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國官員渲染中美貿易逆差,並借此指摘中國、迫使人民幣升值時,他們有意無意地忽視了一個重要的事實:美國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獲得的巨大利潤並沒有被計算到美國的進出口統計中,反而在將自己產品返銷國內時成為促成中美貿易逆差的關鍵“推手”。
中國商務部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進出口額的55.2%由外資企業完成;其中55.9%的出口是外資企業實現的。儘管被稱為“世界工廠”,中國83%的高科技產品出口和75%的電子產品出口均是由跨國公司完成的;其中出口美國的高科技產品中,90%以上是外資企業主導。
2007年美國加州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一台由美國蘋果公司開發的售價299美元、30G容量的iPod音樂播放器,其中生產設備和生產線設在國外的蘋果公司以及零售商能夠獲得設計和行銷費用163美元。負責製造和出口零部件到中國的亞洲國家獲得了132美元,中國企業僅僅獲得4美元組裝費用。
然而,中國每向美國出口一台組裝完成的iPod,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就增加150美元。
顯然,中國大量廉價的勞動力幫助美國等國家的跨國公司削減了成本,增加了利潤,而中國企業卻為區區4美元收入要承擔巨大的“逆差”責任。而在這一大背景下討論中美貿易逆差問題,不僅貿易數字顯得蒼白無力,逆差本身已成為“偽命題”。
事實上,數字所表現出的所謂“逆差”並非貿易失衡的表現,更與人民幣匯率無關,而僅僅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產業鏈中位置不同的體現,是一種互利互惠的合作,而不應成為一方向另一方施壓的籌碼。
還需指出的是,導致中美貿易逆差的另外一大原因是美國長期以來一直嚴格限制高科技產品的對華出口。在美國2007年開始執行的“中國政策條例”中,限制了對華出口產品共涉及20類、31個項目,其中包括飛機和飛機發動機、水下照相和動力系統等。
數據顯示,2001年中國進口的高科技產品中18.3%來自美國,但到了2008年,這個數字下降到8%。究其原因,是美國出口管制政策嚴重阻礙了美國對華高科技產品出口。
中國美國商會2009年4月在一份白皮書中建議美國政府重新審視其對華出口管制和簽證政策。白皮書中提出,美國的對華技術出口落後於歐盟和日本,這有損於美國的經濟利益。中國2008年的技術進口額共計295億美元,較2007年增長11.4%,並仍有巨大的增長潛力。
至於美國官員聲稱中國為外企製造障礙、中國市場不夠開放,更是無稽之談。事實是,外資企業在中國多個產業中佔有很大比重。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報告指出,到2005年底,在中國已開放的28個重要產業中,外資企業已在21個產業中擁有不小的資產控制權。中國8大飲料公司已有7家被可口可樂或百事可樂收購;4家大型洗衣粉企業已有3家被外資企業納入囊中;年產量超過500萬噸的啤酒企業的合資率也已超過70%。
中國美國商會2009年3月發佈的《2009年中國商務環境調查報告》顯示,受訪的400多家美資公司在2008年總體營業情況較好,74%實現盈利,91%選擇繼續擴大在華業務規模,只有2%取消了在華投資項目。
外交部發言人馬朝旭指出,在貿易逆差和人民幣匯率等問題上,指責和施壓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只有客觀、理性地看待中美經貿合作中的諸多問題,堅持平等協商妥善處理,才能夠真正實現經貿合作“雙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