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加大經濟學家伊斯特林(Richard Easterlin)是研究幸福與收入關連性的權威,並曾於1970年代提出知名的「伊斯特林悖論」(Easterlin Paradox),反映出隨著人們收入增加,對生活的滿意度也會提升,但以國家整體而言,卻不會因為變得更為富裕而使人民對生活的滿意度等比提高。
由伊斯特林率領的一群經濟學家依此理論研究經濟飛速成長的中國,檢視包括世界價值觀調查(World Values Survey)、丕優(Pew)與蓋勒普(Gallup)等調查數據,驚訝的發現在1990年至2009年間,中國的人均國民所得與平均消費水平至少翻升四倍,但人民的平均生活滿意度卻愈發倒退,2000年中期之後雖微幅反彈,但仍低於1900年的水平。
這股趨勢與後共產主義時期的東歐國家相互吻合,但以中國經濟成長的速度,伊斯特林仍大感驚訝。他認為研究結果顯示,「中國文化因素的影響力遠遠超過經濟發展現況」,且「中國人民的平均滿意度可能再也不會回升至經濟起飛之前的水平」。
伊斯特林指出,中國社會貧富不均的問題,可能抑制人民生活滿意度向上提升,「儘管數千萬名中國人比以前富有,代步工具從腳踏車成為汽車,但看到鄰居開著豪華的林寶堅尼跑車,內心還是感到不平衡」。他認為,在中國人人都愛攀比,「能夠比別人更有錢似乎就擁有了真正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