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世界在1960與70年代出現改變性別角色趨勢的「性革命」,不過一名美國作家指出,性革命出現30多年後,自主權增加的女性未必比過去快樂。
美國作家艾伯斯達特(Mary Eberstadt)在新作「亞當夏娃在避孕藥後」(Adam and Eve After the Pill)指出,從研究資料看來,性革命後,女性(還包括男性)的快樂逐年下降,雖然調查資料不能直接做出結論,但沒有理由不去思考,性革命真的帶給兩性快樂嗎?
艾伯斯達特認為,快樂是個人及無法量化的私密經驗,但如果性革命真如某些女性主義者所言,性自由化後女性可以比以前更快樂,為何雜誌充斥女性對男性無法成長的抱怨,和兩性對情愛關係絕望的篇章?
作者提出,許多事業有成的女性,如今願意放棄工作,只為有自己的孩子,有些女性寧願使用捐贈者的精子創造無須父親參與的下一代。
根據另一項被廣泛報導的調查顯示,26%的美國女性,因兩性關係帶來的緊張焦慮與憂鬱接受心理治療或諮商。
作者認為,性革命提出「還有更好選擇」的概念,聽來女性應該會比較快樂,但兩性關係難以抽絲剝繭釐清是非。如果性革命真給女性帶來快樂,大家得追問,現在造成女性不快樂的諸多原因。
艾伯斯達特的著作在美國社會為健保是否負擔女性避孕醫療支出辯論,保守派宗教團體強烈反對歐巴馬總統政策的時刻,引發許多討論,媒體也掀起兩性論戰。
許多評論認為保守派和共和黨,以健保避孕給付的言論立場向美國女性發起戰爭,年底總統大選女性選票將會流失。
不過保守派如艾伯斯達特認為,美國女性對避孕和墮胎意見紛歧,除非社會對性革命提出的墮胎、同性戀等議題有共識,當中還得包括是非價值判斷,否則當前的爭議只是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