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生物医学
关键字  范围   
 
警惕:阿茲海默症是第3型糖尿病
来源:中央社 | 2012/10/10 15:49:44 | 浏览:2514 | 评论:1

  糖尿病患者失智的風險較高,但失智是否屬另一種糖尿病?部分研究人員贊同此說。部分專家表示,影響數以百萬計美國人的阿茲海默症,實際上是第3型糖尿病,而非另一種疾患。

  美國「哈芬登郵報」(Huffington Post指出,就當今臨床醫學而言,總共有3種糖尿病。第1型糖尿病通常於孩童時期診斷出來,無已知病因或療法。第2 型糖尿病又稱生活型態糖尿病,但也與種族和家族病史有關。另一種妊娠性糖尿病,會侵襲懷孕婦女,但在生產後90%案例會回復正常。

  如同食物作家和健康倡議者畢特曼(Mark Bittman )最近在「紐約時報」言論版撰文指出,美國布朗大學醫學院(Brown Medical School)神經病理學家戴拉蒙特(Suzanne de la Monte)教授於2005年提出,阿茲海默症實際上只是飲食引發的另一種糖尿病。

  在戴拉蒙特的研究中,她證明在阿茲海默症初期,病患腦部的胰島素濃度和受體明顯減少,且隨著病程發展,持續維持這種趨勢。

  當研究報告於「阿茲海默症期刊」(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發表時,她在新聞稿中寫道,「阿茲海默症的許多未經解釋特徵,例如腦部細胞死亡和糾結等,似乎與胰島素訊息傳遞不正常有關。這顯示阿茲海默症最可能是神經內分泌疾病,也就是另一種糖尿病。」

  如果理解胰島素如何運作,上述理由就很有道理。人體藉由胰島素調節血糖,胰島素促使細胞從血液中擷取葡萄糖轉化成能量,當人們食用高脂和高糖飲食時,太多糖份讓細胞招架不住,細胞就不再與胰島素良好反應,這種現象就稱為胰島素抗性,如果未處置,就會引發第2型糖尿病。

  因胰島素抗性造成的血糖升高其後會破壞身體組織,引發心臟病、神經損害、眼睛受損等。當損害到腦部細胞時,記憶功能喪失就會失去判斷力。換句話說,如同部分研究人員所稱,就會罹患阿茲海默症。

  美國阿茲海默症協會指出,阿茲海默症和糖尿病罹患率雙雙不斷攀升,隨著人口老化,阿茲海默症罹患率「未來幾年將會快速攀升」。據信阿茲海默症是由遺傳、環境和生活型態等多種因素綜合造成,但此疾病屬另一種糖尿病的說法,為飲食和運動較其他因素更能預防阿茲海默症,提供了新的憑證。

  魚類、胡桃和亞麻籽等含有的omega-3脂肪酸已証明能降低認知退化的風險,如同水果、蔬菜和茶中的抗氧化物般,這些食物全都顯示有助於預防第2型糖尿病。

  健康飲食倡議者畢特曼表示,解決之道是奉行「健全」飲食,充分攝取植物、低飽和脂肪和少吃糖,以預防認知退化、糖尿病以及一大堆其他不利副作用。

相关文章:『糖尿病
『生物医学』 日本大阪大学开发出糖尿病治疗疫苗 2014-03-27 [1913]
『学人动向』 “DNA之父”诺贝尔奖得主James Watson 提出颠覆性糖尿病新理论 2014-03-06 [3200]
『生物医学』 哈佛大学科学家新发现荷尔蒙“Betatrophin” 有望给糖尿病患带来福音 2013-05-07 [3096]
『生物医学』 牛津大学发现有助治糖尿病遗传基因 可增强胰岛素敏感性 2012-09-16 [2013]
『生物医学』 新一期英国学术期刊《自然》报告:发现糖尿病药物可抑制脂肪组织炎症 2012-05-28 [2918]
『学人动向』 哈佛大學華裔科學家徐千田發現美國亞裔1型和2型糖尿病症狀的新區分法 2011-12-06 [5692]
『生物医学』 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研发治疗糖尿病的新型化合物SR1664 2011-09-07 [2052]
『生物医学』 悉尼大学:降胆固醇新药与他汀类药物一起服用可改进2型糖尿病患者情况 2011-08-06 [2084]
『生物医学』 全球首例 美国Cytograft公司为糖尿病患者成功移植捐赠细胞制成血管 2011-06-29 [1766]
『生物医学』 哈佛大学:看电视过久的危害大于估计 增加因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 2011-06-18 [2156]
更多相关文章
相关栏目:『生物医学
日本人真是“徐福”后代?Science子刊发布基因组研究,发现日本人的三种祖先起源! 2024-04-21 [88]
喝黑咖啡或可降低抑郁风险 2024-04-21 [93]
住满了亿万富翁的神秘小岛,技术上已经实现永生? 2024-04-20 [61]
有10%的人从来感受不到压力,但他们也更容易受伤 2024-04-16 [113]
加拿大150万人可能患上这种病 比癌症更可怕 2024-04-16 [125]
别再抗拒亲亲抱抱举高高!最新Nature子刊研究:触摸干预可以给所有年龄段的人带来健康益处,包括减轻疼痛、抑郁和焦虑等 2024-04-16 [264]
睡眠不足是如何影响你的大脑和性格的? 2024-04-15 [135]
如何不再偏执地要求自己丨《摆脱强迫症》 2024-04-15 [102]
胆小慎入:把人全身的神经都抽出来,会得到什么? 2024-04-13 [136]
原来鼻子也是「情绪器官」? 2024-04-10 [195]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摄影师苏唐诗与寂寞百年的故宫对话6年,3万张照片美伦美奂 :大数据分析图解:2019中国企业500强 张梦然:英国惠康桑格研究所:人体内的微生物与出生方式有关 :美众议院将调查华裔部长赵小兰“利用职权为家族谋利“ :UCLA CCS 2019 Fall Quarter Lecture Series Overview 谭晶晶:美国科技界高度关注中国科技创新进展 :推荐:2019年底前中国高校重要学术论坛(10月 - 12 月) :黄奇帆:今后10年,中国经济将发生5个历史性变化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xye说:留言于2012-10-12 01:25:24(第1条)
尊敬的领导、董事长、企业家、中国精英: 您们好!

阿尔茨海默病,或称“老年痴呆病”,是一种原因未明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即是大脑一种的病变,临床表现为认知和记忆功能不断恶化,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性减退,并有各种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老年痴呆病还没有特效药。每年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今年9月底,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多家媒体共同发起“关注失智老人”新闻公益行动和为“痴呆”正名问卷调查,呼吁通过“改名”消除对阿尔茨海默病人的歧视。

阿尔茨海默病是英文Alzheimer的译音,是由德国巴伐利亚州的神经病理学家Alois Alzheimer于1907年首先发现,并以其名字命名。该病名难记难读,不易在社会平民大众推广。而中文病名"老年痴呆病"是根据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来命名该病,本无歧视之意。当然,痴呆、精神病、艾滋病、梅毒等等都是不好听的名字,容易引起羞耻感和遭遇歧视,有人建议将"老年痴呆病"改成"老年失忆症",但我认为光正名改名是无用的,必须加大加快研发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工程!

据报道: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人约1000万,平均每年还有30万新发病例。因为随著人们年龄的增长,大脑的有毒的垃圾蛋白越积越多, 从而破坏大脑的正常功能。近1/4患者会隐瞒或掩饰被诊断为“痴呆”,主要原因是羞耻感和遭遇歧视;40%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会受到排斥;60%的患者被诊断为“痴呆”后,最可能疏远或者失去联系的首先是朋友,其次是家人。近日,央视关于老年痴呆症的专题节目让很多观众看得揪心不已,尤其是当蔡国庆含着眼泪叙述自己母亲罹患此症的辛酸经历时,相信很多的观众都会落泪。相关机构提供的《人口结构报告》“老年痴呆症专题”显示,由于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到2050年时,如果没有找到有效的治疗方式,全球痴呆症病例将达到1.5亿例,为目前的3倍。“老年痴呆症已经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患者家属在治疗和护理上的花销已经高达4500亿欧元。”

最新研究表明,老年痴呆症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的普遍程度被低估。绝大多数老年人和其家属将老年痴呆看成是“老龄化的一种正常表现”,是自然衰老,不需看病,有的患者已病重到认不出家人或自己,穿衣吃饭等行为都极端异常,家属仍认为老人没病。等到老人病情非常严重,家属想起就医时,往往已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约只有20%的病人求医问病。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的风险不断增大,60岁以上的人群患病概率每5年翻一番。60岁至65岁间男性患病概率为1.6%,女性为0.5%,在70岁至74岁年龄段中,相应的比例分别增长至4.6%和3.9%。按此预估,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到2050年,仅在亚洲就将有6100万老年痴呆患者。

2012年10月10日(即今天)是第21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我国确定的宣传主题是“精神健康伴老龄,安乐幸福享晚年”。我从1989年起在美国从事阿尔茨海默病及其它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已有二十多年。我早在1994年起就应邀回国在上海长征医院等地讲学,呼吁重视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 并在"脑老化与老年痴呆"一书参与发表二篇文章(参看"脑老化与老年痴呆(1994年版)"一书附件)。我在2010年就从美国纽约著名的医学院辞职回国参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并申请了多个专利(见附件),发表了一些文章(见附件)。我希望能研发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多肽药物、中医药和保健品, 以便从根本上解决阿尔茨海默病的问题,造福1000万中国的阿尔茨海默病人(见我的项目计划书),使我国人民真正做到“精神健康伴老龄,安乐幸福享晚年”。但我的项目研发急需资金和社会多方面的支持。我很高兴与您见面认识,希望您能在百忙之中关注我的项目。如果能得到您的帮助和支持,我将十分感谢。请随时与我联系。祝好!

叶学敏博士敬上 (手机: 18600143450, email: xye1630@163.com),
2012年10月10日于长春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