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成立“社會管理委員會”到“和諧企業工作室”,從“看單點菜'到“網格化管理”,中國各地正積極探索社會管理創新,儘管形式內容各有側重,但“群眾滿意”成為各地普遍採用的衡量探索是否成功的一個重要標準。
位於中國東北遼寧省的鞍山市目前正在全市上下進行一場大動作的改革,圍繞新時期社會管理需要,全面轉變工作理念,對現有的黨委、政府的機構、職能、考核辦法等進行大力度改進創新,打造“民生民意有所呼,黨委政府馬上辦”的社會管理新模式。
從市一級的“社會管理委員會”一直到社區(村)一級的群眾訴求和服務工作站,從上到下四級新設立的機構讓老百姓在家門口,甚至足不出戶就能把遇到的煩心事乃至對政府的意見、建議傳達給有關政府部門,而政府部門也建立了一整套的辦事機制,保證老百姓的訴求得到迅速處理和反饋。
中共鞍山市市委書記谷春立表示,鞍山市進行社會管理創新,就是要加速解決群眾有事“向誰說、誰來辦、怎麼辦”的問題,讓群眾和各級社會組織無論在大事還是小事上,都能切身感受到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
2004年召開的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創新”。在溫家寶總理所作的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又明確提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各級政府一定要把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擺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中國各地對中央提出的“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創新”的要求很快做出了積極回應,各種形式的社會管理創新紛紛推出。
在北京的東城區,全區被劃分為589個網格,每個網格都有“七種力量”進駐:網格管理員、網格助理員、網格警員、網格督導員、網格黨支部書記、網格司法工作者、網格消防員,實行網格精細化管理,“一格多員、一員多能、一崗多責”。而在相鄰的朝陽區,則實行“全模式”管理,包含應急管理、城市管理、綜治維穩、安全生產、社會事業、社會保障、社會服務、經濟動態、法律司法、黨建工作等10大模塊,把涵蓋居民生活的79個大類、439個小類、3452個細類的社會事務全部數字化,居民們“看單點菜”,“管事”的人就在身邊。
此外,遼寧省“傾聽民生、為民辦事”的“民心網”聯網工程,浙江省杭州市黨委、政府的“問情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績於民”的決策及考評新機制,江蘇省南通市‘橫向到底、縱向到邊’的覆蓋城鄉的六級大調解網絡,廣東省擴大外來務工人員訴求表達渠道和內容,以及下放社會建設權力從“萬能政府”轉型“有限政府”等等。各地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和存在的重點問題,紛紛著手對社會管理體制、機制進行改革創新。
各地在社會管理創新方面的探索很快得到了群眾的熱情支持,儘管許多地方的探索還處於起步階段,但感到了方便、得到了實惠的百姓對政府的“改變”普遍持鼓勵態度。
鞍山市鐵東區福康社區74歲的居民張鳳浩和鄰居前幾天向社區反映家裏自來水以及煤氣方面的問題,事情很快得到了解決。他說:“現在啥事只要告訴社區就行,不用自己到處去找相關部門,遇事不‘抓瞎’了,在外工作的兒女也放心了”。
追求群眾滿意,成為各地出臺社會管理創新政策措施的一個重要出發點和衡量標準。在遼寧,“民心網”建立了一整套的評價機制,在這套機制下,哪個部門、地區和單位給群眾辦事越多,辦得越讓群眾滿意,就越光榮,還會受到表彰和獎勵。民心網主任韓玉起說,就是要把群眾的訴求當成為民辦事的一個機會交給承辦單位,讓承辦單位帶著積極性去給老百姓辦事。
鞍山市鐵西區則率先在政績考核上做出了積極探索,出臺了《鐵西區街道辦事處社會管理創新工作考核評價辦法(試行)》。這個考核評價辦法以群眾滿意不滿意為根本標準,考核評價結果將直接影響有關官員的選拔任用、晉職晉級、評優評先。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所長李培林認為,社會管理體制的改革是中國繼經濟體制改革之後的一項重大改革,中國體制改革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摸著石頭過河”,注重基層的實踐經驗,把自上而下的推動與自下而上的經驗總結結合起來。 “應及時總結各地探索的成功的社會管理創新經驗,並把這些經驗進一步系統化,在全國普遍推行。”李培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