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何平研究员近日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讨会”上,作了题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发展研究”的发言,描绘了2012年—2050年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路线图”。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目标及框架设计包括以下内容:
近期目标(2011年—2015年):建立缺失的制度,实现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全体国民。所谓缺失的制度是指农民和城镇没有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老年居民。从2009年起,国务院即着手试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简称“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简称“城居保”)。到2011年年底,已实现覆盖全国60%的地区,参保人数达3.8亿。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到2012年年底,将实现覆盖全国的目标。《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到“十二五”期末,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将达到3.57亿人,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达到3.07亿人,新农保参保人数将达到4.5亿人。也就是说,届时将有超过8亿中国人被纳入养老保险制度中。
中期目标(2016年—2020年):整合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和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构建统一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长期目标(2021年—2050年):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制度更完善,城乡差距明显缩小。
何平在解释关于养老保险制度的继续改革和公平性的问题时指出,现在人们对养老保险制度不太满意,主要是机关事业单位的公务员和企业职工的矛盾,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没改革。政府在这方面的安排是每年大幅度提高企业的养老金,但矛盾依然很多。所以要增强制度的公平性,应适时出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方案,要使进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和普通工人在养老保险制度的安排上保持同样公平。
他说,我们也要客观对待现在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收入结构情况,收入结构不规范的话,要把养老金的问题理顺也是极其困难的。为什么工资结构不好调整,就是现在公务员系统内、事业单位公共服务领域内,收入分配都还不够规范。所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应当马上定下来,下决心改革。机关和企业的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调整机制要统一,国家对所有老年人退休以后的养老金保障要有一个统一的办法,比如根据物价、收入的增长,给予一定幅度的提升,这样可以缓解当前的矛盾。
中国税务总局税科所报告显示:养老服务基础工程政府须填数千亿
《经济参考报》:由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牵头的一项课题研究显示,经初步测算,“十二五”期间养老服务事业的基础工程需政府资金数千亿元,年均增支额上千亿元。目前,该报告已报送相关部委和全国人大相关委员会。
该课题组的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表示,这个数据是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基础工程的口径进行测算的,“政府资金”指的只是对公共财政投入的需求,囊括综合社区服务站、养老院床位数等各方面,立足于推动规划的贯彻落实,“几千亿是个保守的估计”,白景明强调。他特别指出,养老服务业的资金缺口取决于全社会养老服务业的需求,需求越大,缺口越大。此外,财政投入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只是引导性的,最终还要靠社会投资尤其是民营资本的跟进。
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06年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2030年至2050年将成为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2051年老年人口数量达到顶峰,之后将一直维持在3亿至4亿的规模。
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础工程包括以下重点投入:建立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与工资增长、物价上涨等因素的联动机制,把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加大投入力度确保每千名老年人拥有30张养老床位数目标尽早实现。而在老年医疗卫生保健方面,政府投入要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老年人健康监测;二是确保老年性痴呆、抑郁等精神疾病早期识别率达到40%的目标尽快实现。在老龄服务方面政府要确保80%以上的乡镇和50%以上的农村建立老龄综合服务站点目标的实现。
大陆专家学者出谋划策 破解未富先老难题
由中国老龄协会主办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讨会”7月1日在北京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建敏、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专家委员会主任蒋正华、民政部部长李立国等,与老龄问题研究专家学者200多人出席,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出谋划策。
● 60岁以上老人达1.85亿
李立国说,到去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5亿;2050年前后,将达到4.8亿左右,超过总人口的1/3,成为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与发达国家相比,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条件更复杂,任务更艰巨,时间更紧迫。
华建敏说,“十二五”时期,我国将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年均增加860万左右,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6%。2021年到2035年,我国将出现第二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年均将增加1100多万。目前全国近60%的老年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人口中,老年人口占16.3%,高于城市5个百分点。
蒋正华说,人口老龄化改变了劳动力的结构、消费需求结构和国家税源的结构,降低了国民储蓄和资本积累,而且提高养老的经济社会成本。
● 老龄产业规划需加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分析室主任李军说,“十二五”期间,中国15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将出现由升转降的拐点,这个拐点出现之后,在未来几十年内持续保持下去。2021年到2025年,是人口老龄化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相对最为严重的时期。在这个期间,我国潜在年均经济增长率将下降约2.2个百分点。在未来40年,也就是2011年到2050年期间,人口老龄化因素可以使
我国潜在年均经济增长率下降约1.7个百分点。
北京大学老龄健康与家庭研究中心副主任陆杰华说,老龄产业的发展不容乐观。我们面临的挑战:第一,产业政策不甚明朗,政府、社会、市场分工不明确。第二,产业发展需要投入,这个投入也是见效慢的,如何发挥财政、金融和科技支持力度,这是需要思考的一个瓶颈问题。第三,现阶段,产业规划缺失,基本处于无序的盲目的发展状态。第四,未富先老,老年人口消费能力有限。第五,和老龄产业相关的专业性人才队伍比较薄弱,产业发展创新人才支撑不足。第六,市场准入制度尚未健全。
● 增强养老保险制度公平性
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经济学专家辜胜阻说,从老年人口群体结构来看,需要特别照顾“失能、高龄、三无、空巢”这4类人群。我国当代家庭规模和结构变化弱化了家庭养老功能,不仅是“少子化”带来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而且是因为农村年轻人向城市的人口流动,我们有4000万农村留守老人。农村养老问题更加突出。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说,未富先老是中国面临的一个独特挑战,我们可以改变的是解决“未富”的问题。保持可持续增长、提高养老保险制度参与率,比节约养老金支出更重要。退休制度不要一刀切,应该实行弹性的制度,充分利用一部分高技能、高素质人员的人力资本存量,同时也要保护那些受教育不够的普通劳动者。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功成说,尽管中国在某一天可能出现年度的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但这种情况不是不可解决的。随着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不断扩大,使养老金支付高峰已经晚于人口老龄化的高峰到来。当前更重要的是树立对养老保险制度的信心,减轻人民的不安与焦虑。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何平说,现在对养老保险制度不太满意,主要是机关事业的公务员和企业职工的矛盾。要增强制度的公平性,建议一定要适时出台机关事业的养老改革方案。制度出台,要提前预告。机关事业与企业在养老保险制度安排上要公平,老不动恐怕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