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两岸三地大陆评述
关键字  范围   
 
面对“中国式”问题 政府不能置身度外
来源:侨报评论员 | 2012/10/27 8:18:52 | 浏览:1343 | 评论:0

不管怎样,眼下的揭短,终极指向是希望中国越来越好。不论是国民还是当政者,都要勇于为注入新的“中国式”内涵而谋变。盼未来的“中国式XX”,不再代表落后与负面,而是成为先进、正能量、国家魅力的代名词。

最近中国媒体上什么词最热?“中国式XX”。凡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病、中国问题,统统被打上了“中国式”标签。这个在网上像病毒一样流行起来的短语,仿佛一面镜子,让海内外华人看到了中国社会或隐或显的一些丑陋。

过马路不管红灯绿灯,凑够一堆人就集体闯过去,这叫“中国式过马路”;家长在孩子放学时驾着各式交通工具,早早在校门口翘首以待,人群之众仿若集市,严重影响学校周边交通,这叫“中国式接送”;属于该系列“中国式XX”的还有“中国式跨栏”(为求方便直接跨过马路中央隔栏),“中国式挤地铁”(几乎被挤成平面,骂架等小摩擦是常有的事)、中国式吐痰(随地吐痰)、中国式大声喧哗(公共场合肆无忌惮地大声说笑)、“中国式送礼”(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先送给别人一点好处)……

这些属于国民陋习、社会积习层面的问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人们见怪不怪,现在被媒体、网民郑重其事地摆出来一一说叨,既可以看成民众对现实问题的抱怨,也可以看成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中国人在国民形象、精神追求上的一种提升。

这样热闹的“全民大讨论”,一方面会对提高个人素质、养成文明举止形成舆论压力,另一方面也挖出了表象背后的一些必然,比如“中国式过马路”的确有个体规则意识薄弱的原因,但也不乏中国马路红绿灯时间不合理等设计缺陷;而“中国式接送”的确有家长过于溺爱孩子之嫌,却也与交通事故多发、拐卖儿童事件多发等社会原因息息相关。无疑,这也让政府相关机构在这场大讨论中难以置身度外、高高挂起,而必须面对自己失责的环节进行检讨、修复。

如果说上述的“中国式XX”系列病症,还主要是针对国民、社会等笼统的对象,那么,下面的“中国式XX”,就该直接拷问各级政府机构的施政之弊了。比如:

——“中国式治堵”,即简单地用限行限购、收取拥堵费等行政手段治理城市拥堵问题,导致越治越堵、民心添堵。

——“中国式造城”,即不顾城市发展的科学规划与综合规划,热衷上项目、盖楼、修路,像画大饼一样盲目扩张城市规模,甚至出现“空城”、“鬼城”。

——“中国式养老”,即随着中国进入老龄社会,面临的养老问题日趋严峻,养老床位缺口严重、养老金也捉襟见肘,出现“未富先老”、“老无所养”。

——“中国式产业升级”,面对国家推出的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一些地方官员、国企掌权者不顾实际,狂热地上马所谓的新兴能源项目,搞技术“大跃进”,重蹈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的覆辙。

——还有诟病颇多、当局已经下令要“自我革命”的“中国式审批”,即政府对社会、市场管得过多过死,导致行政权力扩张、腐败滋生,出现审批一个企业项目需要敲上百个公章、注册一家企业耗时经年之久、找不到挂靠机构就无法注册社会组织等怪象,严重伤害了市场与社会的活力。

这些问题的出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车轮在滚滚向前的过程中,面对汽车社会、城市化与城镇化、老龄社会、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现代政府治理等从未遇到过的新课题,加上习惯于自上而下管治社会的传统惯性,表现出了摩擦、打转、打滑、侧歪等一系列的不适应。

对此,施政当局唯有以向世界取经的开放眼光、广纳民智民意的低姿态、打破种种利益垄断格局的勇气、建立公共治理科学流程的智慧,才能让中国社会这列快车平稳地驶向新时代。

综观种种或单一呈现或交织一起的“中国式”问题,这个词汇的背后,隐含着中国人对自己所生活的国家的多少复杂情绪,既有几分“这个问题恐怕改不了,认命吧”的调侃与司空见惯,也有几分“盼望有所改变但似乎总难见起色”的无奈与失望,更多的是“不能总是这样,已经到了必须改变之时”的反思与批判。

不管怎样,眼下的揭短,终极指向是希望中国越来越好。不论是国民还是当政者,都要勇于为注入新的“中国式”内涵而谋变。这种“变”,越快越好,因为吁变的呼声已经响彻社会四周。盼未来的“中国式XX”,不再代表落后与负面,而是成为先进、正能量、国家魅力的代名词。

婚姻也有“中国式”? (钟海之)

涉外婚姻需要双方婚后在生活方式、文化习惯、心态、价值观等方面作深度调整,并对对方文化有深刻认知和认同。此时,“包容”显得尤为珍贵。

美式脱口秀笑星“北美崔哥”一篇《老外吐槽娶中国老婆的下场》的博文,近日惹来数百万网民热议。该文描述了多个美国人娶了中国太太后的生活经历,并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旦你娶了中国太太,就等于娶了她全家,不到半年,她爹、她妈、她二姐、她二姐的孩子就排着队全来了……我好端端的一个美国家庭,一眨眼工夫,就被中国人给占领了”。

不只是娶中国妻子,嫁给中国男人也一样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嘘寒问暖的七大姑八大姨,会让从未见过此等阵仗的老外心生怯意。

当然,由于作者的娱乐化背景,这篇文章略显夸张,读者较真不得,更用不着上升到“妖魔化”中国新娘、新郎的高度加以斥责。不过,文章流露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确是不争的事实,值得海内外华人思考。

在地球越来越成为一个村落的今天,走出国门的中国人已越来越多,对涉外婚姻也早已司空见惯,并多持包容态度。在老外看来,中国女子善良温柔,中国男人勤劳朴实,于是在爱情火花的擦碰下,一桩桩与物质、习俗几乎无关的涉外婚姻成为了现实中的佳话。此前,广州中山大学的一名保安成功迎娶瑞典美女,就曾让无数大陆网民艳羡不已。

可是,对于中国人来说,婚姻已不是一对恋人之间的小事,而是两个家族共同的大事,台湾学者孙隆基就曾指出,“当(中国人)结婚之时,必然是两个家庭的组合”。两个年轻人的婚姻,嫁妆和彩礼展示的是两个家族的身家;他们的悲欢离合,将直接影响两个家族的幸福。在这样的婚姻中,爱情难以占据主导地位。而在崇尚个人主义的西方社会,婚姻更多的是两个个体的结合,其基础是爱情和两性相悦,并没有太多文化背景考量。

显然,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短时间内难以跨越,这也是很多涉外婚姻并不幸福的症结所在。缩小这样的差异,需要双方婚后在生活方式、文化习惯、心态、价值观等方面作深度调整,并对对方文化有深刻认知和认同。此时,“包容”显得尤为珍贵。

今天,中国社会的开放前所未有,国人同胞的知识和见识也在不断增长,如何对待涉外婚姻,不至于让老外如此“惊讶”,既是个人和家庭的事,也是一个社会、一种文明的事。

相关栏目:『大陆评述
上海比北京文明,但不及北京有文化 2024-11-06 [296]
破“四唯”、“五唯”后,评职称变简单了吗? 2024-11-06 [274]
新中国75年出国留学大事记(1949年-2024年) 2024-10-06 [916]
现存的国自然基金申请书的歪风邪气有哪些? 2024-09-22 [302]
35岁副教授:科研没劲,不如当官 2024-08-27 [529]
被“双开”的李佩霞, 揭开了女官员群体的一个内幕 2024-08-25 [488]
中国最早的人是谁?云南元谋人?北京人?其实都不是!因为专家说...! 2024-08-20 [625]
大学生最佳就业城市排行榜出炉,杭州排第三,南京排第八,第一名真的实至名归! 2024-08-21 [609]
被官媒点名批评的4所大学,毕业证形同废纸,每年大量学生被坑! 2024-08-18 [288]
高校每次改革从不触碰行政人员,只拿教师开刀! 2024-08-18 [304]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马亮:做院长就能够发更多论文?论文发表是不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