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钱振超:经济衰退致美国“啃老”现象严重 亚裔“宅男”多
来源:侨报网 | 作者:庞克 编译 | 2012/8/2 9:01:41 | 浏览:1908 | 评论:1
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钱振超:经济衰退致美国“啃老”现象严重 亚裔“宅男”多
大学毕业后找工作的梅丽莎·詹金斯,搬回家与父母一起居住。图片来源:usnews.com

经济萧条改变了美国年轻人的居住方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和父母一起居住。据一项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7至2009年间,24%年龄在20到34岁的成年人选择和父母居住在一起,而这一数字在1980年仅仅有17%。“啃老”成为美国家庭呈现的新现象,且在亚裔群体中,这一问题更为突出。

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com)称,该报告来自研究美国社会变化的“2010项目”(U.S. 2010 Project)。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报告的主要撰写者钱振超(Zhenchao Qian,音译)称,这些变化与地理差异密不可分,且种族和民族之间的联系也与年轻人“啃老”有很大关联性。不过年轻人与父母混居情况的增多令人惊讶。

“啃老”现象存种族差异 亚裔青年居家率近三成

研究发现,1980年到2000年期间,年龄在20到34岁的亚裔美国人与父母一起生活的比例大幅增长,从17%岁升至26%。这可能归结于亚裔美国人普遍的晚婚现象,以及愿意在高生活成本地区居住的趋向。

其他族裔中,大约27%的黑人与父母居住在一起;美国印第安人这一比率达到30%。而拉丁裔和白人在这一趋势上略低,分别为24%和23%。

亚裔与其他族裔的差异也反映了亚裔民众家庭观念的浓厚和对家族式生活的习惯。对待家庭和家人问题上的观念差异,是导致了亚裔青年格外亲睐与父辈生活的最主要原因。

受教育程度越低越易“啃老”

同样,受教育程度也与年轻人是否与家人共同居住有关。调查称,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中,只有8%的研究生和17%的大学生和父母居住在一起,那些只有高中教育或职业教育的年轻人与父母居住的比率分别达到29%和27%。有趣的是,未受过高中教育的人和父母住在一起的比例竟然低于与他们同等学力的人士,比例达到22%。

根据这些结果,钱教授发现,年轻人与家人居住在一起比例较高的城市,往往受教育程度越低,其中亚裔和拉丁裔人士比例居多。

“啃老”越严重 失业越多 婚姻也易出问题

研究发现,2007年至2009年,在100个大都市中,布里奇波特(康涅狄格州)、檀香山、麦卡伦(德州)和迈阿密大都市地区,年轻人与父母居住在同一屋檐下的情况最为严重,约三分之一年龄在25至29岁的成年人和父母住在一起。与此同时,爱荷华州得梅因,北卡罗来纳州罗利市和爱达荷州的博伊西,则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成年人与家人共同居住。

尽管这些统计成年人“回巢”的数据属于“看起来有意思但没什么实际用途”,但它仍然说明了一些重要发现。

例如,布里奇波特大都会区25岁到29岁的年轻人和父母同住比例最高,达到34%,同时这里还保持了约29%的相对较低的婚姻率,以及8%的失业率。而在“啃老”现象不严重的得梅因,结婚率达到53%,失业率只有3%。

综上可得出,大都会地区和父母住在一起年轻人,往往也承受着较高的失业率压力。

钱教授说,经济衰退对年轻人的打击往往最大,因为他们是“进入公司最晚,但却最先被裁”的群体。同样的,这种趋势又往往发生在低收入和低结婚率的城市,因为贫穷的年轻人大多没有钱支付婚姻费用,也自然需要家长的支持,这其中暗含着逻辑关联。

即使是那些年长而且很有可能独立的群体,婚姻鸿沟也是广泛的。经济衰退期间,有百分之三30到34岁已婚人士和父母住在一起。

“宅男”多过“宅女”

另外,这项研究也发现了一个实质性的问题——性别差距。在所有“啃老”一族中,男性占到26%,女性只有21%。这一差距在1980年只有20%(男性)对14%(女性),并且差距依然在拉大。

父母可能会慨叹和他们的成年子女居住在一起有多么不便,但是钱教授也称,这有利于家庭共担经济重担。

“和父母共居在一个屋檐下,这些成年子女不仅能度过经济衰退时期的艰难,同时还避免了许多问题。”钱教授说,“因为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更多,他们误入歧途的可能性就很小,尤其是在他们向成年转变的过程中。父母会教他们处理人际关系、学校和工作等各方面难题。”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已故耶鲁教授、美籍院士马佐平:中国芯片产业应韬光养晦,而非空谈第一 2025-10-12 [181]
中国工程院院士坦言:在国际顶级会议当中,85%的人选择在美国就业,只有4%留在中国,人才储备严重不足 2025-10-13 [177]
坐醋坛子里观天!教育专家熊丙奇批国内报道:不提诺奖得主的国籍 2025-10-09 [383]
岭大科研 | 周敏教授团队解码美国“走线”群体生存策略:网络个人主义的功能与局限的剖析 2025-10-06 [412]
哲学家李泽厚:苏轼的意义 2025-10-06 [325]
李泽厚:我希望我们的作家不必太着眼于发表,不要急功近利 2025-10-06 [276]
古斯塔夫·勒庞:群体屈从于权威,却不怎么会为善良动心! 2025-10-04 [331]
管涛:三方面因素支撑人民币汇率走强 2025-10-02 [428]
古斯塔夫·勒庞:应试教育在社会底层创造了一支无产阶级大军 2025-10-02 [391]
易中天:没有信仰的人,该何以自处和处世? 2025-10-03 [398]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爱国,但是让他回国却不愿意?...“ :学术出版巨头Elsevier 彻查433名审稿人“强迫引用”黑幕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5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