“强迫引用”黑幕 :中国3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中澳政府联合出手打击洗钱和逃税漏税 大量中国居民海外账户遭冻结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