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中国研究生教育“泡沫”为何越吹越大
作者:熊丙奇 | 2012/7/18 2:19:06 | 浏览:1255 | 评论:0

今年,中国研究生计划招生规模为584416人,其中硕士生517200人,博士生67216人。而在2003年,中国研究生招生总数还仅为26万多人,十年间翻了一番儿。来自《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数据显示,2005年,考研人数首次突破百万,自此,直到2009年,硕士生就业率连续下降。2009年和2010年,硕士生的就业率甚至不及本科生。(7月16日中国广播网)

如果再往前推算,根据199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当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7.23万人,以此计算,过去15年间,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增长了6倍多。研究生培养规模如此快速发展,其代价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严重下降。

总体看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之所以发展如此迅猛,有如下原因:

其一,一些高校以举办“研究型大学”为目标,在学校办学者看来,要成为研究型大学,就应该研究生招生规模大于本科招生规模,学校的办学于是围绕这一目标进行,至于质量如何,似乎不是这些学校所关心的。

其二,我国大学普遍追求“高大全”,在985高校、211院校宣布自己要办成“研究型大学”时,一些教学型大学,甚至职业院校也不甘落后,纷纷申报硕士点、博士点,并以硕士点、博士点的多少,来评价办学水平。有些大学没有举办硕士点的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具体包括公关政府审批部门,以及聘请大量兼职教授,等等。

其三,在大学本科生就业难的背景下,教育部门和高校,把研究生扩招作为就业难的“蓄水池”。我国研究生的大扩招,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几乎是同步的,为了给本科生“出路”,硕士研究生扩招就成为十分便捷的方式——按照目前的就业率统计,考研学生也是作为已就业学生统计的。当然,扩招带来的是学历的迅速贬值。

其四,部分高校借研究生培养结构调整,走研究生培养产业化道路。近年来,针对研究生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教育部门要求各高校调整研究生培养结构,到2015年,力争做到学术性硕士和专业硕士的比例为1:1。本来,这应该在研究生总体招生规模不扩大的背景下进行,可一些高校却借机增加专业硕士的招生规模,继续扩招。因为根据国家的政策,专业硕士是要收费的。这被一些考生和家长解读为花钱买学位。

分析以上原因,大家不难发现,我国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并不是从研究生教育本身出发考虑,追求的是办学的规模、办学的政绩和现实的利益,按照这种教育发展思路,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研究生就业前景不佳,是预料之中的。

不少高校在考虑研究生教育时,并没有充分被考虑如何保障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调查显示,在一些研究生招生规模较大的学校,一名导师同时带几十甚至上百研究生的情况并不鲜见。这样的培养规模,令研究生导师制形同虚设,导师根本无暇对这么多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加之大学缺乏办学自主权,所以大多数学校给研究生开设大致相同的公共课,一刀切地要求研究生在求学期间撰写、发表论文,其结果是,不少研究生想方设法炮制论文,再托人发表论文,催生学术不端。

因此,要治理研究生教育规模膨胀过快,质量严重下滑的问题,必须针对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需要加快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并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基本上是在行政主导下进行的。一方面,大学之所以重视研究生规模和本科规模之比,在乎硕士点、博士点的多少,这是因为这些是行政机构评价大学的重要指标;另一方面,最近几年来,高校研究生培养结构的调整,也是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下进行,一些高校本来不希望扩大专业硕士的招生规模,或者没有为调整做好充足的准备,但不得不按照主管部门的计划安排行事。

另外,高校内部在研究生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由行政主导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教育资源和学术资源由行政主导配置,教授在教育事务和学术事务决策中没有发言权;“导师”不导,从招生到培养、再到学生的管理和毕业,导师的权力十分有限,为此,导师也用不着对学生的培养质量负责。

只有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真正发挥导师制的作用,才能避免研究生培养的行政化、功利化,也才能给所有攻读研究生的学子合理的教育回报。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刘元春:“十五五”锚定三大主线,治理体系改革是内部结构转型的破局核心 2025-09-02 [2033]
袁伟时:人的自由有多大,是决定国家兴衰的重要因素 2025-08-20 [550]
黄奇帆的最新报告 2025-08-20 [1063]
当年大批乌克兰专家来华援建,如今状况怎样? 2025-08-21 [475]
哥大教授:美国的大学不扩招 2025-08-21 [359]
包振山、卢东祥、刘波:激发八小时外经济活力打造扩内需促消费长效机制 2025-08-12 [685]
许倬云走了,他曾喊话中国青年:我劝你们振作 2025-08-05 [828]
瑞士商会名誉主席:职业教育如何作为国家竞争力引擎 2025-08-05 [873]
梁文道:励志书读多了,人会变傻的! 2025-08-05 [861]
《陈志武教授:思辨能力才是核心能力,多数中国学生不善表达》 2025-08-05 [847]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Colleen Flaherty 翻译 刘勤:MIT教授发文《美国经济评论》 :生命科学受益于明星科学家们的死亡 :北京和上海金融人的最新鄙视链 :日本政府《氢能利用进度表》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天安门广场喜迎“十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5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