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教育去行政化已经刻不容缓,它事关中国的教育能否均衡、可持续发展。只不过,统一取消行政级别或许容易,但去行政化却非一日之功,改革推进的障碍依然很多。
每年的9月10日是中国大陆千千万万教师的节日。不过这一节日却变得日益沉重——近些年来,随着各种教育问题不断凸显,民众对教育的不满情绪在增长,要求改革现有教育制度的呼声也日益高涨。这边厢,庆祝活动方才登场;那边厢,批评之声不绝于耳,质疑教师收入高、假期多、社会地位高的大有人在。这让不少教师感到压力有点大。
就在第28个教师节到来前夕,中国总理温家宝出席一个总结表彰大会时指出,“择校热”等突出问题,形成了新的不公平,要加快解决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问题。他进一步要求,推进教育改革:
一要加快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增强学校办学自主权。
二要倡导教育家办学,不但大学应由教育家来办,中小学也应由教育家来办,要改变学校行政化管理模式,取消学校的行政级别。
三要完善升学考试制度。
四要大力发展民办教育。
以上四项要求都不是新话题,却都是硬骨头。
第一项削了教育主管机关的权;
第二项砸了各类学校校长的“金饭碗”;
第三项直指高考“指挥棒”;
而第四项则需要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在中国基本上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后,接下来便是要集中精力解决“上好学”,而这一目标最大的障碍,通过温家宝的四项要求来看,莫不来自泛行政化的阻力。其中最有“中国特色”的,当属学校及校长具有行政级别。
在中国,北大、清华等31所大学被官方明确为副部级大学,其他大学的级别从厅级到副厅级不等。而数量更多的中小学,虽然没有明确的行政级别,但事实上却有严格的三六九等之分。大批校长的任用与管理归口上级组织或人事部门,以至于在地方上,教育主管部门首长的级别甚至不如一所中学校长高,这直接导致了教育主管部门事权与人权不统一,管事的管不了校长,而管得了校长的却不管事。
正因为这种事权与人权的错位,一些不懂教育、不懂教学的官员往往被安排到学校担任校长等职务,导致学校教职工积极性受打击,教育教学质量长期低下,不稳定因素不断发生。近几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指责大学内部高度行政化,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
可以说,校长作为一种行政职务对学校发展具有负面效应是毋庸置疑的,学校政府化、校长官员化让学校失去自主性,成了政府的附属机构。因为权力决定资源分配,那些有学术成就但没有一官半职的教师,想申请课题、评定职称都会比较困难,所以,在大学里出现了不少教师争着当官的现象。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行政权力本身还可以判定学术水平的高低,更是强化了行政权力的作用。一些大学在行政级别提高的同时,教育声誉与学术声誉却直线下降,大学精神加速迷失。一些知名的中小学因为行政级别提升,聚拢了更多的师资力量,加剧了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
因此,推进教育去行政化已经刻不容缓,它事关中国的教育能否均衡、可持续发展。只不过,统一取消行政级别或许容易,但去行政化却非一日之功,改革推进的障碍也非常多,关键是,能否找到一个突破口,把本属于教师的教育权利还给他们。这个突破口,或许就在重点学校。
一般认为,重点学校都是既得利益者,不可能让改革改到自己头上,这似乎很有道理。但换个角度,如果改革没有损失,甚至受益更多,那阻力就小很多。重点学校师资力量充沛,教师们有条件施展才华去教导孩子,把招多少学生、用什么教材、选谁来当校长这些权利还给他们,让家长和学生来检验教学的好坏,促进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回归。
当然,教育去行政化只是事业单位改革的一部分,医院、文化等机构去行政化也在同步推进。只有从根本上去除官本位思想,找好突破点,改革才会治标又治本,破除对人才的羁绊,实现科教文卫事业的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