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两岸三地台湾之声
关键字  范围   
 
全球化世纪的两岸关系:城市主义、文化网络及经济整合
作者:逢甲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 教授 杨志诚 | 2012/11/16 3:54:58 | 浏览:1410 | 评论:0

庐山之外看庐山

  中国有一句俗话说「当局者迷」,想要知道庐山真面目,就必须跳出庐山之外,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同样的道理,我们只有跳出「两岸关系的框架」之外,才能真正看清楚「两岸关系」。从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来看,不管是个人、组织、社会或是国家,在这个世界中的种种行为,其基本动机和动能就是为了求生存及求发展。因此,不管你基于怎么样的想法或主张,包括任何意识型态,两岸关系的内在动机和动能也都是为了各自的生存与发展、共同的生存与发展,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而当前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思考方向则是各自的发展是否必须立基于共同的发展;也就是,共同的发展是否会提供更好的机会,促使两岸有各自更好的发展。从台湾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在过去六十年的经验,并不是如此,在两岸对立和隔离的情况下,台湾曾经造就过「台湾经济奇迹」。那么,为什么在当前以及可预见的未来时期,两岸必须走上共同发展的道路呢?其主要原因是世界情势的发展脉动,是受到历史力的推进,也就是,历史的必然,无法逆转,用中国的话来说,就是「天意」。那又是为什么呢?

探索「天意」

  什么是天?达尔文的「物种进化论」说:「物竞天择,优胜劣败,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也就是说,任何物种的竞争力决定于外在环境(天),能否适应「天」就决定其生存与发展。中国的哲学也揭示:「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又说,「日日新,又日新,茍日新」、「顺天则昌,逆天则亡」。当前全世界都处于全球化效应的冲击下,加上电子科技的推波助澜,整个生存环境瞬息万变,不易掌握,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重大的挑战;也就是说,天意难测。但是,基于生存的需求,人们又必须极尽所能地探索「天意」。

  那么,天意为何呢?又应如何探索天意呢?我们根据科学的系统性分析架构,将从三个途径的发展脉络来探索:时间(time)、空间(space)、及价值议题(issues)。

  从时间的坐标层面来看,天意的内涵就是历史发展的脉络。根据马克斯的辩证理论,宇宙万事万物的存在,是由「正-反」两现象或本质属性的辩证统合而成,也就是中国道家哲学所揭示:万物的存在皆由阴与阳的统合而成,再以八卦的数理符号显示其基本特质。以当前人类既已形成的文明进程来看,全球化已经是当代文明体系的显像;反全球化(就是地方化)也将同时成为其对应性的现象。于是,根据该理论,未来的文明进程或发展脉络将迈入此正反现象的统合,也就是区域主义。具体来说,稳定的全球体系将是由各地方特质共生共存的全球;而各地方也必须是能够融入于全球体系网络架构内的地方,才能维持其生存与发展。而各地方在全球体系内要能达到该目的,就必须发挥一定的功能,并需要具有明确的身份定位和认知。然而,生存于全球体系网络架构内的地方,其竞争力将不可与过去同日而语,必将来自于区域合作的机能;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天意的具体显像,「顺天则昌,逆天则亡」,古有明训也。两岸生活及生存机能的合作显然正是受到历史力的推动,无可逆转;果若天意如此,又何必逆天呢?

  其次从空间的坐标层面来看,在电子科技的运作下,人类的各种生活机能窜行于全球各地方;于是,全球各种不同的生活型态将落脚于各地方,各地方都是全球化的缩影,形成了「全球地方化」的空间显像。

  各地方一方面必须顺应着全球化的过程,展现出自我与他者的共生现象,另一方面又必须在接受异质文化侵入的同时,尽其所能维系自我的特质。于是,立足于区域主义(包括地缘、政治、经济及文化)成了各地方能够永续成长的发展趋势。立基于区域主义的地方竞争力,才能在全球化体系内紧密、矛盾、共生的关连性网络中寻求功能性的定位及身份认知。另外,经过几世纪的发展之后,资本主义的经济运作已经从生产决定论转移到消费决定论,经济发展的动能将来自于消费;而城市又是市场经济主要的实体消费平台。另外,全球各城市在推行现代化的风潮下,也展现了全球现代化的统合机制,形成「统一中有多样、差异中又趋同」的城市创意内涵。城市将随着市场经济的全球运行,及现代化机能的全球一体化,而展现全球性风貌:以城市为主干的多元、交错、全球规模的机能网络。作为人类生活空间及反映社会关系结构的各城市,将是具有世界网络特质的城市;这就是全球化时代的「城市主义」。而同样基于竞争力的提升,未来的全球城市网络将是一种以区域主义为基础所形成的多元机能网络系统。

  接下来,第三个层面我们将从价值议题的途径来探讨;也就是,近代世界思潮的历史演进。人类理性随着文明的进程而提升,处理人际、社群间或国际问题的方式也会更理性和文明,价值议题的主轴也将随之改变。检视近百年的世界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其相关价值议题的演进: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其议题主轴是以暴力为内涵的军事对抗;冷战期间,由于受到核武保证相互毁灭的死亡平衡,暴力只能扮演吓阻的角色,其竞争的议题主轴转移到以意识型态为内涵的政治对峙;随后1990年代之后的「后冷战时期」,各国警觉到厚植国力是国家发展的基础,资财争夺的经济竞逐成了主要的价值考虑;迈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软权力」思想的提出,文化的影响力受到正视,多元文化的碰撞与对话成了显像,世界将走向冲突或共生,将成为关注的议题主轴。这种历史力将推动未来世代的发展迈向一个融合三大立体坐标系统的网络世界:立基于区域的城市机能网络(包括文化、经济、政治、社会…等生活机能)的全球化体系。日本的大前研一和德国的贝克(Ulrich Beck)针对各民族国家的发展,称这种趋势为「区域国家」(region-state)。

两岸合作乃顺「天」应「人」的历史发展

  再深一层来看,文化是由生活所创生,当现代化的生活机能透过先进的通讯科技,跨越各种有形和无形的障碍,畅行全球各地方,各种文化将相互碰撞、对话、交流而形成共生网络,进而体现于各城市。城市扮演着文化交流与对话的符号平台,具体呈现出城市的空间型态、结构或建筑形式、及生活机能的运行脉动;符号将在上述城市样貌的平台中流动、融合和进化,「城市主义」将成为全球性文化流动的机能网结(nodes)。譬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必须在城市中营造文化消费的能力及场域。但是,另一方面,城市网络的形成还是会受到各既有体系之间价值差异程度的影响而显现彼此的兼容性或排斥性,而决定其价值体系兼容性的相关因素包括地缘、血缘、生活方式、语言、思维模式、政经体制…等;这就是,为何全球化的效应却会归结于区域主义的原因。从这些相关因素的兼容性来看,整体而言,未来两岸城市网络的建构最能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总结而言,从整体「天行」运势来看,符合三大层面的发展:时代潮流、区域主义城市网络、及文化交流与共生,两岸的城市文化交流正是顺「天」应「人」建立共生共荣的区域体系,也是促进人类和谐社会的新时代典范。作为世界伟大文化底蕴的中华文化将成为未来世界建立和谐社会的希望;另一方面,作为东西文明交汇的窗口,台湾精神的容忍性及对异质文化的包容力正可接引着中华文化迈入全球领域,再造人类的新文明。未来两岸携手,协同创新,将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脉络形成重大的影响力。

创意的当代中国神话

  基于上述的期许,鉴于神话乃民族文化的符号源头,根据地缘、历史与文化的关系,我们在此也为未来的中国创造一个神话和梦想;创意之所以为创意,就是现在还没有被发现或还没有显像,必须要能够「敏锐观察」,进而采取「大胆假设」,再「细心求证」。

  世人根据传统中国的神话,皆认为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中国的文明也在这样的神话精神下源远流长,持续不断。如果从中国的地貌来看,中国的疆域内孕育着二条大龙及一条小龙--黄河、长江及珠江。再从近代的中国历史来检视,我们概略可以发现,在清朝结束以前的五百年间,中国的国家发展重心落在黄河流域;用神话的话语来说,就是「清朝结束前的五百年气数在黄河流域」,黄河这一条大龙,翻云覆雨于欧亚大陆,曾经辉煌了五百年,但却未能返身面向海洋(乾隆皇帝玩了60年,把中国的命脉玩掉了,中国百姓因而受尽凌辱,愈二百年),也在末期(1895年)丢弃了台湾(中日马关条约)。相对来说,清朝结束以后的五百年气数将落在长江流域,不仅国家发展的重心会转移到长江流域,连领导人也都出身于长江流域。再扩大视野来看,从中国的长江这一条大龙向东方远望世界,台湾的地理位置,正好处于长江出口,进入海洋的龙珠;龙珠确实也在过去三、四十年中牵引着这条大龙迈入现代化、迈向海洋、迈向世界、也迈向未来。

  如果根据该神话的立论,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应该会逐渐迈入「龙-龙珠」的互动关系。巨大而源远流长的龙身,翻腾于天地之间,泽及万民,而龙珠则赋予精神力及包容心,光耀前程,翻腾中不失方向,共创中华新文明,普世承德。龙身不可能吞下龙珠,吞下龙珠即神失体竭,天地难容,岂能再翻腾?显然,两岸之间的空间分离,乃客观存在的事实,若欲并吞,必将付出惨痛代价,世所难容。然而,另一方面,今日的长江龙,从地缘战略言,亦绝无可能会再弃龙珠,而相对来看,龙珠如离龙身,亦无所立身,将陨落大地。所以,尽管空间看来,台独似乎具有现实性,但从更长远的发展及更广大的视野来看,台独在天地之间根本无立足的可能,同时,更重要的是,龙身再也不可能放走龙珠,任其独行。

  归结来说,未来两岸关系的特质将在地缘分离、血脉相连、精神相系、经济相依、城市相通、文化相融的整合机能下建构「全球化体系的大中国网络」;此即为「大中国主义」也!所以,两岸关系绝不是中国大陆吃掉台湾,也不是中国大陆来养活台湾,而是两岸携手,在「城市主义、文化网络及经济整合」的共荣架构下,迈向世界,共创「大中国主义」。

相关栏目:『台湾之声
梁庚尧:历史剧变的七种征兆 2024-01-20 [1063]
台湾2024大选候选人副手辩论会:赵少康、萧美琴、吴欣盈各抒己见 2024-01-01 [1213]
蔡英文发表任内最后一次元旦谈话:台湾不再被遗忘 2024-01-01 [1183]
《蒋经国日记(1970-1979)》在台北出版 2023-12-30 [1162]
台湾劳动力缺口大 官方欲引进印度移工 2023-11-26 [657]
“赖萧配”20日合体登台亮相 2023-11-15 [606]
情投意合?表里不和?萧美琴返台任副手,赖萧配是否成型有待观察 2023-11-12 [622]
台湾世新大学中文系或将停招 学者叹人文危机 2023-10-31 [756]
不是AI,不是芯片...这才是科技领域下个战场 2023-09-12 [850]
宝岛女强人叶晓甄的传奇人生 2023-09-12 [951]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学术出版巨头Elsevier 彻查433名审稿人“强迫引用”黑幕 :中国3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中澳政府联合出手打击洗钱和逃税漏税 大量中国居民海外账户遭冻结 :摄影师苏唐诗与寂寞百年的故宫对话6年,3万张照片美伦美奂 :大数据分析图解:2019中国企业500强 张梦然:英国惠康桑格研究所:人体内的微生物与出生方式有关 :美众议院将调查华裔部长赵小兰“利用职权为家族谋利“ :UCLA CCS 2019 Fall Quarter Lecture Series Overview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