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福特汽车的一个生产车间。 资料图片 | |
 |
周建华(右二)在与工程技术人讨论产品质量问题。 图片由周建华提供 | |
福特汽车公司全球质量执行技术专家周建华平生第一份工作是长江上的一位操船舵手。1977年,周建华加入了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的行列,进入了南京大学化工机械系学习,1982年获得机械工程学学士学位。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来美的留学生,1983年进入了美国密歇根大学深造,并于1987年获得该校结构工程博士学位。
加盟福特公司后,培训公司的职工及销售人员成为周建华的日常工作。如何让受训职工接受高深复杂的理论,并将其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去是保证福特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经过多年实践,深入浅出已成为周建华的工作风格,他正是以不断培训职工、提高他们的素质来为福特的产品质量掌舵的。
质量管理是教别人学、自己也在学的过程
福特是全球知名汽车生产企业之一,其对产品质量要求的严格人尽皆知。实现企业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无疑要依赖高科技手段与严格的企业规章制度,而且需要企业上下十几万员工共同努力——这是一项规模宏大而复杂、严密的工程。
然而,周建华这位福特全球质量执行技术专家却对产品质量管理有个直白的解释:“质量管理即是教别人学,自己也在学习的过程。”
周建华在福特工作了20年,是福特汽车公司企业质量管理的舵手,可他仍秉持中国人的老传统,为人低调,谦和待人,给人的印象更像校园中的教师。他总是说,质量管理即是把公司少数人掌握的知识与更多人分享,然后大家一起把学到的东西用于实践。
周建华常出差到中国、印度及世界其它有福特厂家的地方培训职工,让当地的职工了解如何把产品规范化、标准化,同时也把顾客的要求带回福特总部来。
不同文化中的福特车
一辆福特车由成千上万个零部件组成,整部汽车的质量取决于车上的每个零部件的质量。然而,福特的产品因顾客的要求而异:在中国、印度马路上跑的车用喇叭比较多;中国的重要人物乘车时一般坐在汽车后排,车内的烟灰缸因此要设在后排座位上;在风沙大的地区还要考虑空气过滤器的差异——同是福特车,可车跟车有很大区别,也正因如此,世界各地的福特车对每个零件的要求不尽相同。
为了培训世界各地的职工、管理人员及工程师,周建华常常往返于美、亚、欧、非几大洲的各个国家或地区,听他讲过课的人员接近万人。
周建华对中国职工的印象特别好:“给他们上课很有成就感。”周建华说,当然,在课堂上他和学员们也会遇到些难题,如在教学中所要讲授的观念以及所用的词汇都是不同的,这就需要学习。
一部汽车的零部件很多,每个零部件可能产生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光把这些零部件的中英文记牢已属不易,若要用中英文讲解这些零部件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就更难。周建华是用英文学的汽车质量管理的,在许多情况下很难马上找到对应的中文词汇。
周建华说,有时车内会发出一些细小的噪音,在中文里这种现象被称为“异响”,可其含义过于笼统,不懂行的人不易找到对应的英文词汇。而实际上这种小噪音的英文词是squeak and rattle,squeak是零件与零件摩擦产生的声音,而rattle则是零件与零件相互碰撞发出的声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时常能解决这种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这让周建华体验到一种乐趣。
曾先后代表福特到世界各地17个国家培训过职工和销售人员的周建华说,语言文化上的障碍算不得什么。
周建华在福特20年,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你不知道如何去做某一件事情,可你必需要去做好它。为了迎接这类挑战,就要随时做好准备,永远学习新的东西。”
为了家庭 妻子选择提前退休
周建华和太太张剑红是大学同学,夫妇两人到美国后又都在密歇根大学读书,数年后周建华获得了结构工程博士学位,张剑红获得了航空学博士学位,夫妇两人毕业后都被福特录用,并在底特律安了家。
周建华说,太太很敬业,工作一直很出色。可约10年前,张剑红为了孩子不得不提前退休了。当时,张剑红已是一名高级工程师,亲朋好友都感到惋惜也表示不能理解,家中的收入也大大减少了。
“可我们没有后悔,只是觉得这一决定做得太迟了。”周建华说,当时做出这个决定主要是为了两个孩子。“太太未退休前,夫妇两人每天晚上19时才能到家,把孩子们都耽误了。”
自从太太退休后,孩子们由妈妈带着参加各种课外活动,而且进步很快。“有一段时间,儿子每天3点半以后就开始训练网球了,后来他打出了成绩,还做了校队的队长,拿了冠军。”周建华虽然是在称赞儿子,可话语中充满了对太太的感激之情。
周建华夫妇热衷于社区活动。周建华是当地安华中文学校的副校长同时也是福特华人协会的主席。太太张剑红更是常年坚持在社区做义工。为此周建华夫妇常常受到社区人士的称赞,对此周建华总是谦虚地说:“这仅仅是对社区的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