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杨振宁:现在可以立传了
杨振宁:现在可以立传了
作者:王波 | 2011/9/27 17:01:04 | 浏览:2108 | 评论:0

  头发花白的杨振宁安然坐在台上,思维依旧十分清晰,只是听力已经衰退。面对记者和年轻学生的提问,他需要一次次略带茫然地转身向旁边的杨建邺询问。

  这是发生在9月15日《杨振宁传》新书发布会上的情景。76岁的杨建邺是《杨振宁传》的作者,该书增订版由三联书店最近出版。

杨振宁:现在可以立传了
杨振宁在《杨振宁传》发布会上

  “杨先生已经89岁了。”在大声对着杨振宁的耳朵重复完第一个问题后,杨建邺扭头向台下的年轻人解释道。

  在89岁的杨振宁身后,大幅海报里则正站着一个风华正茂的杨振宁。那是上世纪50年代初,经29岁的杨振宁介绍,奥本海默同意25岁的李政道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做博士后。在普林斯顿的草坪上,派斯、戴森、杨振宁和李政道四个后来在学术界大名鼎鼎的青年才俊,留下了这张照片。

  如今,在多彩的现实和黑白老照片之间,时间已几乎整整过去了60年。照片里曾亲密合作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杨、李二人,早已在40多年前经过一次推心置腹的长谈后,分道扬镳。

  这场争端,多少也推迟了《杨振宁传》的面世时间。据三联书店总编辑李昕介绍,三联书店原本在2008年就计划出版一本杨振宁的传记,但迟迟没有付诸实施,原因不仅在于没有找到理想的书稿,而且也在于杨振宁的传记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杨振宁、李政道二人的恩怨是非,三联书店不想首先在大陆提起这个话题。

  直至2010年1月,季承所著《李政道传》在大陆出版。“我们想,在三联出版一本与之对应的《杨振宁传》适逢其时。”李昕说。

  随后,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退休教授杨建邺在2003年所著的简明版《杨振宁传》,进入三联书店编辑的视野。

  早在1996年,刚刚退休的杨建邺曾致信杨振宁,想为其立传,遭到杨振宁回信拒绝——“现在还不是合适的时候”。用6年时间收集了杨振宁的相关资料后,杨建邺决定先斩后奏,在2003年写成简明版《杨振宁传》,并由出版社出版。不过在该书中,他回避了杨、李二人的恩怨历史,时间也截止到1999年杨振宁从美国的大学退休。

  2004年,杨振宁回到清华大学任教。在一家书店里,他发现了这本传记,“觉得还不错”,决定邀请作者到自己在清华的别墅“归根居”面谈,“纠正其中的很多错误”。

  三联书店则在6年后得到杨振宁本人授权,开始编辑出版《杨振宁传》“增订版”。杨建邺在原书基础上进行了全面修订和大幅度扩充,字数和图片都增加了一倍以上。

  传主杨振宁邀请作者不仅到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采访,还到他曾工作过的香港中文大学采访。成稿后,杨振宁通读全稿,纠正其中一些史料的偏差,并提供了百余幅配图。记录的历史也从1922年杨振宁出生一直到2010年,其中包括他的家世背景、学术生涯、科学成就、社会活动以及私人生活。记述的时间比此前的传记增加了10余年,而杨、李恩怨以及杨振宁回国前后的历程也成为新增内容。

  上世纪60年代初,杨振宁与父亲杨武之曾在瑞士和香港多次见面,父亲几乎每次都会劝已获诺贝尔奖的儿子回国效力。直至1973年去世,杨武之生前最终未能如愿。不过,在他去世31年后,他的儿子决定回国,实现父亲的遗愿。

  被问及前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有关“回国”的想法的变化时,杨振宁回忆,1962年的一天,他和父母在日内瓦吃完晚饭后,父亲告诉他:“我们自己小时候中国连一根针都不能做,现在中国可以大炼钢铁了,以前文盲满地都是,现在小孩都可以上学了。”只是在父亲还没介绍完“现在中国做得怎么怎么好”,便被母亲一句话打断了——“你不要光讲这些,我到街上去站了4个钟头买豆腐,结果只买到歪歪倒倒的一块儿,有什么好?”父亲顿时大怒道:“你专门给儿子错误的印象。”

  “关于我要不要回来这件事情,我的父母在我身上所产生的感情冲突是我无法能够描述清楚的,我并没有回来。这个当然有无数多的道理可以讲出来,我在那里的工作做得很好,夫人杜致礼在美国,有三个孩子,他们基本上不怎么会讲中文。”杨振宁解释说。

  1996年,在杨振宁快要退休时,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和一位副校长找到他,“希望能回来帮清华搞一个研究中心”。此时,在杨振宁看来,情况跟改革开放以前完全不一样了,“所以非常自然地就答应了”。然而,他还是未能在当时回国,因为杜致礼得了癌症,一家人为此专门讨论是搬回中国还是留在美国。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搬回中国到301医院治疗,条件固然很好,但三个孩子都在美国,无法看到杜致礼,所以还是留在美国。直至2003年杜致礼去世,杨振宁决定兑现他多年前对清华的承诺。

  “这是我个人一生里面非常重要而且非常敏感的问题,我没有办法完全讲清楚。”杨振宁在回国7年后的今天强调道。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魏加宁:美国关税战对中国与世界的警示 2025-04-03 [76]
FDA CBER主任Peter Marks博士的辞职信(附:中英文版本) 2025-04-02 [55]
刘瑜:没来的请举手 2025-03-27 [109]
勒内 吉拉尔思想下的 JD 万斯与彼得 蒂尔 2025-03-27 [100]
Raymond Ro:一位上纽商学教授的非典型跨界 2025-03-18 [275]
威尔·杜兰特:文明倒退的七种征兆 2025-03-17 [339]
何清涟:大争之世,坚守理想但要尊重事实 ——回应德国驻新加坡大使方迪娜《坚守国际社会理念》 2025-03-14 [366]
[聚焦]赵晓:从俄乌争论看中国人的主流世界观 2025-03-10 [476]
孙立平:“五大寄生虫”阻碍中国经济发展 2025-03-07 [589]
许小年:经济还要下滑3到5年,将正面抗击三头灰犀牛 2025-03-07 [624]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天安门广场喜迎“十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马亮:做院长就能够发更多论文?论文发表是不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5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