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曹林:改革有雷区,讨论无禁区
作者:曹林 | 2012/3/18 16:35:14 | 浏览:2370 | 评论:0

  公众喜欢围观两会,记者喜欢“跑”两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两会氛围的自由与开放,很多平常看起来很“敏感”的问题,到了两会都被“脱敏”了,都能从高官口中得到答案并成为话题形成讨论。比如对于“敏感”的人事安排,天津市委书记张高丽说,入选政治局常委只是个传说(《北京晨报》报道)。三亚官员回应了权贵云集三亚度假的话题,贵州官员回应了茅台推高三公消费的话题,还有官员子女出国留学、裸官、官满为患等话题都有热烈的讨论。

  敏感话题被“脱敏”,天没有塌下来!反因为不遮不掩和正面澄清,提升了政府公开透明的形象。

  对这个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接见海南代表团全体代表时,有精彩的论述,他说:随着网络微博等的迅速发展,每一个人都成为一个“通讯社”,这对宣传思想部门是新的挑战。有点不好的地方就想捂住,反倒会越描越黑。现在发生问题的,大量还是第一时间没有权威声音,或者第一时间不准确,然后第二次第三次修补,造成一次次的冲击波,越弄越被动。李长春希望大家转变思想观念,公开透明地应对。

  诚哉斯言!李长春强调的其实也是“脱敏”的问题。在这种每一个人都是“通讯社”的语境下,很多问题想捂其实也是捂不住的,官方越捂,微博越是传得疯狂。这样的信息不对称和人为敏感化,一方面为谣言的滋生创造了空间,另一方面让政府公信力大为降低,很多政府部门公信力就是在一次次的瞒和捂之中一点一滴流失了。

  在深化改革的问题上,同样须有“脱敏化”思维。深化改革的第一步,首先需要打破在讨论问题上设禁区的僵化思维。

  这种想法源于两会的观感。本报记者采访两会时发现,在讲到一些所谓“敏感话题”或发出一些批评言论时,有的人大代表总是不忘提醒现场的记者——这些话千万不能写啊。有的甚至会补充几句,说一通这个好那个好,然后告诉记者:这个可以写。其实代表完全不必有此担忧,因为法律赋予了代表表决言论免责权。讨论虽然是自由的,可在某些代表的潜意识中,他们时刻绷着关于“敏感”和“禁区”的弦,担心自己的讨论会“越轨”。参政议政时背着这个思想包袱,如何能形成自由的讨论?不正视问题,又如何能解决问题?

  越是敏感问题,越是改革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谈都不敢谈,改革何以深化?

  中国的改革确实有很多老大难的问题,甚至有很多雷区。比如户籍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医疗改革等等,并不像想象得那么简单。千万不能把中国想简单了,不要以为简单地照搬他国制度,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中国有中国的国情。改革虽然有难题和雷区,但讨论却应该没有禁区。充分的讨论和去敏脱敏,才能除雷去难,否则只会让雷区更雷、难题更难。真理的敌人不是谬误,而是对充分讨论的干扰和扼制。

  话题的脱敏,讨论的去禁,思想的解放,是深化改革的一个前提,尤其是在这个“水深了摸不着石头”(厉以宁语)的改革关键期。只有经由充分的讨论,让不同利益阶层的人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形成共识,才能让思想得到解放;只有民主的讨论,才能集中民智解决问题;只有自由的讨论,才能尽可能少地犯错误。政协委员崔永元说得非常好:不要以为领导就聪明。

  讨论无禁区,创造条件让人们批评和讨论,深化改革才能以最少的成本、最小的阵痛获得成功。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普林斯顿教授“辛辣”点评中国学生:一个普遍的「坏习惯」阻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 2024-11-16 [106]
朱民:中国经济将面临巨大的结构性变化! 2024-11-06 [420]
巫宁坤:活下去,并且“在日暮时燃烧咆哮” 2024-11-04 [461]
周其仁:中国经济高位下行的根本原因 2024-11-03 [487]
张维迎:让我最痛心的是社会变得如此虚伪,如此假话连篇 2024-10-31 [587]
达龙·阿西莫格鲁:制度视角下的中国未来经济增长 2024-10-31 [542]
钱满素:献身精神本身不足以成为一种美德 2024-10-31 [543]
战争琐思录(一):关于诺娃 2024-10-31 [540]
​“中产阶级气质”批判——关于当代中国知识者精神状态的一份札记 2024-10-27 [704]
后生可畏!这位华裔才俊掌控着全球顶尖公司AI模型训练! 2024-10-21 [793]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爱国,但是让他回国却不愿意?...“ :学术出版巨头Elsevier 彻查433名审稿人“强迫引用”黑幕 :中国3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