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中心刚刚完成的“中国研究生教育与学科专业评价”课题显示,目前中国有30多所高校每年研究生的招生计划和在校生规模都在不断扩大,部分已超过本科生。2012年,武汉大学研究生招生规模7704人,已超过本科生7650人的招生计划。华中科技大学今年研究生招生规模7652人,本科生7500人。北大清华两校的研究生总数已超过本科生,其中清华大学本科生与研究生比例为0.61:1。2013年,全国高校的这一趋势还将扩大。
研究生扩招始于2003年,当年全国高校共招收研究生26万人,今年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则达584416人,10年间翻了一番。然而,近年来,硕士生就业率连续下降。2009年至2011年,硕士生的就业率甚至连续三年低于本科生。
扩招还使得高校原本不“富裕”的师资捉襟见肘。2008年,五年一次的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表示,中国15.7%的研究生导师指导的在读研究生在10人以上(含10人),还有近1%的导师指导的在读研究生在20人以上,甚至达到30人。而美国高校中每个导师同时指导的研究生人数一般为2—3人,5—6人就已属较高水平。武大中国科学评价中心说,中国研究生教育最当紧的是控制规模,提高质量。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对此现状也很担忧,他说,“本身我们研究生质量就在下滑,再如此扩大规模,质量还将进一步下滑,甚至会超出我们的估计”。
缓解本科生就业难,还是为追求研究型大学?- 本研比例倒挂 高校也很无奈
研究型大学,不在于规模有多大,而在于水平有多高
今年,中国研究生计划招生规模为584416人,与2003年的26万多人相比,10年间翻了一番。这些多高校扩大研究生规模,是为了缓解本科生就业难,还是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
高校出现本研比例倒挂现象
当年,本科生出现就业难现象,有人提出扩大研究生规模来缓解。一时,众多高校竞相追逐研究生规模。重点大学定位为研究型大学,扩大研究生规模,一般本科院校则乘机申请硕士点、博士点。研究生扩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科生就业难,但高校主要还是看中了研究生招生巨大的生源市场,迎合了社会上畸形的高学历消费需求。从去年的毕业人数来看,北大、中科大、清华等10所高校的研究生毕业人数,都超过了当年的本科生毕业人数。其中,中山大学的研究生毕业人数比本科多3300多人,中国人大、中南大学多出2800多人,北大多出2500多人。这就是说,至少3年前,这些高校的研究生招生规模就超过了本科生。
武大2002年硕士生招生计划只有4000人,此后增长很快,2006年4800人,2007年4900人,2008年5000人,2009年5900人,2010年6100人,2012年招生规模达到7704人(硕士生6140人,博士生1564人),而2012年本科生招生规模才7650人。2012年,华中科大研究生招生规模7652人(硕士生6210人,博士1442人),本科生7500人。而武汉理工和华中师大硕士生也发展很快,今年的招生数量分别是3730人和3130人。
北大清华两校的情况比武汉高校更严重,研究生总数早已超过本科生,其中清华大学本科生与研究生比例为0.61:1。
有的导师一人带30个研究生
研究生的不断扩招,使得高校原本不“富裕”的师资捉襟见肘。
近几年来,媒体频频见报,称一名教授带十多名甚至数十名研究生,有些学生一年也没见过导师几回。“一个人带这么多学生,怎么可能培养出好的人才来。”
有资料显示,2008年中国博士学位授予数就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2009年,全国在校博士生24.63万名,是1999年的4.56倍。
武大中国科学评价中心调研发现,目前,包括北大、浙江大学、武大、华中科大等6校在内,每年招收研究生规模在6600以上,这意味着,这些高校研究生在校规模超过2万人,其他万人规模的高校更是不在少数。
这么多的学生,那么师资力量如何?2008年,五年一次的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表示,中国15.7%的研究生导师指导的在读研究生在10人以上(含10人),还有近1%的导师指导的在读研究生在20人以上,有的甚至达到30人。而美国高校中,每个导师同时指导的研究生人数一般为2—3人,5—6人属较高水平。
一直以来,武汉大学在不断扩大研究生导师规模。目前,博士生导师1290余名,硕士生导师2680余名,相比国内其他高校,师生比例算不错的,但面对如此多的研究生,也还有些吃力。
按照国际经验,一位导师同时指导2—3名研究生效果较好;5—6名是导师精力许可范围内、能够保证培养质量的上限。考虑到我国研究生培养的现状,按照一个导师一年招收1—2名研究生计算,3年内同时指导的研究生数量应为3—6名。
硕士生就业率不如本科生
《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数据显示,自考研人数首次突破百万的2005年开始,一直到2009年,硕士生就业率连续下降。2009年和2010年,硕士生的就业率甚至不及本科生。
一份来自江苏省人才市场的统计也佐证这种尴尬:2011年高校毕业生中,研究生就业率为86.62%,本科生为90.30%,专科生为94.10%,研究生就业率低于专科生就业率近8个百分点。
武大中国科学评价中心负责人说,中国目前有30多所985高校自我定位为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大学与教学型大学之分,来源于国外。随着我国本科生规模扩大、质量提高,中国985高校渐渐加快了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步伐。邱均平说,我国有几所大学是国际上承认的研究型大学,虽然这还没有定论,但我国的研究型大学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这些高校,以为研究生规模扩大了,就是研究型大学了,其实相差甚远。
质量下降该“刹车”了
中国研究生最当紧的是控制规模,提高质量。有些导师招得太多了,有些资深教授,一届就带5、6名博士,10多个硕士生,几届下来都有一个班的规模了,他有那么多精力吗?相比全日制研究生,在职研究生质量更堪忧,高校为了争取所谓的社会资源,不惜为一些官员大开绿灯。
“高校如此扩张研究生规模,是急功近利的表现。”熊丙奇质疑高校的做法。但他同时认为,有时候学校也很无奈:社会评价高校的“好”与“坏”,往往会看它有多少个硕士点、博士点。他建议,高校应尽快去行政化,扩大高校自主办学权,将办学权力交给学术委员会,由专家教授来办学,这样才能办出特色学校来。“研究生型大学,不在于它的规模有多大,而在于它的水平有多高。”
博士招聘会难觅合适工作 供求要求不匹配成问题(汪恩民 李梦清)
杭州举办世纪精英2012西博会杭州高级人才招聘会暨百名精英博士展示活动。招聘会上,十来名博士生反应合适的工作很少,而招聘方也面临招人难的问题。目前人才市场供求双方要求不匹配是最大的问题。
这次招聘会有50余家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参会,招聘中层以上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了数十个博士岗位,有85名博士入场走向前台参加应聘。
金融学博士生陈晔峰两年前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目前在浙江台州一家公司从事管理工作。“现场的岗位中金融方面的很少,只有一个银行部门副职的岗位比较适合我,但提供的薪资只有我目前工资的一半。”韦安阳是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系的一名准博士毕业生,他把简历投给了新奥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他向招聘人员介绍自己的求职岗位为研发或管理类,但却被告知这次的招聘主要是针对分销人员。之后,他还向昆山人力资源市场投了一份简历。“发现适合自己的岗位好少。”
浙大的工学博士冯丽娟也碰到了这个问题,她在大学期间主攻土壤学方面的研究,看到现场的杭州大地环保工程公司与自己的专业比较符合,就上前投了简历。但也被招聘方告知这次只招项目经理、技术工程师等岗位,与她的专业并不符合。另一名数学专业的博士生在招聘会现场逛了一圈,脚步停留在杭州师范大学的招聘摊位前,感慨到:“好像只有学校能容纳我。”
同时,在招聘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一边是博士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一边又是企业找不到合适的高级人才。浙江八方电信有限公司目前正面临产品的升级和突破,很需要研发人才,这次来参加招聘会是想招到适合岗位的博士生。前来询问的人不少,但真正适合这个岗位的还是比较少。。
目前很多企业面临转型升级,因而在博士生的需求量上逐渐增大,但招人并不见得这么容易。这是招聘方王伟的疑问,也是在场不少招聘者共同的疑问。
现场大连万达集团宁波公司透露,最大的问题出在应聘方与招聘方的信息不对称这个问题上。公司除了通过当地报纸、招聘网站以及招聘会等方式招聘人才外,圈内朋友间的介绍也成为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杭州人才市场招聘顾问分析,目前反应出的问题最大的原因在于人才市场供求双方的要求不匹配。今年经济形势不好,很多人在求职方面更为谨慎,不敢轻易跳槽,而用人单位也不太愿意出高薪招人。“这样一来,双方的匹配要求大大增加。”
此次招聘会上,主办方杭州人才服务局提前通过电话邀约人才到现场与企业洽谈,并将近期有效高级精英人才简历汇编成册,供参会单位免费查询,使现场220人次达成了选人择业意向。本次招聘会共推出1460多个高端岗位,共接待了海内外高端人才1785人次,需求列前的高级管理、电子通信、生产制造等岗位分别占总需求的13.3%、12.6%、6%,岗位年薪底限为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