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2月28日在北京举办记者会,重申中国应重新界定国有经济和私营经济的作用,完成向市场经济转型。
佐利克对中国改革提出的建议,概括在27日世行与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报告《2030年的中国》里,报告对中国改革提出诸多私有化建议。由于报告属于世行和中方联合发布,这份“私有化药方”,其实不算佐利克所开。有趣的是,一位自称“独立学者杜建国”的抗议者突然起立,并高喊“美国是要用私有化毒药毁掉中国经济,中国绝不能重复美国的老路”。这使记者会的新闻价值突然攀升。
按中国人传统思维,一个抗议者搅局这样的国际记者会,是犯“政治”错误的。但在多元语境下,这样的插曲反而颇具意味。西方元首,被抗议甚至遭遇低烈度的“暴力”袭击,并不鲜见,譬如,小布什总统就曾挨过鞋子袭击。见怪不怪,佐利克回应称:“坦率地说,这不是我第一次面对这种事情,以前在美国,也曾处理过类似的抱怨和抗议。我们对这种争论和抗议是非常适应的。我只是希望大家提出要求时,是以一种大家可以共同讨论的方式。”
客人不见怪,东道主也没有必要深追究。相反,“独立学者”的闯入抗议行为,也折射了国民的“独立性”,这也是多元化、个性化的国际接轨吧。值得一提的是,也许这位抗议者的观点有些偏激,但也代表着相当数量的中国民意。“私有化”是个敏感话题,尤其在现行体制下,虽然中国从1992年中共十四大就引入了市场经济体制,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核心是公有制为主体。重新界定国有和私营经济的作用,完成向市场经济转型,说易做难——把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国企私有化,就能解决中国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完成市场经济转型?这不仅牵涉到中国的根本经济制度,也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灵魂。
更重要的是,从欧美等西方国家的经验看,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英国为滥觞,西方国家掀起国企私有化浪潮,可当前西方世界却深陷经济危机泥潭。因此,私有化未必是市场经济的润滑剂,也并非发展中的中国之灵丹妙药。中国拿来了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促使中国民营经济迅猛发展,同时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竞争的局面。当然,这种竞争的市场平台也许并不完全公平,譬如国企占有政策惠利、市场准入和融资优势,但有瑕疵的竞争也比没有竞争好,个别行业垄断的市场态势也比全市场的垄断要好。
更为危险的是,若将一些具有垄断性的国企和央企私有化,譬如石油、电力、电信、银行、铁路等,不仅撼动中国国家安全的根基,也会使大量国有资产流失,形成一个权贵资本或寡头资本阶层,致使社会资源布局更加不公,行业收入分配更加不均,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2月14日,北京《财经》杂志举行的“财经年会2012夜话一:民营企业的生存现状”指出,中国GDP增长的60%以上是民营企业的贡献,在生产消费资料方面,民企占90%。这意味着,中国的民企得到了充分发展,在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方面,发挥了比国有经济更强的集群效应。民营经济或缺的,就是平权待遇。因为连中国国资委都承认,相比民企,国企占有资源优势。在资源分配不公的政策导向下,一些民企不得已采取制度外的手段求生存 ,导致更大的权力、资本弊端。
因此,理性的市场破解之道,是给予国企和民营资本平权待遇,让其在公平公正的市场平台上充分竞争,优胜劣汰,而不是用私有化去瓦解目前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