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90年代初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次提出“软实力”的概念之后,作为其中内涵之一的话语权的概念也脱颖而出。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夺取话语权也逐渐提上日程。
这两天参加第六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听到了来自世界53个国家和地区传媒人士的见解。谈的是“话语权”,论的也是“话语权”。翻看两年前在上海举办的第五届华文传媒论坛报道,谈得也多是话语权。
不过,从这几年论述来看,有关话语权的话题一直不断,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问题并没有解决。正如年年都学习雷锋,如果人人都是雷锋,就不用花大力气号召学习一样。试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许我们还真没有达到提出话语权的时机,因为与美国代表的西方相比,我们还有差距。
尽管中国经济在去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益兴起的“汉语热”也让华文媒体发出声音有了底气,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加拿大总理哈珀拜访华媒也让人看到了机遇。在这风光的背后,我们也要看到,他们真正在意的是华人的选票,而不是了解华人的民意。他们要的是当选,而不是解决华人的权益。
按约瑟夫·奈的理论,其实硬实力和软实力是一体两面。硬实力是皮,而话语权只是附着在上面的毛而已,“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硬实力的支撑,话语权问题也无从谈起。
如今世界上话语的天平,仍然是向西方倾斜。目前西方三大通讯社每天发出的新闻信息量占据了整个世界发稿量的80%,西方50家媒体跨国公司占领着世界95%的传媒市场。
在论坛上,有媒体从业人员提供了一个信息,新华社每天发布的图片、信息量已经超过三大通讯社,但真正被西方主流社会纳入视野的,仅有3%。
《世界日报》美西总编说了一番话,现在谈话语权没有意义,只有当你强大了,自然会有人关注你,了解你的所思、所想,听你所言。此话虽说听着有些泄气,但细细想想,确实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