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人是懷抱著快樂與感念的心情來參加「西南聯合大學建校七十五周年紀念大會」;西南聯合大學當年在烽火連天、強敵壓境之下,由三校聯合,絃歌不輟,「五色交輝,相得益彰」,「中興業,須人傑」,培育許多傑出人才,賡續卓越學術研究,創造了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蹟;今日有幸躬逢盛會,對身為新竹清華的代表來說,既是尋根之旅,又得以拜見許多故人前輩,內心充滿溫馨感動。
北京清華、西南聯大與新竹清華共同的聯結是梅貽琦校長,上週五與六,也就是十月二十六與七日,新竹清華舉行「梅貽琦校長逝世五十周年紀念會」,承蒙北京清華的顧秉林前校長與雲南師大葉燎原書記均率團共襄盛舉。紀念會不僅緬懷梅校長事蹟行誼,並就與其辦學理念契合的主軸,包括通識教育、體育教育、全球化、學術自由與校園民主、大學的學術基礎與發展、人文教育與大學精神研討。
梅校長於1956年自美轉到台灣創建新竹清華,從尋覓勘查校地到籌措經費,披荊斬棘,蓽路藍縷,以六十八高齡,從親自打字、照料抄寫蠟板、油印考卷、檢齊裝封、監考、閱卷、登記分數,圓滿完成招收第一屆研究生十五人開始,第三屆研究生中即有李遠哲先生日後榮獲諾貝爾化學獎,加上華人中最先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楊振寧和李政道先生出自西南聯大,使得清華成為華人地區唯一擁有三位諾貝爾獎得主的大學,而都出在梅校長任上,誠如「南渡北歸」作者、名作家岳南先生所言:「這個人才輩出,碩果延綿不絕的局機,不是偶然」。
在台灣清華,我們處處可看到梅校長的遺澤,新竹清華的校地是梅校長親選的,依傍十八尖山,有成功、相思、昆明湖,沿襲北京清華園的「山明水秀」、「湖光山色」景觀,同時校地遼闊,預留了了發展空間;台灣第一座也是唯一的一座學術用原子爐,是梅校長花了兩年多時間,親自規劃、參訪、洽談、購置、監督建造,現命名為「梅貽琦紀念館」;台北清華辦事處也是由梅校長選定使用,在他逝世後三年,由校友集資改建,命名為「月涵堂」;梅校長逝世後安葬於清華園的墓園,依山面水,園內遍植梅花,後來命名為「梅園」,園中並建有「梅亭」與「月涵亭」。
兩岸清華在分離四十三年後,到1991年終於有了轉機;當年兩岸之間沒有任何正式的往來,還是處於「不接觸、不迴避、不……」的時代,兩岸的清華大學也沒有正式聯繫;適逢清華慶祝80周年校慶,邀集四位頂尖科學家清華校友,即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與李政道先生、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先生、數學沃爾夫獎得主陳省身先生,同時蒞臨新竹校園;一日在早餐時,在陳省身先生提議下,劉兆玄校長即席寫了幾句話給北京清華的張孝文校長,大意是兩岸清華共同慶祝建校八十周年,傑出校友楊振寧、李政道、陳省身、李遠哲同蒞新竹校園共襄盛舉,特此致意,由各校友與校長共同署名,請主秘李家維教授電傳北京清華,據李主秘事後告知:「短訊傳過去約十分鐘,他接到北京清華來的電話,對方詢問方才接到一封署名劉兆玄校長的短信,是否是真的?當家維回答確認後,電話中聽到對方揚起一片掌聲及歡呼聲」。兩岸清華從1949年以來,有四十多年不相往來,第一次的正式「通話」卻是在這種情況下完成,實在令人感慨。
兩岸清華的特殊關係,可由我擔任校長不到三年期間,與顧秉林前校長有十一次交會看出,交流之密切,是任何其他兩岸大學校長所遠遠無法企及的;陳吉寧校長上任迄今,我們已三度會面,而他上月八日,訪問新竹清華時宣佈他特別選擇新竹清華為其上任後第一個正式參訪學校時,也獲得在場同仁校友熱烈掌聲;新竹清華在公元兩千年開始與大陸高校有暑期交換生計畫;自2005年起,增辦學期交換學生活動,今年雙聯碩士學位上路,兩校聯合研究以及在大陸辦「新竹清華日」,無不與北京清華率先交流始,至今已有111位暑期交換生,69位暑期交換生,也都是在大陸高校中人次最多的;這兩年我到美國北加州、南加州與港澳參加清華校友會也都是兩岸清華共同組成的校友會;最近新竹清華即將落成的「校友體育館」,是策劃校友組成「百人會」,由校友會員每人捐贈一百萬元以上興建,北京清華EMBA校友會沈會承會長以及港澳清華校友會,北京清華畢業的李佳林會長都慷慨解囊;八月底我參加101年暑期大陸交換學生歡送會,在北京清華交換學生表演時,安排了一個唱校歌的節目,結果是兩岸清華師生合唱,看得其他學校交換學生驚訝羨慕不已;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四月底邀請北京清華名師後裔訪台、七月初「徐賢修、徐遐生校長父子雙傑,清華傳承」新書發表會、九月二十一日舉行「清華文武雙傑,吳國楨省主席與孫立人將軍」紀念會等活動無不深深具有兩岸清華烙印;兩岸清華不僅同根同源,而都有同是一家人的認知,最為難得。
梅校長逝世十周年紀念會中錢思亮先生生(民二十年清大畢業,曾任臺大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代表各界所致紀念詞大意為「梅先生民國二十年接任清華大學校長,安定校園,不朽者一;清華自梅校長執掌不久,就已在世界有名大學中奠立學術地位,不朽者二;西南聯大時期,三大學合作無間,並把學校辦得很好,不朽者三;戰後復員到北平,兩年多的時間,清華的規模與素質比以前更擴大提高了,不朽者四;在新竹重建清華,極節省的、一點一滴的親自打下好的基礎,不朽者五;建立了中國第一座原子爐,以最少的人、最少的錢、最短的時間,一次就成功了,不朽者六」。清華何其有幸,有曠世不朽教育家引領,奠定了北京清華與新竹清華在兩岸分別成為數一數二名校的基礎和聲譽;我們欣見北京清華近年來快速進步,而新竹清華也能發揮優勢,例如據台灣科學雜誌「科學人」評選,今年台灣十項科技突破,清華工作即占了五項。清華人當在此關鍵時刻,承先啟後,由兩岸清華緊密攜手合作,追求卓越,早日邁入世界頂尖名校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