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昌輝36歲時,因與同事一起發明只有人類指甲大小的「超級壓縮高效型」顯微鏡成名,為他贏得探索雜誌「最聰明」頭銜。如今這個顯微鏡研究已趨成熟,正準備導向商業化。他說,面世後將大幅降低顯微鏡成本,從以往的數千元降至只有20元,協助醫學界進行血液、水病原質方面研究。
此外,他帶領兩位華人學生鄭國安、歐肖澤進行電子培養器的項目開發。有別於以往生物、醫學慣用的模式,這種培養皿能縮短操作時間,同時改進細菌培養物生長的記錄方式。研究生鄭國安解釋:「培養皿的數據能通過USB連線傳到恆溫箱外的電腦,因此精簡人力、降低污染風險,優化和改進細胞培養實驗。」
另一項由英國研究生Benjamin Judkewitz、新加坡華裔研究生王穎敏主導的,是運用反射光深入探測體內組織。這項計畫至今耗時兩年,依楊昌輝估算,到實際運用還需十年左右,不過一旦面世將改變醫療結構,包括取代超音波、X光等,可發現最初期的癌細胞腫瘤,提早對病患進行治療。
王穎敏說,這技術比MRI核磁共振掃描更便宜、比充斥輻射的CT Scan更安全。楊昌輝指出,未來技術成熟後,反射光也能做深組織無切口外科手術,未來不需等傷口癒合,也沒必要擔憂手術疤痕,能大大縮短病患恢復體力的時間。
有別於其他學者擁有名聲顯赫的家庭背景,楊昌輝不諱言成長於平凡的家庭。他的父親是計程車司機、母親是家庭主婦,幼時在功課上也無被雙親緊盯的壓力,做研究完全來自「解決問題」的渴望。回憶在新加坡唸書日子,數學是他的最愛,即使學校功課做完,仍會繼續尋找題目計算,同時家裡的時鐘、電器,也成為他解剖、研究的實驗品,對知識的強烈渴望從小即開始萌芽。
在新加坡服完兩年半兵役,進入「一片學海」的麻省理工學院令他驚喜,一口氣便選擇電機、物理及生物工程就讀,2003年畢業進入加州理工學院擔任助理教授,如今已成為帶領學子研究學問的教授,也在結婚五年後喜得貴子。
談及指導過的華人學生,在他觀察,來自亞洲的華人智慧、才智不輸西方學生,耐心更是強項。唯獨創意還需啟發與挖掘,他常鼓勵學生從事研究工作應從「盒子外面」與「不同角度」來觀察,往往會有意外收穫而突破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