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大学老师没有两三篇SCI,没有达到一定的影响因子,想评职称没门!”
“SCI是美国一个盈利的公司,通过评价这些来赚钱,我们国家却把它当个宝!”
“中国的大学教授,要用美国的SCI杂志作为标准来衡量,这对我们的大学而言是个灾难性的问题。SCI在中国已演变成一个毒瘤!”在广州论坛专家集体访谈会上,中山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教授、广东省计算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许跃生痛批国内学术界“唯SCI论英雄”,认为其毒害了国内许多发文量不够的优秀教师。中山大学副校长陈春声也现场“声援”许跃生,认为将SCI看得像30年前刚引进中国时一样重不合适,且中大已在今年的博导遴选方案里,大幅弱化SCI的作用。
“美国SCI决定中国教师职称”
访谈现场问及高校教师为何不愿去企业搞科研。许跃生回答这个问题很直接,他认为一是观念问题,二是体制问题。“体制问题就是大学评价体系,对教师到企业做发明不鼓励。中国的大学教授要用美国的SCI杂志作为标准来衡量,这对我们的大学而言是个灾难性的问题。”
目前国内的高校一般是以在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中发表论文等作为评教授职称的标准,即老师、专家的科研成果要发布到这样的杂志才对评职称有好处,原创性的小发明发表在小杂志上无效,不被评价体系认可。许跃生认为,“假如这个评价体制不改变,我们的大学是没法发展的,我们的原创研究也是没法发展的!”他接着“吐槽”:现在的大学老师没有两三篇SCI,没有达到一定的影响因子,想评职称是没门的。“现在大家都在比SCI,自己有了多少影响因子。我跟大家讲,SCI是个什么东西。SCI是美国一个盈利的公司,通过评价这些杂志来赚钱的。而所谓‘影响因子’,就是杂志每年发表的文章被其他杂志引用数除以它本身发表的文章数。就是这么个简单的东西,我们国家却把它当成个宝!”
“我们太过于看重国外这种评价体系了,太在乎一个老师SCI论文的数量。SCI在中国已演变成一个(学术)毒瘤!”许跃生指出,如果这种评价体系不改变,大学老师等就不敢到企业做发明,就会遏制企业的创新发展。
“SCI指挥棒毒害许多好老师”
许跃生自己现在这个做超级计算的团队,很多人都是顶着不评职称的风险在努力搞科研。“我跟大家怎么讲?你在国内评不了职称,我把你搞到国外去评职称!有时候没办法,就只能求着校领导,因为很多老师在做一些很原创性但是又不能发表论文的工作。”
许跃生所在的广州超级计算中心有一个讲师,十余年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教书育人,且教授的课程设计变化很大,课件时常更新,其他老师都不太愿意接手。此外,他还参与团队搞技术研究与研发,而这些都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到成果的。因此,他没能在近五年完成评职称所需的SCI论文数,很多年过去了,他仍只是个讲师。去年,学院与学校领导考虑到该讲师对教学对团队的贡献,给他评了高级讲师。“评职称只看发表了多少篇SCI,对他这样的好老师,太不公平。”许教授感慨。
许跃生提出质疑,“我们要有自己的评价体系,为什么我们要用SCI来衡量?为什么要拿SCI作为指挥棒?”他说,这个问题他曾在一个“千人计划”活动中提过,很多人都有相同感觉,认为这是一个很致命的问题。他说自己在国外当教授20多年,从来没有这么强烈的感觉,美国并不强调SCI,评教授会“教学与科研并重,社会活动作参考”。
相关新闻:
两名大学副校长声援许跃生,中大副校长陈春声透露:中大正尝试 告别“唯SCI论”
许跃生的一场“炮轰”,引来多位专家的“声援”。广州大学副校长徐俊忠表示,许教授讲的确实是国内科研评价体系里的一个大问题,不改进是不行的。
中大副校长陈春声也说,“我是文科的,所以我从来没被SCI害过。1985年南京大学率先引进SCI时,中国科学界真的很没自信。那个时候很多人连文章都写不出来,当时SCI成为指挥棒有一定背景,但是30来年了,我们发展到今天跟当年已经很不一样了,这种评价现状的确需要改变。比如现在中大评教授,SCI数量不够的,可以申请国际评价。”
陈春声介绍,博导遴选希望在工科和应用学科的评价里,更加看重他们在应用学科里的贡献,而不仅仅是看SCI。
相关链接:什么是SCI?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其中以SCI最为重要。
SCI是一部国际性索引,包括有:自然科学、生物、医学、农业、技术和行为科学等,主要侧重基础科学。所选用的刊物来源的国家主要有美国、英国、荷兰、德国、俄罗斯、法国、日本、加拿大等,也收录一定数量的中国刊物。
工程院院士钟世镇:中国发在SCI上论文85%都是垃圾 (陈红艳 徐利欣)
工程院院士钟世镇就此批评:“发表一篇论文,有点创新,讲了自己的观点,然后有了个试验数据,就说是创新了”
8月30日,中山大学教授许跃生曾在广州论坛专家集体访谈会上,痛批国内学术界“唯SCI论英雄”,认为其“毒害”了国内许多发文量不够的优秀教师。昨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临床解剖学研究所所长钟世镇在周围神经缺损修复材料“神桥”的新闻发布会上,“隔空”声援许跃生,称我国发表在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世界着名的一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上的论文,有用的不到15%,大批都是垃圾论文。
新快报记者了解,中山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教授、广东省计算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许跃生日前在广州论坛专家集体访谈会上吐槽:“现在的大学老师没有两三篇SCI,没有达到一定的影响因子,想评职称是没门的。我们太过于看重国外这种评价体系了,太在乎一个老师SCI论文的数量。SCI在中国已演变成一个(学术)毒瘤!”许跃生指出,如果这种评价体系不改变,大学老师等就不敢到企业做发明,就会遏制企业的创新发展。
昨日,钟世镇院士在“神桥”新闻发布会上,也就SCI问题提出批评。钟世镇表示,现在不断强调转化医学,是因为发现科技界最近几年有点“崇洋媚外”,评价科研结果一定用SCI,要在SCI中发表论文才算数,在中国发表的不算。“实际上,我们用SCI对外交流是对的,我们要跟国际接轨,但过多的就不对了。我们目前在SCI上的论文,在全世界中已经是排行第二了,仅次于美国,总数相差不远。”
“但是,我们发表在SCI上有用的论文却寥寥无几,15%都不够,另外85%都是垃圾论文——就是发表一篇论文,有点创新,讲了自己的观点,然后有了个试验数据,那就说是创新了。”钟世镇说,我们大声疾呼要搞转化医学,就是希望任何的学术研究都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这点而言,“神桥”是我们国家转换医学中非常鲜明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