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一词,在人际交往中变成了口头上常用的热门词,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究竟什么是幸福?
汉字里有哲学
汉字“福”是用衣、一、口、田四个字组合而成,意思是:农民有了田,自力更生,衣食无忧;一年四季,勤耕不辍,就会享受到“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农家乐生活。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用毛笔在大红纸上写一个“福”字,倒贴在大门上,彰显“福”临家门,并为来年祈福。尽管追求幸福生活的要求因人而异,凡亲历从“无”到“有”、从 “少”到“多”、从“穷”到“富”都会使人的心态产生一种“美好”的感受,所以人际交往中常用“幸福”一词,互相祝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意思是:“祸”与“福”是对立相持,互相依存的关系。生活中“贫”与“富”;工作中“顺”与“逆”,或事业上“成”与“败”在一定的条件下,“福”与“祸”会转化,问题是根据什么条件转化?
中国改革开放,老百姓的收入、教育、专业、市场经济的影响力与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水平都得到了提升,尤其是中国GDP超越日本,榜居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为助跑奔“小康”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世界金融风暴把世人推向“风口浪尖”上,是同舟共济,力挽狂澜;还是各行其素,坐以待毙?显然,面对促“祸”转“福” 的挑战,世界各国不能用自己的“老黄历”说事,务求心往一处想,“求同存异”;劲往一处使,“务实求进”。
2012年,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七次峰会在墨西哥洛斯卡沃斯举行会议,中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提供420亿美元的“增资承诺”,印度、俄罗斯、巴西和墨西哥分别承诺100亿美元左右,其他国家约为10亿美元,总共提出了大约4560亿美元的“增资承诺”。这似乎是国际大人物应该做的“大事情”,和小百性有什么直接关系?其实不然,试想:如果没有小百姓的纳税积累,哪来解救世界金融危机的“增资承诺”? 由此可见,无论中国过去小农经济中的“农家乐”, 或当今世界金融危机中的“增资承诺”,都涉及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相关,息息相通,在协调“资源差异”与“资源共享”的矛盾中,见证:人力资源主导作用中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如影随形”。
1997年7月18日英国《观察家报》发表文章指出:“世界人口达到60亿,是令人担忧的......”。根据最新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总人口是137053.69万人;世界人口总数为69.09亿 。世界人口统计的数据,涉及全球多元经济 “一体化”的进程。然而,世界金融危机导致各国贫富两极化加剧,社会发展不平衡性增强,深陷债务与危机中的西方国家认定中国经济发展是全球安全与繁荣的创新元素;美国《纽约时报》公布的汇丰银行2012年移居国外工作者调查显示,中国接纳外国人移居的排名从去年的第十九位攀升至第七位。这项调查采访了四个大洲的移居者,将近一半是抱着在中国赚更多钱的期望来的,中国没让他们失望,64%的人说,来中国后,他们家庭的经济状况明显改善。按照这种看法,近14亿的中国老百姓将要为拥有69亿人口“地球村”的“祸”转“福”,承担义务,付出代价。
穷则思变,变则通
汉字“财”是“贝”与“才”两个字的组合,发挥人力资源的主导作用,就能创造出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社会财富。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创收(GDP)与消费(CPI)必然聚焦在80前后两代人的肩上,然而,由于时代背景不同,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势必影响自身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例如,企业中80年前当老板的一代,自持拥有物质资源,看不惯80年后的那些有悖“传统”的言行,常用“炒鱿鱼”威胁;反之,每当老板的“指令”有悖80年后 “自我中心”观念,雇员也会仿效老板“炒鱿鱼”方式跳槽。这种互相“炒鱿鱼”的思想根源,缘自“道不同,不与谋”的心态所致,双方只看到人力资源表层的差异性,无视资源差异中的互补性。思维方式的偏执性导致行为模式的偏执型,就会造成两败俱伤,得不偿失的后果。
2012年10月中国社科院一项社会经济调查报告中指出:2010年中国人均GDP达到4429美元,被世界银行列入上中等收入国家;然而,人均GDP差距是3与1之比,扩大了贫富分化与城乡差距,关键是现代社会管理要关注“以人为本”,就是要增强人力资源主导作用的素质要求,提升人力资源创造革新的能力,拓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
“穷则思变,变则通”以“变”求“通”凸显一个“思”字,特别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 ,有助世人观念更新,起点求新,目标创新,如果用这种“三新理念”把两代人“代沟”中的“资源差异”(包括年龄差距、观念差异与行为模式架构设计差异等)当做“精神财富”用来“投资”,改变企业传统中的雇佣关系为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不难发现,与生俱来的“认知”功能有“三助”:一 ,有助透过“顺境”层面,发现“负面”因素,警示“居安思危,韬光养晦”,学会正确判断;二,有助在“逆境”层面里挖掘“正面”因素,确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信心;三, 有助把学会的“判断”和确立的“信心”凝聚而成的“智慧”,协调“资源差异”,务实求进;谋求“资源共享”,拓展创新,关键是由“利益取向”决定“见利思义”还是“利令智昏”。
祸福倚伏,根在自己
面对“祸”与“ 福”的挑战,创造革新原动力的幸福感从何而来?不妨借助三个层面作出自我界定:
一、面对世界金融危机,“慎独”反思:是“急功近利”赶浪潮,还是“淡定名利”务正业?
二、面对创建“资源强国”,“慎独”反思:是“固步自封”吃老本,还是“务实求进”图创新?
三、面对世界“中文热”,“慎独”反思:是“文过饰非”耗资源,还是“雪中送炭”助升温?